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问题解决
创新
精神
培养
问题解决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问题解决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沈娟 摘要:问题解决主要是指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没有比较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提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用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要想改变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实现素质教育,就要重视问题解决这一举措.关键词:问题解决;创新精神;培养 问题解决是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问题解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运用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也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传统练习向问题解决过度的重要阶段,也是二者之间转化的媒介,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促进意义.以“圆形和正多边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提出一个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假如从数学的角度让你用美术瓷砖铺地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瓷砖?这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并将思考的过程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围绕一个顶点,运用图形拼成一个三百六十度的正多边形.采用这种提出问题的方式,远比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方式要好,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在这种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探索隐含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二、培养创新精神促进问题解决 1.以课本习题为基础向问题解决教学过度 要想使学生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并充分的发挥其创新精神,教师可以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打破以往练习题目的常规模式,改变学生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比较薄弱.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比较典型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在生活原型中反应出来.同时还要创设一个实际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问题解决是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在素质教育中,问题解决是属于创造力范畴,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数学素质的高低并不是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会解决多少问题,更多的是看这个人能不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也就是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一旦拥有了创新精神,也就是有了问题解决.初中数学教学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怎样才能让数学的教学既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能致力于人才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摆脱应试教育的限制,实现素质教育,其中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习题演练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进行以问题解决为教学目标的练习.3.对于数学方法与应用意识的培育,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保障 在科学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些数学知识做支撑,但更主要的是依赖于数学的思维方法.构建数学的模型,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并且要善于运用归纳、分析、总结等数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进行探究与创新,这样才能给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教学条件.对于问题解决来说,基础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应用数学的意识.实行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意识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问题解决教学.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其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从人格与智能两个方面.人格包含感情、兴趣、毅力等,智能包含想象力、知识、开拓性等.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对学生创新人格的教育是重点内容.问题解决与传统数学教学有所区别,主要包括实用性问题与灵活性问题,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WTBZ参考文献:1曹荣誉.问题解决策略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冯朝君.“问题解决”教学与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研究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3桑青松.试论策略型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2(9).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初级中学(22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