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雷神.doc
下载文档

ID:1928958

大小:50KB

页数:43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2023 道德 形而上学 原理 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雷神 :我们人类道德的根据何在。我们凭什么为自己规定各种各样的道德金规那么和义务。我们说一行为是善的究竟意指着什么。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部著作便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去行为,而是对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去行为之合理性说明。虽然他的思想艰深,著作晦涩难懂,但他所讨论的问题确实是关乎我们每个人再平常不过的问题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能认识这个世界吗。我应当怎样去行为。我可以期望什么。因之他的思想可谓“致广阔而尽精微〞,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也不例外。但个人毕竟知识有限,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只能是浅谈自己的薄见。 关键词:到的形而上学根底、道德、根据、义务 “我生性是一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创造才有快乐。曾有过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严的,我就轻视无知的群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点消失了。我学会了来尊重人,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的劳动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1】 〔p24〕在康德哲学严肃冷峻的语言外衣下,是一个倾心于关注人的自由与尊严的内核。在纯粹理性批判所建立的宏大理性根底上,对于实践理性即道德哲学的建构是其另一艰巨任务,主要以三部著作为主线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一、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认为:“在道德的事情中,人类理性甚至凭借最普通的知性也能够很容易就被引向相当的正确和详尽〞【2】 〔p30〕,“所以普通的人类理性不是出于任何一种思辨的需要〔这种需要,只要那理性还满足于只是健全知性,就永远也用不着它〕,而是本身由实践的理由所推动,从自己的范围走出来,迈出了进入到实践哲学的领域的步伐〞【3】 〔p31〕。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方法论〞中,他那么请读者注意“由商人和家庭妇女所组成的那些混杂的社交聚会中的交谈〞,特别是说别人闲话〔嚼舌头〕的场合。他为这种不好的习惯辩护说,这正说明了“理性的这种很乐意在被提出的实践问题中自己作出最精细的鉴定的倾向〞【4】 〔p50〕,并认为可以把这种倾向运用于对青年的道德教育中,因为它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情感,所以反而比任何高尚的典范或热忱的鼓励更能养成纯粹的道德素质。 因此康德要做的只不过是把这些日常理性中已经包含着的道德法那么单纯地提取出来,加以论证,以便在哲学的层次上对任何一件行动的纯粹道德内涵的判断进行指导。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将全部正文的内容分为三章:a“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向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b“从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过渡〞;c“从道德形而上学到实践理性批判过渡〞。在这里,康德的道德哲学明显表现出有三个不同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和“实践理性批判〞。 二、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三个层次 1、 通俗的道德哲学 康德指出,普通人类理性都会成认,一件事情的道德价值在于行为者的“善良意志〞,而不在于它的实用性。因而善良意志是我们在撇开一切感性的东西时单凭理性来设想的一种意志,而理性〔作为实践理性〕那么是一种“应当给意志以影响的能力〞,“所以它的真正的使命决不是作为另外意图的手段,而是产生出自在地本身就是善良的意志来〞【5】 〔p35〕。大自然给人配备了理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欲求,因为在这种满足上人的本能比理性要更有用,人的理性是为了更高的理想,也就是实现“义务〞这一包含着善良意志的概念。对于这一点,每个普通人单凭自己自然的健全知性即可领会,所以“不须教导,只要解释就行〞。但之所以需要解释,是因为义务和“爱好〞经常混杂在一起,因而一个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仅仅是明智的,仅凭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还缺乏以区分,而必须提升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即从日常混杂的行为中把“出于义务〞〔而不仅仅是“符合义务〞〕的成分区别出来。 于是康德接下来就举了四个例子来对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加以解释:〔1〕做买卖童叟无欺〔对他人的消极义务〕;〔2〕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消极义务〕;〔3〕帮助他人〔对他人的积极义务〕;〔4〕增进自己的幸福〔对自己的积极义务〕。 康德指出,在这四个例子中,人们很容易看出这些行为要能够具有道德涵义必须是“出于义务〞,而不仅仅是“符合义务〞。符合义务的事从普通的道德理性来看是值得嘉奖和鼓励的,因而属于“普通的道德理性的知识〞;但从哲学的道德理性来看却还不一定值得高度推崇,还要看它是否真是“出于义务〞而做的。只有为义务而做好事,只有即使在生不如死的艰难处境中仍然不自杀,这才上升到了哲学的道德理性的层次,其“知识〞可归结为三条命题:〔1〕只有意志的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2〕这种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其结果〔目的〕,而只在于其意志的准那么〔动机〕,因而这准那么只能是意志的先天形式原那么;〔3〕“义务就是一个出自对法那么的敬重的行动的必然性〞【6】 〔p46〕,这敬重所针对的法那么是一种普遍的立法原那么。 三个命题归结为一点。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它所期待到达的结果,也不在于由期待结果而产生出来的任何原那么。纯粹的责任观念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尊严,鄙视那些来自于经验的动因,并且逐渐成为这些经验动因的主宰。 2、道德形而上学 通俗的道德哲学总是与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即使要立足于行为的动机来考察其道德意义,实际上却仍然把这种动机看作一种经验的事实,人们将陷入有无真正的道德行为的辩证论〔二律背反〕。要摆脱这一困境,我们只有坚决把经验的事实排除在道德哲学的考虑之外,不靠举任何例子或典范来说明道德的原那么。其目的在于先把道德哲学提升到形而上学的根底上,然后再从那个高度下降到通俗的道德哲学,重新诠释它的那些例证,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否那么我们即使有了通俗道德哲学的一些法那么,也不可能在日常实践中分清哪些是纯粹的道德因素。 道德形而上学的法那么比通俗道德哲学的法那么更高,因为它不是从经验的甚至人类学的知识中所抽出来的法那么,而是直接由纯粹实践理性推演出来的法那么,因而不仅适用于人类,而且适用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道德规律的普遍必然性,可以百分之百先天地在纯粹而又实践的理性中找到自己的源泉: 1、全部道德概念都先天地坐落在理性之中,不但在高度思辨上是这样,在最普通理性上也是这样。 2、它们决不是经验的,决不是从偶然的经验知识中抽象出来的。 3、它们作为最高实践原那么,在来源上非常纯粹,并且具足尊严。假设是有人往这里搀杂经验,那么,行为就在同等程度上.失去其真纯和不受限制的价值。 4、从纯粹理性中汲取道德概念和规律,并加以纯洁的表述,不仅是单纯思辨上的需要,同时在实践上也是极其重要的。 既然在康德那里,伦理学与物理学一样都是关于客观规律即普遍必然的规律的科学。那么道德律也一定和自然律一样,它的命题可以用逻辑形式表示出来。不过康德认为,伦理学命题的情况那么完全不一样,它不是在陈述事物存在的某种方式,而是宣示某一行为的责任必要性、约束性,以至强制性。“你应该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你不应该说谎〞【7】 〔p65〕宣示了主观准那么和客观规律的普遍符合关系。简而言之,也就是发布命令、颁行诫律。这一种命题是命令式〔imperativ〕而不是陈述式。在命令式的命题里,用来表示必要性、普遍性这些情态的,不是用“是〞字,而是用“应该〞。在得出来道德命令的必然性、强制性来自于它的普遍性之后,康德进一步从形式、质料、整体三个方面对道德命令进行了阐释,并在每一个方面都予以标准化,并制定出三个公式: a从形式的方面讲,涉及到规律的单一性、意志的普遍性问题:“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那么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那么一样。〞 b从质料方面讲,涉及目的的众多性。“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用作手段。〞 c从全体方面对全部推测作出完整的规定:“作为普遍立法意志的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 3、实践理性批判 为什么需要对实践理性进行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其实就是要立足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实践能力即自由意志这一不再能寻求其更高根据、但却是实在的事实,并以之作标准,去批判和评价不纯粹的实践理性的种种表现。因此,第三章所采用的方法不再是前两章的分析法,而是综合法。因为道德律要使意志的准那么成为一条普遍法那么,虽然内容上是指要做到逻辑上一贯〔符合不矛盾律,因而是分析的〕,但形式上这只能是一个综合命题,“通过对绝对善良意志概念的分析并不能发现准那么的那种属性〞【8】 〔p78〕,而必须通过“自由〞这一“第三者〞的概念才能把双方综合起来,因为自由的“积极概念〞正是意志的自己立法,也就是把个别意志建立为普遍意志的法那么。如何通过“自由〞综合意志与普遍法那么。 但自由本身是不可知的。由于成认了意志的规律即道德法那么,所以才有了设定自由的理由。但反过来,成认道德法那么的理由首先却必须由自由来设定,这就形成了一个外表上的“循环论证〞。康德的解决方法是把这两种设定分别归于从现象去设定后面的自在之物,和从自在之物直接进行实践规律的设定。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这一点说得更清楚:“自由固然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但道德律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因为如果不是道德律在我们的理性中早就被清楚地想到了,那么我们是决不会认为自己有理由去假定有像自由这样一种东西的〔尽管它也并不自相矛盾〕。但假设没有自由,那么道德律也就根本不会在我们心中被找到了。〞自由仍保持为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存在理由〞〕,但已有了设定它的“认识理由〞。定言命令〔即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的道德法那么〕如何可能呢。康德的答复是:“于是定言命令之所以可能,就是由于自由的理念使我成为了一个理知世界的成员〞【9】 〔p125〕,但由于我同时又是一个感官世界的成员,我的一切行为就不是符合、而且是“应当〞符合意志自律,“所以这种定言的应当就表现为一个先天综合判断,这样,在我的由感官欲求刺激起来的意志之上,又加上了同一个意志的理念,但这个意志却隶属于知性世界而是纯粹的、独立实践的〞。就是说,自由使我具有了一个“理知世界〞成员的资格,并以这种资格面对感官世界的种种诱惑而凌驾于其上,构成了“我应当""〞这一定言的先天综合命令。至于自由本身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认为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为我们是出于意志〔而非出于认识〕要把自己看作是自由的,但自由却不是一个经验概念,不能形成知识。 定言命令如何打通自由知性世界与自然感性世界。 但是,如果自由的知性世界与自然的感性世界完全不相谋,那么道德律的定言命令就会永远只是一个空洞的教条而不会发生任何实际的作用了。然而康德又认为道德律的作用还是看得出来的,这就是人们对道德律所感到的“关切〞。这种关切在人们心中的根底是道德情感,即“敬重〞,它不是道德评判的准绳,而只是“道德法那么对意志造成的主观效果〞;但他又认为,“关切就是那理性借以成为实践的、即成为一个规定意志的原因的东西。〞理性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有对行为的纯粹关切或直接的关切,而在其他功利行为和认识活动中只有对行为的间接关切。 “敬重〞是什么。 那么,敬重究竟是“道德法那么对意志造成的主观效果〞,还是使理性“成为一个规定意志的原因的东西〞呢。康德的意思是,从理知世界的角度看,敬重只是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造成的效果;但从感官世界的角度看,敬重恰好成为规定意志的动机,它代表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作用于意志,使意志排除一切其他感性关切和爱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