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试论
科学家
基本
修养
社会
作用
试论科学家的根本修养和社会作用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剧烈,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战略科学家也因此日益成为国家的人才急需。战略科学家应当具备以下根本素质,即业务素质和战略意识,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身心素质和导师风范,每一项根本素质都有着具体而深刻的内涵。战略科学家以其决策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组织的系统协调性和有效性,在科学决策和解决重大现实难题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战略科学家;根本素质;社会作用;科技战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b82-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223)2023-0134-02
一、战略科学家是国家急需
面对世界开展大势,面对日趋剧烈的国际竞争,只有把科学技术摆在国家开展的战略地位,才能赢得开展的战略主动权[1]。这一观点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在中国,早在1975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是用它作为指导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整顿的一个理论根据;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概括。在202223年6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那么强调“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我国开展的战略主动权。〞[1]然而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已成为国家开展的战略资源。
纵观古今中外,世界上兴旺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更是有过之而不及。美国对人才的重视堪称全球第一,美国历届领导人总是想尽一切方法将世界各地的人才招揽到美国去[2]。二战结束时,苏联、英国等一些国家纷纷从德国抢运价值连城的金银及艺术品,以补充国库,美国却抢运了一大批科学家回国。
就国内的现状来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都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求贤假设渴。经过长期的努力,当前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队伍也相当庞大,而且由于不少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数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增长。
二、战略科学家应具备的根本素质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含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从定义可以看出,战略具有高瞻远瞩的意蕴和左右全局的功用。战略科学家那么是具有制定一个国家、一个科学领域或者一个学科方向开展战略能力的科学家,其战略统领作用十清楚显,而决策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组织的系统协调性和有效性,是战略科学家工作中所共同具有的显著特征[3]。在中国,虽然科技工作者数量庞大,但真正的科学家并不多,战略科学家就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业务素质和战略意识。战略科学家首先应该是科学家,应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一般要取得较大的学术成就,具有显著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并且了解该科学技术领域的开展现状与趋势。战略科学家的知识面一定要比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宽很多,需要具备多学科渗透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从而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把握得准。只有具备了精湛的业务水平和超凡的战略眼光,才能够思想敏锐,洞察力强,具有出众的识别与捕捉开展机遇的能力,因为战略不仅本身内含有把握机遇的意思,而且常常是基于某种开展机遇而提出和制定的。
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科学研究史告诉我们,人类科学研究组织形式经历了科学家个体研究、研究所集体研究、国家组织科技协作研究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的国际合作研究四个阶段[4]。随着社会经济开展的需要和学科开展的不断分化、交叉、融合、渗透,跨学科、跨单位、跨国界的合作科研不断加深,科研上那么往往是大协作、大攻关。战略科学家不仅要有能力协调好本学科、本单位的人员和工程,还要具有跨学科、跨单位、跨国界的学科联合、科研协作的协调能力。这一点对于规模宏大的科学工程和科学方案更为重要。任何好的战略设想和规划,如果不去组织实施,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那永远只是一个美好的蓝图。
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兴旺的不竭动力〞[5]。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战略科学家一般都曾经取得过一流的学术成果,获得过高规格地荣誉,但如果安于现状、故步自封,就很难发挥自身的战略引领作用,因此战略科学家必须具备不断战胜自我、突破自我的创新精神。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战略科学家的胆识、气魄、雄心和独特的研究思路才使得他们能够引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科技潮流。
身心素质和导师风范。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和根底,战略科学家更是如此。科学研究是一项脑力劳动,但同时也是对科学家身体素质的严峻考验。而且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一种艰苦的劳动,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稳定乐观的情绪可以使得战略科学家能够更加沉着的投身于科学研究,抵抗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各种琐事和诱惑的不良影响和干扰。在十年动乱时期,不少科技工作者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但一些科学家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随遇而安,处变不惊,仍旧努力从事科学研究。改革开放以后,这些人都成为了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这样的例子很多,限于篇幅,此处不作赘述。
战略科学家的杰出才智不仅表现在组织实施重大科研课题,不断自我超越而取得重大突破上,也表现在造就、培育出大批科技英才来。科学研究和学术开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因此,培养后继力量的历史重任自然地落到了战略科学家的肩上,战略科学家应该将学术权威与科学伯乐两种角色职责集于一身。战略科学家敏锐的眼光和对科学开展的预见性使得他们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果他们给学生选准方向,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言传身教,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身边的人员都会获益匪浅。
三、战略科学家的社会作用
战略科学家的社会作用主要表达在两大方面。一方面,作为科学技术界的领军人物,战略科学家积极主动地参与决策咨询,努力为解决经济社会开展中的战略问题提供咨询建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战略科学家对社会需求和科技开展走向有很强的预见性,并且长期追踪社会热点和国家急需,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一点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表现尤为突出。
当前,面对国内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形势和人类社会开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战略科学家们更加关注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更加关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天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的开展,更加关注根底科学、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更加关注工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更加关注关系民生的食品、卫生、公共健康等重大问题。这必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在进行宏观决策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从而赢得对外交流的话语权准备了必要条件。
实践证明,战略科学家的社会作用不仅表达在科学决策和建言献策上,他们长期从事的科学研究往往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迅速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时刻更是力挽狂澜。中国工程院院士、前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教授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gp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卓有建树,解决了国内许多gps应用技术难题。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中,由刘经南院士主持完成的“清江隔河岩大坝外观变形gps自动化监测系统〞在洪水错峰和防止荆江分洪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国家防止了数百亿元经济损失。再比方,在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带着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们迅速作出反响,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效劳抗震救灾,利用遥感手段成功帮助四川灾区更好地处置堰塞湖问题,并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6]。
四、结束语
战略科学家的社会作用也表现在许多方面,他们不仅能为国家重大科研工程把握方向,积极地建言献策,参与国家的科学决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开展作出卓越的奉献,更能利用自身的学术优势和科研成果解决生产实践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繁荣兴盛作出奉献。因此,国家应当有意识地培养一大批战略科学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其在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23-06-24(02).
[2]李名志.抢才加引才:美国崛起之秘诀[j].领导科学,202223,(1):51.
[3]高筱梅,杨显万.战略型科学家及其培养途径[j].唐都学刊,2022,(5):87-90.
[4]周新发,任佰玲.高校学科带头人必备素质与能力的再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6):60-62.
[5]江泽民.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科学进步与对策,1995,(4):1-6.
[6]杨旭.让科技为抗震救灾“导航〞——李德仁院士讲述图像背后的故事[j].武汉大学报,202223,(9):
13.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