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制度.docx
下载文档

ID:1920458

大小:18.82K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公共 文化 体育设施 管理制度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那么 第一条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根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效劳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效劳、为社会主义效劳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国家有方案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遥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根本建设投资方案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奉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国务院开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方案。 第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开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那么。 第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平安、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标准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工程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使用和效劳 第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效劳条件,建立、健全效劳标准,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效劳,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效劳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本卷须知。 第二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效劳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工程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方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局部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023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效劳工程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平安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平安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平安。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工程,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平安效劳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开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因城乡建设确需撤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撤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撤除或者建设撤除同时进行的原那么。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效劳工程、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本卷须知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平安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效劳工程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效劳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出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 第三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或者有条件维护而不履行维护义务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8页 共8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