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能力的培养.doc
下载文档

ID:1938098

大小:26KB

页数:11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小学 数学 课堂 思维能力 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能力的培养 闵桥中心校卢凤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 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思维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 任务的前提下,依据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因素,或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经过联想、 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一、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意识的能力   对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教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尝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新课题。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从形式上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具体的,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其它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如讲“实地测量——步测和目测〞知识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导入: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它测量工具测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它测量工具测出学校到你家的距离?这样做,使学生一开始对新知识兴趣盎然,产生学什么知识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求知欲。 二、选准知识点,营造思维的情境     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性的思维过程。     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 计算方法的初步经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假设,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法。教师可设计四个思考题:     1.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3.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   三、培 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根本掌握,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那么、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成心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以下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到达的。 四、展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开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设计好问题。 问题的本身往往就是激发学生主动解题的原动力。因为有趣、新颖的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比方教学年月日一课,为了解决本课的难点知识〔闰年〕,同时激发起学生激情。教师艺术性地设计了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几岁了?老师年龄比你们大,可是生日过得却没有你们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设计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习了本课重点——闰年的知识,问题就解决了。而课堂最初的问题那么成了整堂课的一个悬疑,抓住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给主动解决问题以动力。     五、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适合学生研究的、有助于学生自己探究、思 考的问题,将对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理解能力处于不同的层次,知识的获得并非 一次到位,可根据教学内容再组织一次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例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数量的根本 习题后,教师出示习题一: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 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 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 分配长与宽 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 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比照例分配知识的理解。     在此根底上教师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 2,它们的棱长和是44厘米,请你计算出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这一学习 过程,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采用观察比拟、分析归纳、假设演绎等学习 手段,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知识,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融会贯穿,培养学生 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思 维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展和提高。 六、优化比拟,教给正确的思维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拟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矗〞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拟法。在教学中,倘假设能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就能使一些表似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思维和认识必然清晰有序。通过比拟辨析,让学生从外表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会了辩证思维的方法——比拟法。七、放大错例,深化思维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区分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思维打下根底。八、引导学生质疑,开展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重要一环。首先要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敢于质疑。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正确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我给每组的同学发了一个长方形,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当即就有同学问:“不知道长和宽,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我接着问:“这个问题要怎样解决呢?〞学生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气氛活泼,最后小组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很快就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其次要创设疑惑情景,让学生喜欢质疑。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同样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方法比拟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拟,有的学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在肯定了学生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我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学生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探求新知识。   教学中,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时机,提供充足的时空。   最后还要精心创设矛盾,让学生善于质疑。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的时候,教学进入练习之前,我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提出: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听到这个质疑以后,没有立即表态,更没有提出反驳意见,而是把质疑的问题当成新的认知冲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我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我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经历了“猜测〔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得出“从高位减起,一次看两位,不够减时,也要向前一位退1,不过要先退1,再写上差〞。教学的最后,我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拟,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学生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而是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再一次获得了自主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 课堂上让学生大胆说、讲、议、辩,给其充分表达的时机。通过讲,理清自己的思路,从不同角度考察概念,感受数学思维方法,新课标也指出: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让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说清分析过程,就能把旧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使所学知识真正得以“融会贯穿〞。因为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肯定是经过了丰富的积极的思维活动,然后才是通过语言把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所以,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充分锻炼和开展。 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开展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   培养学生观察自己身边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提高小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数据等,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观察、比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开展了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在往返学校路上,通过“走一走〞等建立起“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概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再如解答简单应用题时,根据问题找出所需的条件就是分析的过程,根据条件提出所能解的问题就是综合的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