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书谱
2023
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
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
一、孙过庭的字与名
名,是在幼年时由父母所起,供长辈呼唤。按照古人的称谓习惯,姓名分别用于自称、作介绍、为人作传、或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字,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和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表示已成人,是供朋友称呼所取,表示对本人的尊重。
书谱序开篇有“吴郡孙过庭撰〞,按唐人的称谓习惯孙过庭自己不可能以字相称,此处自称应为其名,在此有孙过庭自己的笔墨作介绍,当最为准确无疑。据此可知其名为“过庭〞,字“虔礼〞。
另外,自己的长辈和尊者可以直呼其名。又根据宣和书谱记载:“文皇尝谓过庭小子,书乱二王。〞按照古人的称谓习惯,“文皇〞不可能唤其字或号,一定是直唤其名。这一点也符合以上说法。再者,“文皇〞在其名后以“小子〞相加的称谓,明显是古人尊者对卑者的贱称。
再者,根据窦臮述书赋下注云。“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人,右卫胄曹参军〞的记载也作了进一步证实。
至于陈子昂陈伯玉集卷六四部丛刊景印明刻本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云:“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和张怀瓘书断·能品云:“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官至
率府录事参军〞与以上说法有所不同,启功先生论及这一点列举了四库提要卷二十一,论及窦、张二书关于孙过庭名字问题云:“二人相距不远,而所记名字爵里不同,与旧唐书称房乔字元龄,新唐书称房元龄字乔,同一殆伪异,疑唐人多以字行,故各外所闻不能尽一〞,这里就不再加以考正。
二、孙过庭的籍贯
孙过庭书谱自云:“吴郡人〞。窦臮述书赋云:“富阳人。〞张怀瓘书断云:“陈留人。〞
朱关田先生根据旧唐书·地理所知,富阳汉时为富春县,晋改为富阳,隶属会稽郡,而会稽郡首府在今江苏吴县。东汉时将吴郡划出,吴郡即今江苏吴县。会稽郡移至山阴,即今浙江XX县区。
因此窦臮所言富阳人与孙氏本人所说是同一地方。至于张怀瓘之言是否孙过庭在陈留寄居或其祖先为陈留人,在这里就不再加以考评。因为孙过庭自己用笔墨所表述的非常清楚,为吴郡人。再利用其它旁证去推翻,实恐不真。
三、孙过庭出生在哪年。
根据启功先生的方法通过孙过庭书谱序中所述:“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极虑专精,时逾二纪。〞的推断。“志学之年〞。语出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后世逐以志学之年为十五岁的代称。得知志学之年为十五岁;“纪〞出自尚书毕命“既历三纪。〞十二年为一纪,古代以木星为岁星,木星十二年绕太阳一周为一纪。可计算出:十五岁加二纪二十四岁,孙氏在书写书谱时为三十九岁。再从书谱序最末端落款来看,为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据此推断其出生之年当为648年。需要说明的是启功先生在启功丛稿·孙过庭书谱考一文将“二纪〞误按照十年为一纪,所以导致启功先生没有确定他用此方法计算出来的主张。
但是,以上推断为大概时间,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孙过庭只能出生于公元648年之前(含648年),不可能在公元648年之后。因为以上之句,仅处在书谱序之前端,此序书写完成多长时间,还需考证。不过出入不会太大。用常理推断,仅三千余字书谱序跨越时间不可能以年相计。况且书体为草书字体,单就书写来说,无非论天计算而已,加之构思文章,时间最多也就论月而计。
四、孙过庭卒于哪年。
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全文记载如下:“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馋慝之议。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阴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怡然,不染物累。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假设干。呜呼。天道岂欺也哉。而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铭曰:嗟嗟孙生。见尔踪,不知尔灵。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
从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来看,有孙过庭字及名,籍贯于什么地方,小时候的志向,直至四十岁受谗慝之灾后,最终非正常死于洛阳。其墓志铭,有起、有落,条理清楚。短短几句将孙过庭的生卒及志向和其人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均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个章法工整,详实全面的墓志铭。
再从陈子昂陈伯玉集卷七祭率府孙录事文中看。“维年月日朔,某等谨以云云。古人叹息者,恨有志不遂,如吾子良图方兴,青云自致。何天道之微昧,而仁德之攸孤。忽中年而颠沛,从天运而长徂。惟君仁孝自天,忠义由已;诚
不谢于昔人,实有高于烈士。然而人知信而必果。有不识于中庸,君不惭于贞纯,乃洗心于名理。无常既没,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仙。岂图此妙未极,中道而息。怀众宝而未摅,永幽泉而掩魄。呜呼哀哉。平生知已,畴昔周旋。我之数子,君之百年。相视而笑,宛然昨日。交臂而悲,今焉已失。人代如此,天道固然。所恨君者,枉夭当年。嗣子狐藐,贫窭联翩。无父何恃,有母惸焉。呜呼孙子。山涛尚在,嵇绍不孤。君其知我,无恨泉途。呜呼哀哉。尚饗。〞从中可以得知卒于中年。查辞海可知“中年〞为四十至五十岁年龄之间的人,再从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馋慝之议〞这是完整的一句话,所述之事为一件事,不可断章取义。将词句连接起来分析,这已说明孙过庭“当时遇灭顶之灾,四十得到皇上的召见,遭受到诽谤污蔑〞后而亡,这与祭率府孙录事文记载“中年颠沛〞相符,据此可知孙过庭应该卒于四十岁,时为公元688年,也就是写完书谱序后一年去世。
五、关于孙过庭“四十见君〞
宣和书谱卷十八孙过庭传云。“文皇尝谓,过庭小字或作'小子’,书乱二王,盖其似真可知也。〞可知孙过庭曾见过太宗。
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doc免费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
支付6元已有11人下载
下载这篇word文档
唐太宗卒于公元649年,根据以上所考证,孙过庭生于公元648年计算,唐太宗死时孙过庭仅一岁余,试想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就是十五岁时才专攻学习书法,怎么能谈到见到唐太宗时,唐太宗云:“过庭小字,书乱二王〞之说。
孙过庭的书法怎么能到达“书乱二王〞的地步,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按照中四十见唐太宗的条件来计算,孙过庭书谱序作于垂拱三年,为公元687年。按唐太宗死的前一年,公元648年见君,见君时为四十岁,在书写书谱序后卒于公元687年。那么,孙过庭死时年龄应在八十岁左右。显然与陈子昂在祭率府孙录事文中称“忽中年而颠沛,从天运而长徂〞不符。
据此,如宣和书谱记载可信,那么四十见君,所见之君并非“太宗〞。
再回到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中说:“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可知孙过庭“四十见君〞确有此事。按孙过庭生于648年加四十岁,当为公元688年见君,此时执政者当为唐武那么天。“四十见君〞应当为“武皇〞。按此推断,宣和书谱曰:“文皇尝谓〞,是否记载有误。不知宣和书谱根据唐时什么资料所转载,转载是否有误,或是唐时除正史外,其它墓志类对“武〞字所讳,而改为“文〞字。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如果按照孙过庭所见为“武皇〞有一些条件是符合的。据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称“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史载洛阳当时为武那么天长居之地,所以也同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称:“四十见君(武那么天)卒于洛阳〞所见之君和卒于地点完全符合。另外,从唐窦臮述书赋中可以看出来:“武后君临,藻翰时钦。顺天经而永保先业;从人欲而不顾兼金〞。这也充分说明,武后受太宗影响,当时也非常注重书法。因此“四十见君〞当为武皇。
六、孙过庭因何而故。
从上文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中得知,四十见君后遭谗言,遇暴疾卒于洛阳,可以看出是遭到谗言后非正常死亡。
回忆历史,在孙过庭生命的最后时刻是武那么天统治时期。武那么天恐唐宗室大臣心中不服,盛开告密之门。各地告密者不管贵贱,都可以亲自赴京城,沿途享受五品官的待遇,到京城以后武那么天亲自召见。告密经核实确有其事者,封官赐爵。告密失实者亦不问罪。因此,不少告密者一夜之间飞黄腾达,也有一些忠义之士遭谗言,蒙受不明之冤,最终导致丢官服
刑的牢狱之灾,更有甚者遭到灭顶之灾。孙过庭就是在此政治背景下度过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他“遭馋慝之议〞,有着一定的社会必然性。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致使孙过庭官职不是很大的“率府录事参军〞,属地方刺史下的佐官,正史都未记载的人,且以书法而闻名的孙过庭,遇到如此大祸呢。应该还是与书法有关。初唐时唐太宗李世民出重金收集三吴遗迹,藏入内府,君臣共相赏玩。唐朝叙书录云;“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此时内府藏品已从高祖二百九十八卷增加到一千五百多卷。贞观十三年(639年),又整理约七百卷。古迹记载:“钟繇、张芝、芝弟昶、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及汉、魏、晋、宋、齐、梁杂迹三百卷。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成部帙。〞举国上下积极进献。贞观论记:“所购逸少书凡真行三百九十纸,装为十卷;草二千纸,为八卷。〞王羲之书法,天下几尽。收集到大量王羲之遗墨后,唐太宗即命虞世南、禇遂良等人鉴定真伪良莠,然后对可靠的进行复制。武那么天时期亦是如此,由此可见当时收集王羲之书法之多,伪作之多,数量惊人。正是此尊王蔚然成风的时代背景,为伪托王书提供了环境。从孙过庭墨迹书谱序中隐约反映出一些原由。
“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反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
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缃缥,题之以古目;那么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竟赏毫末之奇,罕议峰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
从以上书谱序还可以看出孙过庭曾经将自己题署古人名号,而且用绢帛装裱成卷的伪品拿给别人看。这样是否会授人以把柄呢。
又根据宣和书谱卷十八记载:“孙过庭字虔礼,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作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善临模,往往真赝不能辨。文皇尝谓过庭小字书乱二王,盖其似真可知也。作运笔论,字逾数千,妙有作字之旨,学者宗以为法〞。可知:孙过庭作书的水平及风格咄咄迫近王羲之和王献之,善于临摹且到达真假不能识别的地步,甚至连皇帝都知道此事。这正是招致孙过庭遭谗言而死的导火索。
孙过庭处在告密风气盛行的社会中,加之有他自己成认伪托古人书法,又有文皇说:“过庭小子,书乱二王〞的佐证,由此可推测,遭谗言而亡与孙过庭伪托古人(王羲之)书法有关。
七、孙过庭所书的墨迹是书谱还是书谱序
这一点启功和朱关田两位先生曾经作过考证,已明确传世的书谱墨迹,仅是书谱序,我这里仅仅作进一步的补充。
首先从一开始墨迹就标明“书谱卷上〞和“吴郡孙过庭撰〞字样。正文以“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为开端。讲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及书法四贤。墨迹书谱序一开始将书名、卷别和作者及其籍贯,分别作了详细介绍,正文以“自古以来〞作为开端,根据这几方面来看,墨迹的前端是完整不缺的,这完全符合书写文章的规律。
再看书谱序的末端。“自汉魏以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垂拱三年写记。〞
从末端记载可知,孙过庭将著书的宗旨和主张以及书名分为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