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桂派杏林
师承
人才培养
探索
实践
王春玲
2023 年 第 26 卷 第 1 期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桂派杏林师承”班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王春玲,区锏,姚春*,徐张杰(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00)关键词:师承教育;中医学;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4441(2023)01-0065-04引文格式:王春玲,区锏,姚春,等.“桂派杏林师承”班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6(1):65-68.收稿日期:2022-10-25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立项项目(编号:2022JGZ139)第一作者简介:王春玲(1971),女,广西上思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医教育研究*通信作者:姚春(1965),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研究、中医教育管理;E-mail:桂派中医是在广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影响、交融下发展起来的独具一格的地方性中医学派,既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广西区域自成体系,拥有文化独特性1。作为地方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学人才培养中必须体现桂派中医的学术特点,才能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地方医药事业的发展。2012年,为更好地传承桂派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地方需要的中医药壮瑶医药专业型人才,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广西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开办了中医学本科专业“桂派杏林师承”班,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为地方输送了一批中医理论功底好、技术优良的桂派中医人才,传承和发展了桂派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本文对桂派杏林师承班人才培养进行梳理,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地方中医学人才的培养。1“桂派杏林师承”班开办的背景1.1桂派中医在特定区域和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拥有文化独特性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理以丘陵山地为主,兼有台地、平原、石山、水面等,地质条件复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风、暑、湿、火等因素致病概率高。因区域位置和气候环境的独特性,让壮族地区先民们对痧、瘴、蛊、毒有着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并总结了区域独特的诊疗方法。同时,多样化的地理气候孕育了广西种类繁多的中草药资源。唐代时期陈藏器 本草拾遗 记载:“岭南多毒物,亦多解物。”在区位、地理、气候、物候、自然、资源、人文、社会等条件的多元作用下,在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交融影响下,使得桂派中医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且不可替代。区域中医学术特色和文化传承赓续相传,根深叶茂,目前在国内外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有:以国医大师班秀文为代表的妇科流派,以国医大师韦贵康为代表的骨伤流派,以国医大师黄瑾明为代表的壮医针灸流派,以及内涵丰富、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独具一格的壮瑶医药。广西出台 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把以壮瑶医药为代表的中医药振兴计划纳入国家、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表明了桂派中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1.2桂派中医的学术传承亟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基础保障桂派中医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壮瑶医药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广西区域民间医药经验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其代表着当前区域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现阶段区域中医药壮瑶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壮瑶医药学术特点、理论教学研究 652023,Vol.26 No.1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特质的集中体现。学校开设“桂派杏林师承”班,一方面为广西医疗卫生事业输送地方特色中医学高层次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学相长,不断深化桂派中医的整理和挖掘,有效避免壮瑶等民族医特殊技法和经验的失传。开展桂派中医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人才培养工程。学校积极实施广西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中医药优秀人才、骨干人才等培养项目,促进桂派中医薪火相传、传承创新,学校现有“桂派中医大师”、广西名老中医等省部级人才荣誉称号(奖励)70余人,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桂派中医人力教育资源,为“桂派杏林师承”班的开设提供了师资队伍保障。2“桂派杏林师承”班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桂派杏林师承”班按照“经典为根、传承为本、疗效为魂”人才培养思路,从中医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中选拔,注重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中医文化的自觉自信;从二年级起,实施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 本科医学专业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 基本框架下,在提高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底线的基础上,构建“重经典、强临床、突特色、促融合”培养体系,突出传承经典与桂派中医特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学业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深化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努力培养一批热爱中医事业、中医理论功底深厚、技术精湛、传承桂派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中医人才,服务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政策。3“桂派杏林师承”班主要教学改革举措3.1确立“健康中国”战略与中医学术思想相融合的育人导向中医在学术思想上强调预防为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黄帝内经 强调“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推行“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的生活理念;注重“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病方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能力。“桂派杏林师承”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中明确了“培养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高素质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国家政策要求相一致。“桂派杏林师承”班教学贯穿“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不仅在内经选读、古代天文历法及气象学、易学基础等课程中深挖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学术思想,还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中医养生康复等课程,培养学生全方位维护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能力,满足“健康中国”战略需求。此外,学校还组织编写国医大师、桂派中医大师学术经验、学术思想教材、辅导书等,纳入第一或第二课堂授课计划。通过不定期举办桂派杏林研修论坛,以国医大师、桂派中医大师和团队专题讲座或现场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领悟经典医籍,传承桂派中医名家学术精华,培养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和诊疗能力。3.2实施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中医起源与师承教育肇始同步,早在 黄帝内经 即记载有师徒授受关系,而且规定了师徒传承的规则和要求2。古之师承,有业师授受、家学相传、私淑遥承多种,其间名家辈出,学派流衍3。可以说,中医学通过师承授受,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传承与创新。1956年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院校教育已经成为国内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然而,在西方医学教育的巨大冲击下,院校教育出现了中医特色不明显、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不足等现象,这与缺少师承教育环节有着密切关系。师承教育需要学生跟师侍诊、经典研讨、临证感悟、品德熏陶,能有效契合中医学实践性、经验性强的特点。但同时师承教育容易出现培养规模有限、学生全方位发展受限等不足。院校教育因其规模化、多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等,能有效解决师承教育的问题。因此,采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是当前中医教育更有效的育人模式。“桂派杏林师承”班人才培养以院校教育为主、中医师承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努力达成“学术、艺术、道术、仁术、技术”五术培养要求。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分别配备经典导师和临床导师,学生二年级起在经典导师的带领下,学习四大经典,同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四大经典课程由原来的200多学时提高到400多学时,强化中医学基础理论,使学生具有知识扎实的学术;学生三年级起跟随临床导师,通过临床导师的口传面授、临床应诊和实际操作,向学生传授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强化学生中医临床思维,使其具有方法科学的艺术。同时,通过临床导师言传身教、品德熏陶,强化学生“大医精诚”职业精神,662023 年 第 26 卷 第 1 期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培养学生具有救死扶伤的道术;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导师的带领下接触更多的患者,使其具有心中有爱的仁术;学生通过参加学业导师科研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提高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本领过硬的技术。3.3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育人平台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是决定育人水平的重要平台。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是按照教学计划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最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即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4。第二课堂作为育人重要阵地,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两者育人手段、内容、途径均不同,而育人目标一致,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5。在第一课堂方面,学校“对标对表”各类课程建设要求,推进一流课程常态化建设,打造了24门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覆盖“桂派杏林师承”班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开设韦氏整脊手法、壮医特色疗法等课程,突出桂派中医特色。在第二课堂方面,学校建设6个模块: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和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工作社团活动、专业技能培训,分别与第一课堂知识与能力培养相衔接。学校将学生参加党校、团校培训,参加思想引领类活动、主题班会等纳入“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与第一课堂思想道德修养类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体会基层医疗群众需求,深化对韦氏整脊手法、壮医特色疗法、广西常见中草药等特色课程的理解。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课题、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学活用医学统计学和科研方法、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各类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以考促学、以赛促学,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深化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学生通过“壮族三月三”传统文化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拓宽了美育、体育内容。学生通过参加中医临床思维研讨会、桂派杏林研修论坛等学术讲座,加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树立中医文化自信。3.4强化职业道德培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手段道与术相融,是中医文化对习医者提出的严格要求,医者不仅要“精于术”,更要“仁于心、诚于道”。桂派中医崇尚道术相融,乐善好施。已故国医大师班秀文常言:“医者,病家性命所系。为医者既要有割股之心,又须医道精良,方能拯难救厄”。班老感于壮族地区体力劳动妇女辛苦多疾,潜心妇科病的研究,从而发展创新了中医妇科学,成为桂派中医道术相融的典范。桂派杏林师承班人才培养强调立德树人,道术相融,把培养学生对人民健康事业无私奉献的追求,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自信融入专业教育当中。学校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思想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方面,特别是挖掘桂派中医的临床案例、高尚医德事迹,融入课堂授课、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各环节。二是遴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教学改革经验。三是编写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建设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库,强化示范引领效应。四是开展“初入杏林”“感知医学”“模拟上岗”等暑期见习,以及义诊、三下乡等活动,弘扬劳动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增进职业意识。3.5创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融合的育人环节医学教育的宗旨是通过临床实践教学使医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岗位的需求,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临床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并不断谋求发展和完善,从而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力6。只有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岗位胜任力的中医药人才。“桂派杏林师承”班将临床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达到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在管理机制上,学校实施“院院合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