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县级
审计
部门
指导
监督
内部
审计工作
具体
路径
浅谈县级审计部门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路径
内部审计是当前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类经营主体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式,对机构内部风险防范、内部控制、效益提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2023年1月,国家审计署颁发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x号),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各项原那么和范围,为深入推进内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县一级内审工作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开展的还不够深入,在内部审计标准化、职业化、制度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建立与完善县级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培训体系、监督体系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对县级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路径进行简要探讨。
一、建立内部审计管理体系
目前,县一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建立了内审机构,并开展内审工作的比例较低。一些已经设立的内审机构往往与财务部门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或是临时安排人员开展内审工作,导致责权不清,管理体系混乱,不能发挥相应作用。因此,基层审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指导监督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各类被审计单位建立或是理顺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保障体系;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三是内部审计领导体系。三个体系相互支撑,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根底和前提。
(一)建立内部审计保障体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财力和物力支持是保障内部审计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在大中型企业中,内审人员的数量一般按照员工规模的一定比例进行设置,如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原那么上按员工总人数的1%配备。审计部门可将其作为参考,根据相关单位的职能和业务类型以及资金规模等特点,指导被审计单位配备合理的人员编制和预算。同时,审计部门可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开展审计时所需的、软件以及相关的档案存放设施等物质保障条件逐一提出合理建议。考虑到基层单位部门人员数量有限,可将标准适当放宽,但要保证专门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不要少于2人。不能到达这一要求的可以考虑采取购置效劳的方式补充人力的缺乏。
(二)建立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体系。内审机构成立时,审计部门需要指导相关单位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准入标准和培训管理体系。重点是提出内审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资质和业务能力清单,对内审机构人员的职能、权限、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具体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并不限于这些条件:掌握审计及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审计或者其他相关专业工作经验;具有较高的审计技能,包括正确运用内部审计程序、方法和专业知识的能力;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业判断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三)建立内部审计领导体系。内部审计不仅局限于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同时还承担着“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重要责任,其职能已经由一般性的经济监督转向了对工作绩效、政策执行、开展规划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及建议,是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机构或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机构应当在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审计部门在指导内审机构成立时,应当以独立性、权威性为原那么提出内部审计管理架构的意见建议,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置于主要领导层的直接管理。同时,要帮助相关单位建立健全各项内部审计制度,例如各单位自己的内部审计条例及实施方法等根底性的规章,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标准化,保证内部审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大型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图)
二、建立人员鼓励考评机制
要将内审机构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建立相应的鼓励考评机制,否那么就会空耗人力、物力资源,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使其成为摆设。然而基层的各类单位或部门一般都缺乏相应的内审管理经验。因此,审计部门要指导帮助相关单位建立适宜的考评机制。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目标管理。内审工作考评机制的重点无疑是对工作目标达成情况的跟踪和评定。但如果仅对结果进行考核,那么难以全面的评价内审人员工作价值,不利于激发内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科学的目标管理是通过目标设置、责任分解、成果考核相结合,促进组织和个人取得最正确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因此,管理重点在于对总目标的分解与落实。例如,将内审工作总体目标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以及个人目标等具体目标,通过对具体目标的业绩评价来反映总体目标的实现状况,最终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实现有效的目标管理,具体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做好根底工作,明确内审机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与权限,编制岗位责任书和工作流程图;第二步是进行目标分解,内审部门在确定自己的总体目标后,就需要及时将其分解到人,要防止目标任务重复和遗漏;第三步是任务执行,由内审负责人负责制定整体目标和分配任务,内审人员根据分解的目标拟定工作方案,对目标分解有疑义的需提出并进行协商,一旦讨论完成并最终确定工作目标,就签订相应的工作目标责任书,同时明确相应的考核标准。
二是绩效考核。内部审计部门属于技术性的职能部门,对内审人员的考核应侧重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开展情况。一般而言内审人员的考核工程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是否发现重大审计线索;审计证据收集是否充分完整,审计底稿是否标准;审计方案、方案是否清晰明了;审计意见是否得到被审计部门认可;是否独立完成审计工程;审计报告是否能清楚阐述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是否根据审计结果出台相应制度标准;是否节约资金,促进所在单位整体目标完成。根据各个单位的不同性质,考核标准也可以存在不同之处,内审机构所属部门应该尽量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细致的考核清单,严格执行,使考核不流于形式。
三、指导审计方案管理
审计方案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龙头,是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完成审计目标的基石。基层审计部门应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审方案重点是否明确,是否能够协调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审计任务完成,指导被审计单位开展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案管理工作。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方案应该具备“四个明确一个定期〞:明确审计目标、明确时间节点、明确人员安排、明确财务预算、定期报送成果。
(一)明确审计目标。由内审机构负责人与所在单位领导层进行沟通,了解本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规划。分析上一年度内审工作的成绩和缺乏,结合所在单位年度目标确定新一年内部审计范围和方向,并征求领导层意见,形成共识。审计方案要覆盖所在单位的各个方面,同时突出年度重点。审计目标制定后应形成书面文件,分发至每位内审人员手中。
(二)明确时间节点。根据上一年度审计工程完成的时间,以及本单位工作重点、人员变化的情况,明确审计方案执行的时间节点。具体内容应包含审计工程名称、审计实施时间、交换意见时间、报告出具时间等。要注意适当留有余地,以应对不可预计的情况。
(三)明确人员安排。根据审计工程的性质和要求,充分考虑人员业务水平、专业特长、年龄层次等因素,对内审人员进行合理调配。
(四)明确财务预算。综合审计工程参与人数、工作时间、行程安排等内容编制相应的财务预算。
(五)定期报送成果。定期将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和相关成果向所在单位领导层进行报送,成果应包含所在单位近期运行情况与审计发现问题,并阐释问题成因,提出相关建议。
(内部审计流程图)
四、开展内部审计质量监督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工作价值的核心保障,是保证内审工作客观、准确、及时和专业地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意见的前提。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同时,质量监督工作也要同时进行,笔者认为内部审计质量监督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自主监督。监督的主体应是内审部门的负责人或是主管(内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最主要的监督责任)。监督的过程应从审计方案阶段一直持续到审计结果报告阶段。一是方案制定阶段。由内审负责人针对本单位管理方面的缺乏和风险隐患,制定审计目标,审查方案制定是否覆盖了所在单位的薄弱环节,或是模糊地带。二是审前调查阶段。检查审计人员资料收集,审前调查是否充分。三是对审计方案的检查。应由审计工程的负责人负责编制审计方案,并交由审计主管审核,对审计方案的调整和修订,应向主管说明理由。四是对审计现场的监督,内审负责人要定期巡视审计现场,检查工作进度,及时检查审计工作底稿。五是交换意见阶段。内审负责人应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检查,保证在交换意见时所采用的底稿已经得到被审计对象的签字确认。六是对审计报告的监督,内审负责人要审视报告大纲,检查报告陈述问题与底稿之间的联系是否正确,是否充分。七是工程结束时,内审负责人要审阅工作底稿档案,查看档案是否完整,表格和文件是否都已编写妥当,是否还存在需要纠正的地方。
为进一步保证质量控制,上述审计监督证据应编成文档进行保存。审计机关要指导内审负责人制定一份监督管理事项清单,每完成一项就应当签名并注明日期,以示本人同意。对审计档案的保存期限应加以明确的规定,妥善保管,未经许可,不可擅自调阅复印。借阅审计档案要办理手续,不能长期借用,对于比较敏感的信息、资料的档案应当采取更为严格的保管措施。同时要大力开展现有的科技手段,类似区块链技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给内部审计监督带来极大的变化。
(二)交叉监督。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监督部门同样有被管理和监督的必要性,除自主监督外,还需通过交叉监督来促进内审组织工作完善。
一是同一系统内部开展交叉审计监督。例如系统内部审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内审部门进行检查。这类检查应当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内审检查人员,按照每三年至少检查一次的频率进行。重点检查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的政策与程序。检查方式包括与内部审计部门有关人员进行面谈,对单项审计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检查等。检查完成时,要通过书面报告反映内审工作开展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是聘请外部会计审计事务所进行。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检查也可以聘请外部会计事务所进行。外部检查应当依据内审行业从业标准,注重对照部门政策和方案检查其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是借助内部审计协会专家进行评估。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力量,由内审机构所属单位向所在的内审协会组织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内审参谋组,对自身的内审工作进行检查。
(三)国家审计监督。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中指出,审计机关应采取日常监督、结合审计工程进行监督以及专项检查的方式进行内部审计进行监督检查。笔者认为,基层审计机关要主动加强与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联系,加快推进内部审计方案、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成果备案制度。将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审计报告评价范围。在内部审计质量检查方面,可参照国家审计质量检查模式,围绕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编制、审计程序执行、审理复核等内审工作流程逐一展开。对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向相关单位反映,促进被审计单位标准内部审计行为,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五、指导内部审计职业培训
一是加强根底专业知识的指导学习。通过定期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对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等相关内审工作新文件精神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内部审计人员深入把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理解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从实际需求出发,对内审法规、内审管理、审计案例和计算机审计知识等方面,有方案、有重点地定期组织基层内部审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的基层内部审计队伍,使基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与形势开展需要相适应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推动相互交流沟通。协助内审协会举办各类职业培训。鼓励和推动各单位内审机构加强相互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