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金
理论
前沿
09
任务
金融理论前沿2023任务[五篇]
新教材
中国如何防范国际收支危机传染
所谓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导致了另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危机的可能性。经济的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国际收支危机的频繁爆发和危机的越来越广泛的传染;而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现象日益普遍,传染后果一次比一次严重,越来越威胁到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季风效应、溢出效应和多重均衡之间的跳跃。
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机制主要有三类。金融传染机制、贸易传染机制以及预期传染机制。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危机传染的三个效应是同时作用的,尤其是预期传染机制伴随着危机传染的全过程,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传染机制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流动性缺乏,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国家的市场流动性缺乏,从而引发该国爆发危机。金融传染机制主要通过直接投资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和资本市场渠道来实现的。贸易传染机制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经济根底运行状况。贸易传染机制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得以实现的。预期传染机制是指由于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导致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投机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与预期,从而导致这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种“类似〞范围非常之微妙,可以是经济根底相相似,可以是政治与经济政策相似,甚至可以是文化背景的相似。预期传染机制主要通过“羊群行为〞来实现的。金融危机的预期传染机制尤为突出。
202223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2223年以来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美国局部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乱,次贷危机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为了缓解市场危机,一些国家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统紧急注入流动性,一场全球范围的救赎行动正在上演。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乱和流动性危机。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产生了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使得次贷市场在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后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开展,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乱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在信贷市场发生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202223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对我国涉外经济部门开展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一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逐渐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部门扩散,抑制了我国出口市场需求。二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流动性过剩演变为全球信贷紧缩,一方面加大我境外融资难度,减少外汇流入,另一方面加速境外机构从我国回笼资金,增加外汇流出。当前,我国国内企业的出口预收货款、进口延期付款明显减少,相反出口延期收款、进口预付货款大幅增加。三是由于外部冲击加剧,中国经济金融开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弱化,境内机构和个人外汇收支行为发生转变。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但对我国经济长期开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一是出口增长可能放缓;二是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三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四是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五是境外投资风险加大。
防范国际收支危机传染的主要措施:
(一)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开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开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置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二)既要加强创新又要完善监管。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首先,要加强金融创新。其次,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开展。第三,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
(三)稳步推进资本工程可兑换。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工程可兑换,可以有效地防止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国际经济环境中,降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此,推进资本工程可兑换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渐进的、水到渠成的过程,要与经济开展水平相适应,与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相适应。目前,要审慎放开资本账户,切实加强外汇监管,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后续影响。当然,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资本工程自由化也是必然的,而且巨大的外汇储藏和快速开展的宏观经济已经为相关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根底。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动乱还在不断蔓延开展,开放的中国可能在全球经济金融动乱中难以独善其身,我们也要防范传染效应引发的我国资本集中流出、国际收支形势逆转的风险。所以,当前我们要结合国内外形势开展变化,加强对外汇形势的动态监测与分析,按照均衡管理的思路,一手抓流入、一手抓流出,健全外汇管理制度及相关操作手段,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涉外经济金融平安。
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要处理好保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一方面,当务之急是确保经济增长在8%以上。另一方面,在保增长中要重点进行结构调整。从我国长期开展角度考虑,经济增长必须要靠国内的大消费市场拉动。
二要把握扩大内需市场的重要机遇。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高储蓄,低消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应该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开展方式,扩大内需。
三要把握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60多年来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暴露无遗,202223年11月结束的世界经济首脑峰会,标志着今后的世界将开始走上重新完善和建立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的历史时期。鉴于我国这30年财富的积累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变化,世界迫切需要我们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我们也需要参与。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历史机遇,恰恰是我国经济今后健康开展的迫切需要。
旧教材
1、简述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历程。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成功实现了由“大一统〞银行体系向现代银行体系的历史性转变,从原来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开展到已拥有近万家法人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30年前相比,我国银行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机构种类更加丰富,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效劳功能更加完善。
(一)现代银行体系根本确立
(二)银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三)银行改革不断深化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五)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功实施
(六)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七)银行效劳水平迈上新台阶
2、从理论上论述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得失。
答:推动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动力主要表达在四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幅上升,202223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居全球第二位。二是我国外汇储藏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截至今年6月末到达2.45万亿美元。三是中国金融机构经过注入资本
金、股改上市后,盈利能力不断上升,不良率大幅下降,并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四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兴未艾。可见,银行业“走出去〞已势在必行。一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内外部均衡开展的需要。二是效劳企业“走出去〞的需要。三是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需要。四是银行业自身开展壮大的需要。
3、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
答:金融危机时代是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良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重挫的金融机构,恢复元气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次全球经济衰退中,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战略定位,要效劳于中国拓展外部经济空间、效劳于企业“走出去〞、效劳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升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等目标,坚持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海内外一体化开展,力争打造成为国际一流银行。从客户根底和业务开展路径来看,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一般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以国际结算业务(包括汇兑业务)和“走出去〞的客户效劳为主,业务多属于批发性质。其次,重视开展当地华侨客户,拓展华侨存款和当地企业的贷款,业务扩展至零售领域。再次,以人民币逐步国际化为契机,以人民币产品和银团贷款为手段,积极拓展当地客户。最后,积极拓展高端业务,创新中间业务,开展咨询参谋、基金托管、理财和衍生品交易等附加值较
高的业务;在海外财务参谋、工程融资、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等高端业务领域中寻求重点突破,最终实现进入当地主流社会。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