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年当下儿童文学批评的难度
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有哪些
2023
当下
儿童文学
批评
难度
标准
哪些
天道酬勤
【当下儿童文学批评的难度】 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有哪些
商业语境无法逃避 很多人意识到当代儿童文学的语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语境的变化甚至在最根本的层面上撼动着传统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和价值评判体系,也以从未有过的力量影响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当下面貌和未来命运。近年来,围绕儿童文学的商业文化语境所展开的学术批评与论辩构成了儿童文学理论界最引人注目的话语交锋之一。 童书出版界早已不再对“畅销〞一词遮遮掩掩。但是,畅销的作品是否就是好作品?王泉根、郑重、刘绪源、小文等人在杨红樱为代表的“商业童书〞上表现出了不同的立场。应该说,对于杨红樱作品的批评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针对一位作家及其作品的批评交锋,它也是一场关于特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审美标准、价值评判体系的争鸣。究竟出版数据与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必然或者一定的关联?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牵涉到诸如儿童文学特殊的文类性质、特定的文学接受对象以及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创作-接受关系等一系列儿童文学理论界尚未厘清的复杂问题。 但学术上的论辩本身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很多时候,这场看上去十分剧烈的理论争鸣,恰恰在最为关键的理论点上未能形成有效的交锋。他们真正的分歧,在于上述语境下对童书“文学性〞的判断与评价。 然而正是在“文学性〞上,双方所摆出的论据似乎都缺乏充分的说服力。“贴近文本〞的分析,或许正是今天商业文化语境下的儿童文学批评所亟需开展的一种批评方式。这是这场争论带给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争论过程中,有关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现状及其未来走向的许多看法和想法慢慢积淀了下来,也对儿童文学批评自身的面貌和开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宏阔话题与具体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一直缺乏属于自己的纯粹、专业的学术园地。这导致了许多批评文字往往散落在各类相关报纸或期刊的版面中,继而形成了儿童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散点式格局。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以集群方式出现的学术探讨,总是容易引起特别的关注。 中国儿童文学杂志在2023年第2期和第3期的“海上论坛〞栏目中,分别以“儿童小说缺少什么〞和“童话的现状和童话的希望〞为题,邀请了几位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学者,就中国当代儿童小说与童话的创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尤其是在有关儿童小说的讨论中,参与者们就当代儿童小说的创作语境、创作个性、多元生态、人文高度、童心童趣、梦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市场效应等多个话题展开了具体的探讨。不过总体上看,这两次“论坛〞以及随后发表在第4期同一栏目的另一篇“年轻作家谈儿童文学〞的讨论文章,其学术上的涵量都是有限的。它们的意义恐怕更多地在于记录来自创作领域的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思考和小结。 或许我们不应该过多地期待诸如“儿童小说缺少什么〞这样话题宏大的理论批评。我的意思是说,与其把容量如此大的话题放在几页的篇幅里,更好的方法或许是从具体的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出发,在具体的分析中对“缺少什么〞的问题给出某个方面的答案。从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演进来看,它的当代开展更多地依赖于各类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尤其是近10年来,对于特定作家、作品的深入、细致、富于理论思辨色彩的批评研究到达了空前壮观的程度。许多新的儿童文学理论的阐发与示范,都是在贴近作品的文本分析中完成的;而有关儿童文学的根本概念、历史变革、审美范畴、文体特质等方面的论述,也大多被融入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目前英美几种主要的儿童文学学术刊物,如美国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学会季刊狮子与独角兽、英美有关机构联合主办的教育中的儿童文学等,都表达出西方儿童文学学术界对于扎实的文本分析的看重。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在于,从理论的视角切入文本,最后到达理论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证明,亦即以理论照亮文本丰富的内在世界,同时也以文本证明理论分析的适切性及其独特魅力。这种论证最后的旨归常常不是单方面的,它既是对于文本的一种剖析,同时也是关于理论的一种展示。这似乎是西方儿童文学批评界在向成人文学领域借取理论资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批评方式。很难说它就是最适合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一种路径,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研究来说,这种将理论与文本贴切结合、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生发关系的批评方式,正是我们当下的儿童文学研究所亟需加强的。 近年来,针对单篇作品的分析评论文字有所增加,但其中大局部是印象式的评点文字或感悟式的新作评论,很少见到理论质地坚实、饱满的作家作品研究文章。因此,当我们读到像陈恩黎的论儿童文学的三种文本策略〔中国儿童文化2022年总第3辑〕、吴其南的天籁之音――林焕彰儿童诗的音乐形式〔中国儿童文学2023年第3期〕、班马的韦伶的幽――少女散文中的原生性神秘感和雌性文化气息〔中国儿童文化2023年总第4辑〕这样优美、扎实的作家作品研究文章时,会由衷地感到快乐和振奋。我想特别提一提班马的这篇评论。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界,班马的文字一向有着某种冲破常规的力量和神采,虽然近年来,他的文字已经很少出现在儿童文学批评领域。他为韦伶的散文集走神女孩所写的这篇评论,从少女文化的角度切入,谈论少女文学的“原生性〞、“植物性〞、“雌性文化〞等特征,是对于尚未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界得到文学关注和深入分析的少女文学的十分具有创造性的概括。这种概括即便放在世界范围内的少女文学研究中来看,也是具有相当的理论启发和建设意义的。 聚合力量提升高度 方卫平在其主编的“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红楼书系〞丛书中,撰写了一篇十分特别的总序――论一个可能的儿童文学学派。尽管他十分审慎地使用了“可能的〞一词来限定他笔下的这个“儿童文学学派〞,这一提法仍然带给我们一种别样的兴奋。什么是儿童文学学派?中国儿童文学学术界存在、或者有可能出现学派吗?学派的意义又在哪里?然而我所感兴趣的并非作者对于浙江师大学科开展史的介绍与描述,而是他在指出这一学科群体与“学派〞之间的差距时,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未来开展所提供的期待与思考。 很显然,就当前相对分散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来说,“学派〞一词还是一个十分遥远的想像。作者自己也说,“从‘学派’一词严格的内涵来看,就其现实性而言,浙江师大儿童文学学者群还不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派〞;而事实上,即便从“学派〞的较为宽松的涵义出发,中国学术界目前也不存在所谓的“儿童文学学派〞。他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在于,它从儿童文学学术研究的专业视角,提出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借助于理论思潮方面的开拓与创新,聚合分散的研究力量,使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获得一种质的提升。事实上,作者所真正期待的并非派系式的研究格局,而是富于创造性、生长性和理论吸引力,能够引发人们持续的关注、追随的儿童文学学术批评的实现。 与西方英美儿童文学界相比,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研究一向缺乏集中的学术向度。近年来许多学术话题的提出和展开,往往是对于当下某些儿童文学现象的临时和功利的反响,而缺乏长远、深厚的历史维度的积累与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总体学术面貌与水平。如果说当代英美儿童文学界同样未能出现“学派〞现象,那么它在研究力量的有意识的集中和整合方面,却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合儿童文学专业学术刊物的建设,西方英语儿童文学研究开展出了较为成熟的专题研究的模式。这些专题涉及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对于特定理论话题的广泛和有深度的研究,其中一些重要的专题还获得了延续的探讨。比方美国的狮子与独角兽杂志自1977年创刊起,便开始以专刊形式连续推出围绕“儿童文学中的喜剧〞、“儿童文学的梦想与创造性〞、“成人文学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中的社会问题〞、“儿童文学叙事类型〞、“儿童文学与通俗文化〞等话题展开的理论探讨。尽管这种主题性的批评集合与“学派〞的涵义仍然相去甚远,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承当了对于研究和批评的聚合导向功能,继而促进了理论的拓展与深化,并使得一局部理论成果脱颖而出,成为特定研究领域公认的重要学术资源,同时吸引了一批后来的研究者。当代西方儿童文学学术界许多重要的术语和关键词,如“儿童文学的乐趣〞〔佩里・诺德曼〕、“儿童文学的互文性〞〔玛丽亚・尼古拉耶娃〕、“童话的颠覆功能〞〔杰克・齐普斯〕等等,都曾成为相关学术专题探讨中的焦点理论,也在其他研究者中得到反复的援引、论证和批评。 因此,如果我们把有关“儿童文学学派〞的观念放到世界儿童文学理论开展的背景上,其意义就会更加明显。中国的儿童文学研究要走向世界,必须提得出具有自己独创性的理论话题,也必须在理论话语的体系建设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批评来说,一个“儿童文学学派〞的出现并不是必须的,但包含在“学派〞一词里的理论想像和激情,那么是不可缺少的。 为难中的责任 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在为出版于2004年的儿童文学批评的新声音一书所写的序言中,不无诙谐地指出了儿童文学批评常常会面临的为难。与其它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相比,儿童文学批评在今天似乎成了人人能够染指和胜任的一项事业。诺德曼举了美国影星麦当娜的例子。2003年,44岁的性感女星麦当娜与企鹅出版集团签下了她的第一套共六册童书的英语出版权。她在接受一家英国报纸的采访时,被问及她决定创作童书的初衷。这位并不一定有过多少儿童文学阅读经验的女星答复说,自己在准备给三岁的儿子读点什么听听时,却发现“所有的故事都是那么乏味、空洞,不值一读〞。诺德曼很不屑于麦当娜对儿童文学现状所作的这句漫不经心的行外评判,但他指出,今天的许多儿童文学评论跟麦当娜的评点一样,也是在缺乏对于儿童文学文类的深入了解和考察的前提下作出的。他强调儿童文学批评工作者首先应对历史上和当前的儿童文学开展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切实的了解和考察,其次才谈得上对它进行准确、负责的批评和研究。 然而,当代日益庞大的童书市场和各种新出现的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现象,正在不断增加这种了解和考察的难度,促成儿童文学理论自身的革新和进步。儿童文学研究向来不是一个特别吸引外人注目的学科,很多时候,它需要坚持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负责。考察近年来的儿童文学研究,我们的信心往往并非来自这样或者那样的总结描述,而是来自那些沉潜在喧嚣之下的守望者和思考者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