分享
2023年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方法的研究.doc
下载文档

ID:1939131

大小:20.50KB

页数:8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幼 攻击性 行为矫正 方法 研究
幼兒攻擊性行為矯正方法的研究 瞭解了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起因、發展,我們該採取什麼教育對策呢?矯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方法有很多:心理學中把攻擊性定義為他人不願接受的出於成心或工具性目的的傷害行為,這種有意傷害包括直接的身體傷害〔打人〕、語言傷害〔罵人、嘲笑人〕和間接的、心理上的傷害〔如背后說坏話、造謠誣蔑〕。有傷害他人的意圖但未造成后果的攻擊性行為仍然屬於攻擊行為,但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無敵意的推拉動作則不是攻擊行為。   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的攻擊和工具性的攻擊。敵意攻擊是有意傷害別人的行為,而工具性的攻擊是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在幼兒園里,一個男孩子成心打一個女孩子,惹她哭,這是敵意攻擊;但如果男孩子只是為了爭奪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則屬於工具性攻擊。 1、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 幼兒的心理學家認為,在實際引起攻擊過程中,環境提供的刺激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刺激對於攻擊的發生雖是關鍵,但卻增加了攻擊發生的可能性。幼兒會模仿一切讓他們感到新奇、興奮的行為,創設適宜的、不會誘發攻擊性行為的環境至關重要。 幼稚園應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增添一些大型玩具和各種娛樂器材、書籍等,提供幼兒自由選擇的機會,使他們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從而減少擁擠、干擾、煩惱等因素而誘發的攻擊性行為,教師還應為幼兒提供機會,觀察、學習人際互助,鼓勵他們去與別人合作。通過模仿,學會互助、合作等親社會行為,通過強化而形成穩固的親社會行為的模式。特別是教養工作者應該起到榜樣作用,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做幼兒的表率。 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家教方式不宜過於簡單、粗暴,要求家長尊重幼兒,注意加強與幼兒心靈上的溝通,瞭解孩子的願望和想法,做孩子的榜樣,對孩子不要偏袒縱容,也不要一味指責孩子,教導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善於與人相處。家長指導孩子觀看電視、電影、動畫片,以減少暴力畫面對幼兒的榜樣模仿作用。 2、對幼兒進行侵犯性情感的宣洩教育。 侵犯性情感聚集越多,其表現侵犯性行為的可能性越大。因而,教給那些受到挫折、干擾的幼兒以宣洩的方法,就可以減弱起侵犯性情感的強度。相反,過分壓抑會危害身心健康,應叫會幼兒用言語來傾訴內心體驗和侵犯性情感。引導他們在適當的場合大哭大叫一通,以宣洩其內心無法排遣的挫折、憤怒與煩惱,可以讓幼兒參加各種有趣的遊戲等置換活動,轉移幼兒的侵犯性情感。 3、家長積極配合正確對待孩子們與同伴之間的矛盾衝突。 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矛盾衝突時,家長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犯錯,必須要求他抱歉。家長還可以啟發幼兒對攻擊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從動機上改正其攻擊性傾向。例如:可設法讓他明確打人、推人、搶奪等行為是不對的,小朋友、老師和家長都不喜歡。幼兒一般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途徑,讓孩子認識他人對其攻擊性行為的不滿,從而使其對自己的攻擊性行為產生否认情緒。 比方通過講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呈現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形象,與其討論這一兒童的表現及其危害,使其意識到這樣的兒童是不受歡迎的。更為重要的是,一定要進一步與其共同設想受人歡迎的兒童形象,增強孩子向榜樣學習的願望,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 4、培養幼兒的自控能力。 依賴外界控制把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減少到最低限度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必須幫助幼兒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首先,要培養幼兒遵守規矩,並且對攻擊行為感到憂慮;其次,要對幼兒進行移情訓練,利用移情來教育幼兒使其深刻體驗到他人的情緒、情感,從而控制自己的攻擊性衝動,減少攻擊行為的產生。移情可以促進幼兒的自我控制、自我反省。研究说明,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之所以在解決衝突或人際交往中更多地運用攻擊性的行為方式,不僅是因為其所能想到的解決衝突或進行溝通的方法的數量少於一般兒童,而且是因為他們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帶有攻擊性傾向。所以,對於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我們可以給予榜樣示範或直接教給其正確方法。這就要求,一方面成人要加強自身修養,儘量防止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惡意攻擊;另一方面,應及時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矯正,即使孩子攻擊行為發生的動機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時教給正確的解決方法。應注意的是,矯正的重點不在於訓斥、批評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而在於及時使孩子明確非攻擊性行為的方式和方法。因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簡單體罰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傾向,有可能強化孩子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終也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確的方法是什麼。而教師則可以通過講故事,引導理解,續編故事,角色扮演等,有意識安排幼兒作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體會他人情緒的活動內容,加強攻擊性幼兒對被攻擊者所承受的痛苦的體驗。 5、對攻擊性行為不予強化、不予注意,而對其被攻擊的物件卻給予充分的關注。 孩子有可能以攻擊性行為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成人可以用不予理睬其攻擊性行為和言語的方法使其達不到目的,同時用溫柔、親切的態度去安撫被攻擊物件,成人這種一冷一熱的不同態度,實際上也為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提供了非攻擊性行為的榜樣。 6、對攻擊性幼兒進行適時的獎罰。 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採用適時的獎罰是有效的,幼兒親社會行為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都需要得到群體的認可。幼兒一旦做出親社會行為,教師、 家長都應該即時給予肯定。這種正面繁榮強化,能使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逐漸鞏固形成。眾多的研究说明,精神獎勵在鞏固幼兒謙讓行為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恰當地運用獎勵,能有效到促進親社會行為,控制攻擊性行為的產生。而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應即時制止並給予批評教育。使幼兒認識到攻擊性行為是不可取的,指出其錯誤,讓他懂得自己的過錯帶來的後果。例如:暫時隔離孩子。對幼兒來說,最大的愉悅莫過於成人對他的關注,所以,不理睬孩子,是一種特別敏感的懲罰。那些對攻擊性行為大聲斥責的家長,從某種意義上是在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因為孩子認為自己的行為引起了家長對他的注意。再如:對比較衝動、不冷靜的幼兒,必要時可以實行短時間的“做冷板凳〞的懲罰,讓其獨自呆在單獨的房間裏或暫時剝奪其參加某項活動的權利等。這樣既可以使孩子體會到攻擊行為發生後的不良反應,也可以有機會使其平靜,以便進一步與他交談。但是,運用該法時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讓其“坐冷板凳〞,在幫助其認識錯誤後要解除懲罰,而且要注意安全,時間不宜過長。當周圍的人採取容忍態度時,幼兒做出攻擊性行為的次數和頻率都明顯增多。因此,懲罰必須要及時、適當。家園配合起來干預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否則,可能會產生在家與在園表現不一的現象,教育起不到效果。除了批評教育外,教師應深入瞭解幼兒的全面情況弄清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癥結所在,才能採取相應措施,制止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從而培養幼兒的良好個性品質。 不管何種獎懲方式,目的都是讓幼兒認識到攻擊性行為的不可接受性,從而使幼兒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控制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因此,獎懲的運用不要和促進認知態度的轉變結合在一起。 在實施中,我們在整體控制外在因素,優化環境,與家長積極配合等基礎上,又分三個個階段進行了特殊的、有目的的矯治。 第一階段:正面引導、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1、優化幼兒的活動環境,減少環境中的不利刺激,如:提供給幼兒足夠的活動材料,防止提供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如;刀槍、棍棒等〕,選擇富有教育意義的健康的影視節目。 2、提高幼兒的認知水準,促使幼兒在行為和認知上保持統一。幼兒年幼無知,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教師應教會幼兒識別好與壞,知道哪些行為是對的,受人歡迎的,哪些行為是錯的,被人討厭的。如:看到一幼兒搶玩具,我們就在班內開展討論該行為的對與錯,當玩具被搶後我們該怎麼辦等。在此基礎上, 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行為規範,當發生糾紛和矛盾時,要注意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多元性思維能力,學會用協商、轉換等多種形式來解決糾紛和矛盾。 第二階段:反面教育與正面引導相結合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表現出“不一致反應〞,即對其攻擊性行為不強化,不予注意,而對其被攻擊的物件卻給予充分的關注,在此同時,我們用移情訓練法正確引導。例如:晨間活動時,小朋友都在交換著各自的玩具,湯家成帶來一輛有趣的“遙控車〞,小朋友圍在一起玩得正開心,這時丁丁沖過來,一把拽過湯家成手裏的遙控開關,哪知用力過猛,開關摔地上壞了,湯家成哭了。這時老師走過來,沒有簡單地批評丁丁搶別人的玩具不對,而引導幼兒觀察和感受別人的情緒、情感體驗。“湯家成玩具壞了心裏怎樣?〞然後啟發幼兒學會了主動地去感受被人的情緒,並由情緒、情感的變化而帶來積極的行為變化,幼兒逐漸懂得有利於別人的事就去做,不利於他人的事就不去做。 輕度的懲罰與合理科學的規則相結合,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如;當幼兒攻擊別人後,我們讓他“坐硬板凳〞,暫時隔離孩子,讓他明白原因,知道後果。再通過“補時間〞等方法,讓他知道自己做錯的事情得自己承擔後果,在實施這些懲罰規則的同時建立合理科學的規則,幫助幼兒內化規則,我們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制定一系列幼兒能理解、接受和樂意執行的規則。如:值日輪流規則;小組長競賽規則等。使幼兒自覺遵守規則,以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出現。 第三階段:從培養被攻擊者的自我保護能力著手,矯正攻擊性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矯正,實驗的三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所好轉,但親社會行為不穩定,且發現:他們的攻擊對象都針對一些較弱小的同伴,一般被攻擊者極少有反擊行為,因而我們從培養被攻擊者的自我保護能力著手,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採取的攻擊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幼兒不加選擇地攻擊任何一個小夥伴,有的幼兒則專門向弱小的孩子挑釁,這可能是他們認識到攻擊強壯的小夥伴會遭到反擊的緣故吧。根據派特森的“消極反應會強化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觀點,我們有意識地教給被攻擊者自我防禦的能力。如:教育被攻擊者,當攻擊者盯著你看,想打你時,你可以提醒他不許打人,或者直接把他的手推開。如果沒有察覺攻擊者的攻擊跡象,而冷不防遭受攻擊時,可明確表達自己的憤怒之情,甚至予以適度的反擊。我們想這既是引導幼兒自我保護,也是讓攻擊者遭受適度的“挫折〞。同時,我們還成心冷淡攻擊者,重點關心被攻擊者,用行動暗示攻擊者這些使人不快的行為將使自己受到冷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