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纪
长征
胜利
80
人物
故事
纪念长征胜利80周之长征人物故事
在长征的征途上有哪些人物的故事让我们深受感动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长征人物故事,希望能够帮到您!
长征人物故事一:
百年红梅——记104岁女红军王定国
提笔,蘸墨,俯身。她深吸一口气,挥动手臂一气呵成,四个大字跃然纸上——“长征万岁〞。
假设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相信,这样遒劲有力的书法出自104岁老红军王定国之手。
她,15岁被卖作童养媳,20岁参加红军并入党,22岁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24岁被敌人关押,25岁与“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结为革命伴侣……她,离休40年脚步不停,70多岁推动长城保护,80多岁挽救失足少年,99岁还参与植树造林。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这位身高缺乏一米五的女子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能量
家人拿出王定国的书法新作——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是老太太最喜欢的诗词,写了不知多少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一心向阳、傲风斗雪的红梅,不正是王定国百年人生的写照么
寒冬凝香,巴中红梅初绽放
192023年2月,巴中红梅开得正香。一个名叫王乙香的女婴,在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呱呱坠地。
孩子的出生,给这个战乱中的家庭带来的并不是欢乐。“亲眼看着未满周岁的妹妹活活饿死,三岁半的二弟卖给别人换来安葬父亲的四块棺材木和两升麻豌豆,7岁开始帮别人通宵推磨只为糊口,15岁被卖做童养媳受尽侮辱……〞谈起母亲幼时的经历,74岁的大儿子谢飘眼眶湿润,“人生的寒冬,磨砺出母亲顽强的生命力。〞
嫁人、生子,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山里女孩的命运,但共产党带来“没有压迫、男女平等〞的“新世界〞让王乙香冲动不已,她给自己改名王定国,用行动对命运说“不〞!
改名后的王定国立即做了两件事——剪辫子、放小脚。尚不识字的她用朴实的话说:“脚小了,走不动;辫子被拽着,跑不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决绝!像王定国这样剪了辫子、放了小脚的女人,在统治着营山的军阀眼里,几乎与“共产党员〞划了等号,随时有生命危险。
这是怎样的一种示范!当焕然一新的王定国四处宣传“投身革命、男女平等〞时,近百名妇女纷纷响应并参加农民协会。
1933年10月,王定国在红九军攻占营山后立即参加了红军,并于同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3个月后,她和16名女同志被选派到位于巴中的川陕省苏维埃学校学习。
学校有一门考试要求学员能读、能记、能讲,并在全体学员面前公开演讲。文化根底薄弱的王定国,每天熄灯后点煤油灯“开小灶〞,常常是脸被熏黑了还浑然不知。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她在毕业考试中声情并茂地宣讲土地法,获得了台下最热烈的掌声,并取得全校第二名的成绩。
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苦难的王定国投身革命后,先后担任营山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代理主席、县妇女部部长、妇女独立营营长等职。
战风斗雪,长征路上花影笑
“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80多年过去,长征中的一幕幕还时常浮现在王定国的眼前,“好似自己又要从原地出发,再尝一遍人生的苦尽甘来。〞
1935年3月29日,嘉陵江。吼叫的炮弹拖着长长的光芒划破黑暗的夜空,机枪的火舌从对岸的角落里“哒哒哒〞地吐个不停……
王定国躬身猫在被称为“毛蚌壳〞的小船里,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的战役已经打响。江面在摇晃,小船在漂浮,战士在呐喊,大地像地震一样在抖动。左边是剧烈的爆炸,右边是横飞的子弹,头顶那么是爆炸掀起的浪花,一波接一波倾泻而下……
王定国看见一名年轻女红军的肚子被弹片划开,虽然肠子都掉了出来,但这名英勇的战士用手将肠子塞回腹部,裹紧衣服勒紧腰带继续划船,直到送战友冲上阵地,才倒进江中。
“她名叫石磨玉,牺牲时只有19岁。〞王定国说,“她有石头的坚韧,更有玉的纯粹!正是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好战士,我们才能在最危险的时候转危为安。〞
强渡嘉陵江,意味着红四方面军正式挥师西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王定国的长征,是“唱着歌〞走完的。
长征开始时,王定国已参加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文工团,为战士们演出鼓舞士气。行军时,她要在队伍前面赶路,休息时还得回头从队前一直演到队尾。有时候演出没有化装道具,她就用墨汁画眉,用红纸当口红……
1936年1月,王定国和战友翻过夹金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野兽成群,人迹罕至。三十七团的战士听说她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阵地演出,快乐极了,提前为她们做了当时最珍贵的白米饭。演出时,虽然风像刀子般刮在脸上,但她们一上场就忘却了一切,用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的表演,拨动着战士们的心弦。
过草地时,树皮、草根、皮带、皮鞋都成了红军战士的“粮食〞。如何把牛皮鞋底制作成“美味佳肴〞她们编了一首打油诗并四处传唱:“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后分外香。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拿来做清汤;一菜一汤好把戏,留下两寸战友尝。〞
乐观的歌声,穿透了黎明前的黑暗。
王定国的长征,是“咬着牙〞走完的。
征途上,红军官兵经常在数天未进一粒粮食的情况下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残酷的战斗,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名勇士。
1936年2月,王定国跟随部队翻越横亘在丹巴、道孚之间的党岭山。党岭山为折多山主峰,海拔5000米左右,上山下山约100公里。当时处于最寒冷的季节,风雪无情地向着饥饿、寒冷和疲乏的红军队伍扑来。
到山顶时虽是中午,但太阳完全被遮住,狂风雪浪一阵阵袭来,天空像黄昏一样昏暗。女战士们无法前行,便用棉被紧裹,抱团取暖。
暴风雪过后,王定国发现露在被子外面的一只脚早已冻僵。当时瘦到只有50多斤的她赶紧用手搓脚,一不小心就把一根冻僵的脚趾碰断了。
采访中,王定国谈起这件事,笑着说:“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既没流血也不疼,主要是不影响赶路……〞
暖阳透过窗户,洒在王定国印有红梅图案的衣服上。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铺上了一层穿越时空的红光。
家风传承,留得清气满乾坤
81年前的王定国,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次偶然的相遇竟会成就她一生的幸福。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王定国在雪山脚下的河边洗衣服,一位留八字胡的老同志操着湖南口音笑着对她说:“小同志,要过雪山了,请你帮帮助,把两件衣服合起来,中间装上羊毛,我要穿它过雪山。〞
王定国爽快容许。第二天便将缝好的衣服送了回去。老同志看着衣服连连赞叹,辞别时还特地嘱咐她多准备些辣椒,“爬雪山可嚼辣椒御寒〞。
当时的王定国不知道,这位老同志就是被同志们尊称为“苏区五老〞之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谢觉哉。
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敌人监狱中逃出的王定国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谢觉哉不期而遇。共同的理想和相似的经历,打破了年龄的隔膜。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内开始了新的斗争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先后担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面对湖南老家过来投靠自己谋取职位的亲戚,他写了一首打油诗以示拒绝:“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倌,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
对待群众,谢老却充满热情。他曾经严肃地对工作人员说:“来法院打官司的,只要点我的名,我就应该见,因为他信任我才会点我,不见不适宜。〞
谢老对家人的严苛、对群众的热情,深深影响着王定国。采访中,王定国家先后来了三拨十多人。“这还算少的,多的时候一天来几十人。〞在王定国身边工作多年的杨琼仙说,“家里谁都可以来,老太太也常说,人家来找是信任,不见不适宜!〞
为更好地倾听大家的意见,王定国自创了一套“群众工作法〞——只要家里来人多了,她就让大家不要动,她来动,挨个屋子问情况,高效又不会遗漏。
王定国的“热心肠〞对大儿子谢飘来说,曾经有些难以理解:母亲虽然为很多人写过推荐信,却从来没有在他考学、当兵、提干、复员直到退休的任何一个阶段为他说过一句话。
“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慢慢懂母亲。〞谢飘说,“母亲一直教导我们学本领、干实事,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谢觉哉去世后,按规定遗属可以继续住原来的房子。王定国却主动找到组织:“我不是遗属,我有自己的工作,我是什么级别就住什么房子!〞随即遣散了秘书,退掉了司机,搬出了带院子的大房子。
略显老旧的家中,挂着很多王定国的书画作品,其中尤以梅花为多。看着一朵朵、一簇簇昂首怒放的梅花,记者仿佛闻到股股沁人心脾的清香。
谢家子女中虽没有当大官做大买卖的,但都在各自岗位上干得出类拔萃。长女谢宏是共和国最早一批常驻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后来不幸罹患癌症英年早逝;二儿子谢飞是著名导演,拍摄了香魂女本名年我们的田野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他几个孩子也都是普通而优秀的工作人员。
“所谓家风,不是写在牌匾上,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事情;所谓传承,不是挂在口头上,而是一种自然自觉的行为。〞谢飞说。
不忘初心,一片丹心向阳开
每个月,王定国小儿子谢亚旭总会乘地铁来到国管局老干部局和平里工作处,将母亲的党费交到第二党支部,十多年来风雨无阻。谢亚旭说,除了战争特殊时期外,母亲从未中断过交党费。90岁之前都是母亲自己去交,后来确因行动不便,才申请由他代交。
“革命年代我们经常费尽艰辛去交党费,因为它是党活动经费的重要来源。〞王定国对谢亚旭说,“如今交党费变得简单,更要坚持好,因为这是对党信仰的表达。〞
满头银发的王定国坐在明亮的客厅里,安静的眼神就像雪山深处的溪水,冷静、清亮而悠长。
上世纪80年代,不少长城周边的居民拆长城砖盖房子、围猪圈。王定国看了痛心不已:“长城代表中华民族,是自家的好东西,要保存下来。〞
本可在家安享离休生活的王定国,自费找砖窑烧砖,挨家挨户去换老百姓盗掘的长城砖。之后,她推动成立中国长城学会,组织群众性长城越野赛,拍摄专题电视片万里长城……
上世纪90年代,看到很多地方荒漠化、沙漠化十分严重,王定国坐不住了。她四处奔波,连续组织召开两届沙棘防沙固沙国际研讨会,积极推广沙棘防沙固沙技术,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她“中国生态奉献奖〞特别奖。
88岁推动成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91岁重走长征路、94岁考察黄河生态、99岁还在植树造林……如今,虽然行动有所不便,但只要是有关长征的纪念活动发出邀请,王定国必定参加。“人家请的是老红军,不是我个人。只要是宣传红军,宣传长征,我必须去!〞
几十年来,王定国最喜欢穿灰军装,最喜欢戴八角帽,最喜欢写“长征万岁〞,最喜欢画家乡红梅。
王定国画梅,枝干是撒上墨吹出来的,花瓣才是画上去的。一吹一画,别有风韵。看她作画,笔尖过处,朵朵红梅栩栩如生,鲜红艳丽,如火似霞。细看这些红梅,虽大小形态各异,但都朝着一个方向,那是太阳的方向。
一片丹心向阳开。这就是王定国,用尽一生,忘情绽放!
长征人物故事二:
“缠索戴枷〞走长征的廖承志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队伍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犯人〞:他被押解着走完长征路,虽然备受煎熬,但仍然乐观豁达,积极参加宣传工作,后经周恩来解救才重获自由。
他,就是著名民主人士廖仲恺、何香凝的儿子,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承志。
失去自由
1933年8月,廖承志离开上海,带着中共中央给红四方面军的指示信和敌军密码破译法手册,化装成码头工人,从重庆转到成都,同四川省委常委罗世文一起,在交通员的护送下,经过一番周折,在3个星期后,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以“何柳华〞的名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先后任川陕苏区省委常委、工会宣传部部长,1934年初,调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那时的他年方26岁。
1931年起,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负责人张国焘推行“左〞倾路线,他以“肃反〞为借口,采取刑讯逼供的残酷手段任意捕杀党和红军干部,给鄂豫皖、川陕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设造成很大损失。年轻的廖承志勇敢地批评张国焘的错误,遭到张国焘的打压批判。本来张国焘对廖承志带着中央给红四方面军的指示信来就心怀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