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抓住政策机遇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和建议.docx
下载文档

ID:1912893

大小:20.39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抓住 政策 机遇 推动 建设 社会主义 新农村 思考 建议
抓住政策机遇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为农村的快速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十一五〞期间,抓住政策机遇,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快速推进我省农村开展,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地区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开展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应着力解决目前制约农村开展的突出矛盾和认识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载体是农村,根底是农业产业,核心是农民收入。因此,让农民在农业产业开展中增收致富和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地区开展的根本。目前制约农村开展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很突出,必须着力加以解决,才能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1.根底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效劳投入缺乏。城乡差距不仅仅是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公共效劳的差距。建设新农村,首先要缩小城乡公共效劳的差距,尤其是体制性因素导致的公共效劳差距。 2.三个开展缺乏。一是根底产业规模化缺乏。目前我省农村的种植、养殖模式根本上是“一家一户〞式分散生产和经营。市场化程度很低,市场份额小,很难形成市场化优势。二是龙头企业精深加工能力缺乏。形成不了产业链条和资源循环再生机制,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根本上是“单打独斗〞、“提篮小卖〞。市场局限性大,物流不畅。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不能有效衔接和互动,更缺乏现代物流的效劳筹划,市场拉动小,应对市场能力缺乏。 3.三个不可替代。(用三个不等式来表述)一是县乡政府税收和财政收入≠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在农村产业开展中,重视加工企业而无视根底种植、养殖业;重视引进工程而无视农民参与程度;重视政府税收和财政收入而无视农民收入的倾向比较突出。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和农民在农村经济中的主体参与问题。农民参与程度低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民有积极性、创造性,才能真正激活农村市场,才能刺激各种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形成,才能有农民的增收致富和政府稳固持久的税收。二是以工业理念谋划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把城市工厂搬到农村去。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村经济,最重要的是把工业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市场理念以及效益理念引入农村经济。打破传统农业开展观的束缚,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村经济开展的重点应该突出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不能单纯考虑地区经济增长,为了追求短期税收而“胡子眉毛一把抓〞,大上工业工程。尤其是一些小型炼油、铸造等污染工业工程和无序而掠夺式的矿业开采在农村的开展,使农村生态环境、土地植被、资源等受到严重危害,应该严格限制和禁止。三是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建设≠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开展。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是实现产业化和农村繁荣经济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龙头〞和“示范〞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不能围绕优势资源开展深加工,扩大生产效能,推动产业化和市场开发能力,不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能主导农村产业结构和带动农民生产致富,也就失去了龙头和示范作用,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开展。 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农村开展出现了五个不协调现状:一是税收、财政收入与农民增收关系的不协调。二是乡镇工业与生态环境、绿色农业产业开展的不协调。三是引进工程、扶持龙头企业与农业主导产业、农民参与程度的不协调。四是农产品加工业与根底种植、养殖业开展不协调。五是产业开展和农村社会事业开展不协调。因为开展不协调,形成了农业产业难以迅速开展壮大的一种屏障,正是这种屏障的形成让我们看得到农村的繁荣景象,却拿不到农业丰硕的果实。 二、牢固树立科学开展观,坚持城乡统筹,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之路 坚持科学开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把握以下三点:一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和谐开展,民生为本〞是坚持科学开展观的本质要求。农村开展要牢固树立“民富国强〞思想,尊重农民意愿、重视农民利益和农民收入。产业政策也要向农业主导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倾斜,建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的经济开展模式。二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开展之路。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作为农村开展的根本要求。不能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为代价开展农村经济。应大力开展“双色〞农业,向“绿色〞、“特色〞产业的精深加工要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农业开展真正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好,资源利用率高,人与自然和谐开展,可持续开展能力不断增强的新农村开展之路。三是树立统筹协调开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之路。坚持城乡统筹开展,并在全省区域经济布局中规划农村产业的开发和结构调整,确立产业定位。打破地域界限,消除城乡分隔,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建立城乡互动、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三、创新开展机制,建立以农民收入为核心的农村经济开展模式 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和政策设计,建议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采取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制。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和扶持技术带头人和经营能手,通过土地流转形式承包土地,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和种植,带动农村产业向规模化开展。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土地转包收入,再走进产业经济中获取劳动报酬。同时必然会带动加工、包装、运输和流通市场等一系列产业链开展。虽然现在农民种植没有税收,但政府会在这一系列相关产业中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 二是提高农民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现代效劳业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与市场相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我省现有的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村级经营效劳站等要素资源应迅速得到整合。以此为依托,组织形成农村经纪人队伍、农业技术效劳队伍、市场信息效劳队伍。以效劳联动、专业市场拉动、经纪人牵动等形式推动市场化。 三是市场运营形式,应由目前单一的“公司+农户〞向“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开展。“公司+农户〞由于农户面大,市场单一,局限性强。企业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导致了较高的组织运行本钱和市场风险,很难满足企业科技、质量和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要求。而“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相比之下更具活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四是大力开展绿色生态农业,做强做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辽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丰富的山地、草场、农业、林业和水资源,也为开展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水果、蔬菜、林蛙、绒山羊、马鹿等特色农业以及畜牧业、水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市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扶农、富农政策的引导扶持下,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迅速开展,已经有了良好的产业根底。一方面应重点扶持一批围绕优势资源深加工、起点高、潜力大、科研及市场开发能力强、辐射面广、带动农户多、对农民增收奉献大的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做强做大。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农村特有的环境效益、文化效益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以经营城镇的现代理念,大力开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使包括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在内的现代效劳业成为农村开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五是注重政府公共效劳职能的城乡统筹,扩大公共效劳对农村的覆盖范围。一是实施城乡统筹开展战略。做到“四统〞、“三优先〞:即统筹城乡开展规划;统筹城乡根底设施建设和投入;统筹城乡公共效劳体系建设;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公共效劳产品的供给适当优先考虑农村建设需要,加大财政对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投入适当优先考虑农民的需求,加快开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公共卫生事业、医疗效劳体系和民政救助体系建设,构筑“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残有所助,病有所医,困有所帮〞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事业开展适当优先考虑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开展的需要,禽流感疫情已经给了我们警示,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躲避风险的制度措施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疫体系而非单纯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是当务之急,也是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市场稳定、社会稳定的长久大计。二是实施农民素质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无论是实现农村快速开展还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都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要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村大力传播科学思想。要通过加快农村信息效劳网络建设,农技推广站建设,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科普宣传等多种方式,增设信息平台,加大农村科技意识、科学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开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还应把“职教分流〞改革纳入农村教育改革中重点突破,注重培育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农民。三是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依托品牌开展主导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具有开展潜力的新产品、新品牌。要强化政府的效劳和指导,积极帮助农村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标准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监测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标准生产、加工技术流程和工艺,保证食品平安。强化市场标准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并重点突出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产业整合、打造品牌战略中的特殊作用。 第7页 共7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