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推进
国际性
旅游
度假
城市
社会主义
新农村
建设
实施方案
推进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扎实推进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假设干意见、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绿色腹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纲要、X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十一五〞规划及2023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原那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开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按照“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大局,突出开展、突出根底、突出保障、突出和谐、突出创新,坚持农村根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持续拓展以经济开展、农民增收为中心的思路,持续拓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举措,持续拓展重农支农的气氛,立足农民满意、农民需要、农民自愿、农民为主,围绕“产业互动、政策覆盖、效劳延伸、设施对接、改革配套、队伍保障〞的运作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建设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而奋斗。
(二)根本原那么。扎实推进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以下六条根本原那么:
融入全局,整体推进。把新农村建设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融入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的全局、融入我市经济开展的布局中去谋划,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结合,在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中加强“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支撑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
科学规划,注重运作。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分段推进〞的要求和步骤,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2023年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和2023年远景目标分步实施,根据各村根底和实际情况,分类指导抓好新农村建设,突出实效目的,分阶段细化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激发农村开展活力。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形成部门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以人为本,重在实效。从解决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以群众快乐不快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口号,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防止形式主义。
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美好家园。生产开展以农民自我创业为主,政府组织推动;生活富裕以农民自立为主,政府扶持帮助;乡风文明以农民自我教育为主,政府宣传引导;村容整洁以农民自建为主,政府支持奖励;管理民主以农民自治为主,政府依法监管。发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阔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三)分析形势。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开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基层经济细胞更加活泼,农民增收幅度连续多年位居XX市前列,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乡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根底;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带动农业的能力逐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具备较好的条件;中央、省和XX市连续出台强有力的惠农扶农政策,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给农村经济开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的机遇。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我市农业农村开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缺乏,主要表现在: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不够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有限,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和支撑还有待拓展和深化,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加快开展的任务艰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还比较落后,道路、水利等根底设施不够完善,防灾减灾能力缺乏,统筹开展的难度较大;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有待进一步改善,和谐开展的压力不小。这些难点问题必须有效破解,才能壮大农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面貌,逐步缩小城乡差异,从而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开展的成果。
二、目标要求
(一)2023年远景目标。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新农村建设总的目标是,按照“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效劳保障能力、农民自我开展能力,确保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面貌进一步改变。经过15年奋斗,到2023年,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城镇人口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差异逐步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基层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善,社会安定和谐,农民安居乐业;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农村根底设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开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努力建设有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二)2023年主要目标。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的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十一五〞期间,要确保实现以下阶段性目标:
产业有新开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加,产业特色优势更加凸显,产业化开展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乡村财力明显增多。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6.4亿元,年均增长7.1%;以“茶、竹、烟〞为主导产业的格局形成,茶产业在全省发挥支撑作用,全市茶、竹、烟三大产业增加值在农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达60%以上;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25%,农产品优质率达90%以上;全市根本实现初级水利化,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85%以上;每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10千瓦。
生活有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6632元,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在43%以下,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公共效劳加强,农村适龄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初中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0%以上;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播送电视问题根本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并逐步提上下保标准。
文明有新进步。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逐步提高,农村社会风气正,稳定和谐秩序好。80%以上的农村后备劳动力受到职业技能培训;30%以上的村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40%以上的农户成为文明农户,95%以上的乡村到达平安标准;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在7‰以下,农村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5%以上;农民文化生活消费支出比重达12%;农村殡葬火化率达100%。
环境有新变化。农村生活设施明显改善,逐步实现“六通三治〞: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播送电视,通商业网点,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行政村通水率100%,自来水普及率80%,饮用水合格率达90%以上;实现户户通电;根本实现通行政村公路硬化,95%的行政村通客运班车;行政村通 率达100%,农村信息化程度达50%以上;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播送电视;乡镇级农家店覆盖面达90%,村级农家店覆盖面达70%;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达67%;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5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0%。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下降到6%,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控制,生态环境质量保持XX市先进水平。
管理有新机制。60%以上的乡村党组织到达“五个好〞目标要求;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村务决策听证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全面推行,积极探索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七公开、两到位〞制度,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达85%以上;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作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
三、重点任务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逐步实现生活宽裕,是实现好、维护好、开展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物质表达,是不断夯实农村开展根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首要前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为此,必须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围绕“产业互动、政策覆盖、效劳延伸、设施对接、改革配套、队伍保障〞的运作重点,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农业产业开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开展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拓宽农民非农收入渠道。特别是要大力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壮大区域特色规模经济,从而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1、开展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在继续抓好粮食产业的同时,集中力量开展“茶、竹、烟〞三大优势主导产业。茶业:在培育品牌、提升质量、拓宽市场上狠下功夫,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大力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进一步提高茶叶附加值。加快推进一批带动力强的茶产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整体提升茶产业开展水平。竹业:深入开展竹业擂台赛,在科技兴竹、提高单产效益上寻求突破。财政继续加大对竹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对新建2.5米宽的竹山机耕路每公里补助1000元,
3.5米宽的每公里补助2022元;对亩立竹量达3000株以上、亩产竹材3吨以上、产值达1000元以上的高产杂竹示范片每亩补助60元。同时,对竹加工企业所需原料实行“严出宽进〞政策。烟业:积极引导农民科技种烟,提高种烟效益。按照“优化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稳定效益〞的工作思路,实行集约化管理、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利用国家加大烟田根底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烟田根底设施建设,提高烟叶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同时,大力推行烟农保险制度,化解种植风险。进一步稳定政策,加大烤房建设、漂浮育苗、稻草还田等技术扶持力度,对生产物资予以适当补贴,降低烟农种烟本钱,调动农民开展烤烟生产积极性。
2、抓好农业重点工程。重点抓一批“三千工程〞,即“产值千万,带动千户,基地千亩以上〞的农业重点工程。对列入农业重点工程的龙头企业予以倾斜。定目标、定责任人、定奖惩,建立跟踪效劳机制,实行扶持龙头企业的工程化工作机制,着重抓好茶叶企业、竹木加工企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一批“三千工程〞的扶持开展,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3、保护粮食生产能力。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切实保护根本农田。实施粮食“良种工程〞,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推广节本增效优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粮食平安应急种子储藏。到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15.8万吨左右。
4、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那么,积极支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公司企业、涉农部门发起创办各类经济效劳组织。以市场为导向,以搞活流通为目的,重点开展农产品购销环节的各类流通协会。培育农民营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标准化建设,切实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维权等效劳,加快改变农民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信息渠道窄、科技投入低、维权能力弱的局面。“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开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0个,整合提高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