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机遇
突出
问题
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遇与突出问题研究
一、引言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联系农村与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边疆地区城乡一体化开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析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正视问题,找准机遇,千方百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引导人才回流,促成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持续“换血〞,是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认真研究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机遇
我国是开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高是我国产业的显著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保持强劲的态势。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农村充裕劳动力具有灵活、廉价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各行各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村劳动力转移迎来了许多新机遇。
(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遇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全面取消福利分房,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应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体制后,全国房地产业迅速开展,带动了建筑业及多个行业的快速开展,这些行业的高速开展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时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来,建筑业总产值的增长率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见下表1。与此同时,从事建筑业农民工的比例也保持持续增长,2023年,在全国26261万农民工中,从事建筑业的占到18.4%①,见下表2。上述数据可以充分说明,城市化快速推进释放出的刚性需求,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大好机遇。
(二)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开展释放出大量岗位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增长。除上述建筑业外,以加工制造业、采掘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均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的蓬勃开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岗位;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效劳业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开展也与农业之间形成互动和依赖,在开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开展,电子商务和物流业迎来了开展的春天。物流业是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国的大街小巷的快递员大都来自农村。各地的农特产品网店也同时为农村充裕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岗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内电子商务效劳企业已达38780家,从业人员达265万人,比202223年增长了近3倍,而这些人中,有近三分之二是农村转移劳动力。
(三)用工环境的改善对农村劳动力产生吸引力
新世纪以来,为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效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2]1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2]92号)、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假设干意见(国发[2023]5号)、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223]13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重要文件和法律,202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一系列文件的贯彻实施,进一步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从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的贯彻落实,到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讨薪,直至各大媒体乃至全社会对农民工问题广泛关注后,农民工是城市的缔造人,农民工是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等认识已深入人心,“农民工工资不许拖欠〞的表述更是成为群众的口头禅。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合力推进下,农民工的身份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农民工的地位有所提高,农民工劳动争议的案件新增率有所降低,无故恶意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大幅降低,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一些地区还专门成立了农民工维权协会。从2023年春运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为方便务工人员购置火车票,还专门开设务工人员团体票务窗口。总之,用工环境的改善,对农民工进城务工产生了吸引力。
(四)农业效率的提高为农村劳动力的充裕提供可能
为改善农业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财政部、农业部于2022年启动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22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生效后,农机购置补贴这一惠农措施成了制度性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从2022年的0.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7.5亿元。2023年来,累计对农机购置补贴952.2亿元。202223年至今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情况见下表3。此外,新世纪以来,随着惠农、支农、强农政策的密集出台,各地不仅开展了大量的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活动,一些地区的农牧业局还选派科技人员深入基层驻村蹲点开展科技效劳。农技人员除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培训工作外,还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连年的高额补贴和深入的农技推广为农业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而为农村劳动力的充裕提供可能。
(五)向边疆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新的机遇
近年来,中共中央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实施政策倾斜,加大了投入和帮扶的力度。就全国范围而言,涉及面最广的是在XX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甘肃、新疆9个省、自治区的136个陆地边境县、旗、市、XX县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自该工程实施以来,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开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稳固的根底很扎实。以西部为例,从2022年到2023年,西部大开发共新开工重点工程22023项,共计投资39944亿元②。随着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实施和推进,西部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经济保持了较快开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牧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总之,向边疆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和特别的帮扶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各行业的快速开展,进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广阔的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劳动力素质低下、单向流动趋势明显、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突出、转移本钱高、盲目性、无序性、马太效应突出、权益保障难等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缺乏竞争力
在广阔的民族地区,劳动力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人力资本存量少,使得劳动力转移较为困难,能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也缺乏竞争力。我们对云南8个民族村寨的12023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虽然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根本上属于当地精英,但这12023名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也仅为8.67年,低于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其中不识字的占2.7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5.1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3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0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70%。据我们对8个民族村寨的抽样调查显示,这8个民族村寨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年龄在16~50岁的占92.59%,其中16~20岁的占18.52%,21~30岁的占21.30%,31~40岁的占20.37%,41~50岁的占32.41%,50岁以上的占7.41%。值得注意的是,20岁以下,错过学习提升的转移劳动力占到近1/5的比例。从性别比例来看,在我们调查的12023人中,男性劳动力64人占59.26%,女性劳动力44人占40.74%,男性劳动力高于女性。由于缺乏竞争力,他们主要集中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建筑业以及技能水平较低的餐饮效劳业和低端制造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工作大都具有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作技能要求低、工资收入水平也较低等特点。
(二)以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突出
农村新增劳动力大多数仅具备初中学历,正值16~18岁的年龄,媒体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比第一代农民工有了显著改善,根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在中学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其意识和行为已接近于城市人,由于个人、制度和市场等多方面原因依然滞留在农民工队伍中,但他们不再具有农民的特性,甚至都缺乏根本的农业常识。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具有脑子灵活、信息意识更强、见识相对较广、维权意识更强、吃苦抗挫能力差、职业忠诚度低、任性、精神诉求多、消费高等特点。例如,领导批评或遭受不公待遇时他们可能采取频繁跳槽或剧烈对抗,有的甚至在起纠纷时动辄大打出手甚至出现重大伤亡;他们当中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心理比较脆弱,由于融入城市生活有困难,所以精神的诉求更高,需要广泛交际、四处娱乐来消除孤寂感,于是消费水平也较第一代农民工要高得多。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第一代那样致力于攒钱娶妻建房。由于建筑业体力要求较高,脏累工作更多,新生代农民工更青睐效劳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局部目的,他们更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如果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矛盾的累积,到一定时期有可能引发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劳动力转移本钱高,盲目性、无序性、马太效应突出
相比较于兴旺地区而言,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交通、食宿本钱、时机本钱更高。调查中得知,大局部劳动力在一年内人均花费在交通、食宿上的开支约占其工资收入的1/2023,甚至更多。盲目和无序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组织性,主要靠家乡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来的相对粗放的信息作为外出目标地的选择依据,对诸如流入地的用工信息、工资水平、生活本钱、文化差异等综合因素了解不够,盲目跟风外出,相当一局部群众还抱着“出去碰碰运气〞、“出去了再说〞的打算。劳动力转移的马太效应表达在越是优质劳动力越转向大中城市,越是牵累少、稳定性高的农村劳动力,越转向经济兴旺的东部沿海地区。相反,越是综合技能偏低、家庭牵累大、兼业性明显的劳动力,越可能在原籍务工。这种马太效应会导致优质劳动力过度向兴旺地区转移,进一步拉大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开展水平。
(四)转移劳动力工作稳定性差,权益保障问题突出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边疆民族地区转移劳动力工作稳定性差,劳动关系不标准、不健全,劳动报酬、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以及教育、住房等权益保障问题较为突出。我们访谈的12023人中,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只占12.96%(14人),还不到1/5,有87.04%(94人)的没有签订书面合同。而在这局部人中,也仅有一半左右与用人单位有口头上的约定协议。在问及“为什么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我们得到较为悲观的结果,见下表4。从以上可以看出,不是农民工不需要,而是不敢提、不好提或者说提了要求也无用,所以放弃,事实上,绝大局部农民工是希望签订劳动合同来保障权益的。在我们调查过的12023人中,仅有2023人(占9.26%)所在的单位给他们缴纳了“五险〞,但没有“一金〞(住房公积金),而且几乎没有为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购置“住房公积金〞,至多为他们买了意外伤害险。另外,对于举家外迁进城务工的人员来说,因户籍与受教育时机存在关联,其子女的教育也是一大难题。
(五)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动突出,吸引人才返乡难
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出的问题非常突出。一般而言,向外流出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农村的“人才〞,他们的外出,实质上是农村精英的流失。农村人才的过度流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缺失,制约农村开展后劲,进而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二是农村人才过度流失会加剧土地粗放式经营的矛盾,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撂荒,对于农业的根底地位影响大;三是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带来了农村“空巢化〞现象以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