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_王贝贝.pdf
下载文档

ID:191962

大小:151.30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互联网 红色 文化 资源 融入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贝贝
收稿日期:202246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ND0114);商洛学院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研究基地课题“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 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DJ2107)。作者简介:王贝贝(1986),女,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贝贝,杨增强,王晓霞(商洛学院,陕西商洛726000)摘要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引领思想和传承文化的价值。将“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在时空上拉近与现实距离,在内涵上增加普适性和延展性,在形式上凸显立体性。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线上教育、网络化开发、传播媒介创建等方式,让学生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和学生志趣。关键词 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711X(2023)020007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0200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革命老区调研视察,并在多种场合反复叮嘱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不仅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保护、利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同时可在最大范围发挥红色文化在文化传承、引领、德育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一)树立红色文化自信红色文化的创制和形成历经近百年,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规范的行为文化、有序的制度文化,在长期的积淀中成为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坚持马列主义指导思想,吸收借鉴中外优秀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先进文化,体现了我们党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等优良品格和作风。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先进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同各种社会思潮、阶级的对抗中永葆先进性和生机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其显著的特征就是人民性,雅俗并举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其价值内涵丰富,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革命斗争精神发展为改革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面对重重困境时都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到独立自主的转变,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二)引领思想精神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长期奋斗中凝练的价值载体,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播和价值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价值除了体现在国家政治建设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利用有利于引领和提升党员思想境界、先进意识。红色文化资源是众多文化资源的凝聚,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道路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其思想的引领价值还体现在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奋斗中。如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在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的激励鼓舞下,无论在怎样的关键时期,都能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而教师是将这一精神传递受众的重要媒介。据教育部发布的 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 174.01 万人,比上年增加 6.74 万人,增长 4.03%。同时,中国共产党党员总人数九千多万名。由此数据可见,专任教师及党员人数都有所增长,通过教师及党员的专业性、先进性教育可使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对广大大学生进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和加强其对党史、国史的深度认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个自信,让学生回顾历史,深刻认知到个人命运和祖国发展休戚相关,树立集体主义、奋斗精神、奉献社会的理想。(三)传承文化基因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都是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红色文化应继续担负起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播和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国际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不同历史阶段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其发展水平。红色7第 36 卷第 2 期总第 336 期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Vol36No2(GenNo336)2023 年 1 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Jan(last half)2023文化在其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早已打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碰撞使之能与不同时代的文化融合,与时俱进实现价值永恒。因此,红色文化在传承道德教育,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功能不可替代。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复制的社会价值。伴随网络的发展和学生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渠道的变化,将其与互联网结合不仅可提升思政教学效果,也可提升学生学习志趣。二、“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一)时空上拉近距离,增强集聚效果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学、心理学认为与受教育者在心理、情感、认知上越接近的事物越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形成的,从时间上看具有久远性。这种久远性与当今的社会现实存在着差距,与 90 和 00 后的大学生所生活的时代、认知存在着差距,他们不了解党的历史也不感兴趣。曾几何时出现的“红色文化过时论”“雷锋精神无用论”等错误的观点,使我们必须重新对红色文化资源在形式和形态上进行转化,以一种更符合现代受众的方式呈现出来,缩小由于时间产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所以活动主要集中在农村,同时由于革命的曲折性,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印迹遍布全国,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分散性。如长征历时两年,转战 14 个省份,经过 10 余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渡过主要江河 22 条,翻越主要山岭 20 座,攻占100 多个县城。在这个征程中留下的革命遗迹和革命精神财富数不胜数。受教育者不可能每人都重走长征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转化。综上,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需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转化,使受教育者从心理、情感和认知上接受认可,也需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在空间上进行整合,达到资源集聚展现最大效果。(二)内涵上增强普适性和延展性教育具有一定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指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联系,不可自我创设的客观性。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也受教育规律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的过程,由浅到深、外化于行。红色文化资源是物质和精神载体的总和,以精神为主体而精神价值无法以具体的形式表现而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其具有的精神价值在特定环境下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客观上导致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存在着延展性。延展性的开发需要教育者除了在广度、深度上合理挖掘外还需要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行动。同时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上的崇高性也需要教育者对其转化,既立足于现实又略高于现实,而不是无法企及的存在,受教育者既能用其所具有的价值指导自己的言行,也能成为其进步的动力源泉。正如维果斯基曾说:教育教学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为其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互联网的实时性、共享性、信息海量化等特征使红色文化走出了课堂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使红色文化资源在内涵上和延展性上更好地被传播、吸收。(三)形式上凸显立体性教育学认为,教育对象接受的刺激越强烈,反应就相对偏高,效果就越佳。一方面,研究表明人体感官在接受事物过程中,视觉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其次是听觉、嗅觉等。如若同一时间能调动人体的多个感官,那么刺激也就越强烈,效果越明显。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为“00”后,他们是成长在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和网络普及、民主教育程度提升、智能化的时代。他们在接受度、知识容量上更大,对自己的人生、社会表现出的信心和理性远超前辈,这使得他们对事物的新颖性、形象性、互动性、立体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的也是认同感的提升。但红色文化资源聚集区的开发过程中存在雷同,导致“平面化”趋势加剧,出现视觉和认知的疲劳,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光辉的历史形象在现实中找不到有力的佐证,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也是单向度的缺乏多向度互动,导致认同度降低、教育效果不佳。正如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实践参与和解决问题。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缺少特色、参与式和现场教学不足,受教育者无法将学校学习与生活联系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使得教育效果呈现暂时性,互联网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方面刚好可以弥补。将互联网和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从时空、内涵和形式上都拉近了知识与学生、时代与学生的距离,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更好地让学生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深化情感认知,提升个人素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线上教学借助互联网优势并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挖掘时代元素将其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相结合,在丰富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特质的同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应将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身上,同时他们也是平时和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所以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红色文化素质,努力做到主动研究,深化对其内涵、发展演化、时代价值的理解,掌握其教学规律。在此基础上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打造网络化教学,实现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双互动、感染和教育学生的目的。(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网络化开发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22 年 2 月发布的结果显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网民人数达 10.32 亿,较 2020 年 12 月增长 4296 万,普及率达 73.0%,较 2020 年 12 月提升 2.6 个百分点。手机网民人数达 10.29 亿,其手机上网比例达99.7%。人均周上网时间达到 28.5 小时,年龄结构 20 29岁、3039 岁,其所占比例分别为 17.3%、19.9%,比例较高。互联网应用于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购、网络支付、网络视频、在线办公等各个领域,其中在线办公用户规模8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第 36 卷第 2 期总第 336 期达 4.69 亿,占网民整体的 45.4%,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9.75亿,占网民整体的 94.5%。由此可见网络普及化以及移动终端的使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核心符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互联网的互动性、共享性、便捷性等特征以及受众人群主要集中 2039 这个年龄段,这为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提供了支持和对象。首先,建立网络虚拟场所。通过史料、图文、视频、音频等展现事件、人物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在思想和心理上给以触动,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其次,网络虚拟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旅游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受到经费、自然情况、安全,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可利用的时间有限,所以网络虚拟旅游资源就可成为教育资源的替代品。通过对现实红色资源的模拟再现,构建一个基于 3D、V 技术的网络虚拟旅游资源,可将不同区域的不同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网络资源,从而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立体式、参与式的体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