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乡村
振兴
战略
思考
12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思考12篇
【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说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深入学习,笔者从三个角度出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2023年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相比,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进一步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层次。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开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表达,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开展理念,也就是“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
乡风文明涵盖丰富的内涵,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以此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关键区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保护,以及民族地区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护;
三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x,特别是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德伦理,这是“不忘初心〞的表达;
四是新时代意识的培养,广阔的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为此,应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农村居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
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防止两大误区:一是把过多的现代化元素引入农村;
二是把过多的城市元素引入农村。应注重强化农村原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乡村“灵魂〞不能走样也不容歪曲。
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的升级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后,农业部办公厅随之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立活动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系列行动。x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
无论是政界还是学术界,都将美丽乡村建设看作是2023年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发生了偏离,即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缺乏系统性,美丽乡村建设本来是生活、生态、生产、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但基层调研发现,虽然道路等生活领域的硬件设施建设得到了高度关注,但对生产、生态、文化等领域建设的关注度尚显缺乏;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单一化,如对于农村住房改造,多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过度关注外观的统一,而无视了民居的多样性。
比照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可以发现,无论是不同内容的提出顺序还是提法都发生了变化。顺序上的变化增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而提法上的变化丰富了其内涵。具体而言,在产业开展方面,从原来的生产开展提升到产业兴旺,实现了从产业单一性到产业体系化的跨越,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展;
在农民生活方面,从原来的生活宽裕提升到生活富裕,与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统一;
在生态建设方面,从原来的村容整洁提升到生态宜居,实现了从外在美向外在美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的转变;
在管理层面,从原来的管理民主提升到治理有效,在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治理效率。特别是将“生活富裕〞放在最后,表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重要方面,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如下几个理论性的问题:乡村振兴的主体究竟是谁。乡村振兴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乡村振兴的模式究竟如何。乡村振兴的协调主体是谁。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政策来支撑。只有把这些理论性问题探讨清楚,才能在实施过程中紧贴目标。
生态治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城乡间的开展不平衡除了经济开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生态环境根底设施建设的不平衡。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生态环境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且组织、人员的配置和运行机制等也不断完善,相反农村生态环境却被边缘化。特别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广阔农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污染风险日益加大。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城镇公园、生态环境建设表达政绩更为直接,因此局部领导更倾向于将绝大局部资金投入在加强城镇生态环境根底设施建设上,从而更多地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而对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那么采取相对应付的措施。与此同时,把城镇的一些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企业外迁入农村地区,把新引进的污染企业或者具有潜在污染危害的企业也布局到距城镇较远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旧账没有解决,又增加了新账,从而导致了农村、城镇之间生态环境质量差距的日益增加。
二是农村生态治理资金投入缺乏。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城市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增长较快,但对广阔农村地区的环保根底设施建设投入严重缺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
三是农村生态治理的机制保障能力差。近些年,国家投入了局部资金,特别是推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之后,逐渐配备了一些农村生态治理设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营与管护机制,导致农村生态治理既没有运营组织,也缺乏管护经费,从而造成了这些设施的闲置与浪费。同时,高效的农村生态治理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生态治理的参与机制还待完善、农村生态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健全。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一方面对农业农村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农业农村开展中的突出矛盾。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态宜居〞目标,必须强化农村生态治理。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还应明确两大核心问题,即对水资源质量和耕地土壤质量的保护。为此,一是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绿色理念对农村生态治理的引领作用;
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生态治理设施建设;
三是创新与整合技术,以支撑农村生态治理;
四是完善治理机制,推动农村生态治理。
【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开展状况进行科学研判的根底上提出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说明我国的开展已经从过往的“如何更快开展〞转变为“如何更好开展〞。因此,基于我国经济开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目前的任务不再是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着力解决好开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开展质量的问题。而开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乡村和城市之间不平衡;
开展的不充分更多表现为乡村开展的不充分;
开展质量问题更多表现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农村留守人口等)、生态问题(如农业农村污染等)和公平问题(农民权益保护等)等方面。为此,在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开展理念后,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我市的农业农村开展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小城镇建设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城镇辐射功能。一是规划引领作用不强,多规不协调。很多乡镇反映城镇开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开展总体规划没有做到统筹协调,存在“规划跟不上开展、赶不上建设〞现象。如花石镇为推进湘莲产业的开展,拟建设湘莲产业园,建湘莲仓储中心,但无建设用地指标,工程无法落地。二是城镇建设未能带动产业开展,特色彰显不够。有的乡镇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不注重与本地地理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没有主导产业,只注重商业开发,盲目照搬别人的设计模式,致使城镇建设品位不高,存在“千篇一律〞现象。三是规划执行不力。局部村民规划意识淡薄,只注重自身利益,不服从规划管理,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特别是局部乡镇集镇区违法建设行为屡禁不止。四是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效劳功能缺乏。镇区的给排水建设缺失,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大局部乡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消纳场,秸秆进行露天燃烧,对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及无害化处理、可持续利用,及循环利用等关注度远远不够。
2.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业产业开展不强。当前我市的农业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但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乏大型龙头企业。XX县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47家,但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湘莲、粮食、生猪等主导产业领域均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湘莲加工企业28家,企业散杂乱,恶性竞争,没有抱团开展、规模开展。二是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以粗加工为主,深加工企业缺乏,农产品产业链不长,带动作用不明显。粮食生产主体经营理念停留在简单的产粮、向国有粮企售粮的模式,不问消费市场需求,只关心粮食托市收购价格的变化。粮油加工企业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缺乏,给人以“市场上买不到湘潭米〞的直观印象。XX县区伟鸿食品作为湘潭最大的养殖屠宰加工一条龙企业,其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屠宰、冷链物流运输方面,下游的深加工很少涉及。三是科技含量不高。长期以来,大局部湘莲企业一般通过壳莲加工和通芯白莲加工粗加工后便进行销售,科技含量低,没有开发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茶恩等地的楠竹只进行简单的竹床加工等,不注重利用科技手段和能工巧匠进行竹雕等特色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我市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根底相当薄弱,开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是农产品品牌不响不亮。农产品牌“山多峰少〞,真正在全国叫得响、亮得起的著名品牌不多,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的开展未能形成。特别是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和管理水平滞后。如湘莲x年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但从政府到企业对这一地方公共特色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不够,与安化黑茶和宁乡花猪这两个地方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相差甚远。寸三莲的原种保护力度不大,湘莲企业不注重对地方品牌的保护,将赣莲、福莲等地不属于湘莲的品种却贴上湘莲品牌进行销售,严重损害了湘莲品牌和声誉。五是“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优势打造不够。XX县区虽然形成了青山桥皮鞋,花石湘莲、石鼓油纸伞、茶恩寺楠竹等地方特色产业,但一直是“有特色无优势无品牌〞,全县缺乏“一个县域、一张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