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试论我国企业会计造假防范与治理.doc
下载文档

ID:1909504

大小:48KB

页数:11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试论 我国 企业会计 造假 防范 治理
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其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良性开展。本文对会计造假原因及会计监管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借鉴和整合的根底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会计造假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借鉴国外会计造假监管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政策。本文的研究旨在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开展。 关键词:会计企业,造假,防范,治理 目 录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 4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内在成因分析 4 1、内部鼓励机制不健全 4 2、信息不对称形成的逆向选择,进一步加剧会计信息的失真 5 3、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 5 4、利益驱动 5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外在成因分析 6 1、股权约束乏力 6 2、需求主体分析 6 3、政府监管分析 7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完善 8 〔一〕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标准和界定功能 8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控力度 8 〔三〕改变上市公司审计聘任制度 8 〔四〕发挥媒体监管的功能 9 〔五〕加强诚信建设,营造有利于会计诚信的社会环境 9 三、结论 10 四、参考文献: 11 试论我国企业会计造假防范与治理 引言 会计信息是利益分配、财富转移的根底,具有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它的可靠性直接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公平性和经济运行的效率,可以说,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根底,不实的会计信息或者说会计信息舞弊必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资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催化〞的结果。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其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良性开展,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我国上市公司为对象,分析我国会计监管的现状与会计造假深层次的原因,在将国外对会计监管体系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法律背景相结合的根底上,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内在成因分析 1、内部鼓励机制不健全 虽然上市公司被推入资本市场,在总体上其经营管理有所改良,但公司的内部鼓励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原来国有企业的模式。 〔1〕偏重非经济鼓励。在职位鼓励上,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用传统的官位鼓励方式来促使高级管理人员勤奋敬业,管理者在做出成绩后往往被提升到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任职;在经济利益鼓励上,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的鼓励采取与经营期间的企业利润挂钩,以财务指标作为评价其经营业绩的依据,其结果是促使经营管理者行为短期化,不注重企业的长期开展 陈少华编著: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综合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3年版. 。 〔2〕经营者鼓励机制不健全。在兴旺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己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鼓励机制来约束企业经营者,如采用优厚的年薪制、奖励制和期股制等 陈工孟,陈小悦,张国梁.当前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鼓励制度近年来获得了重大改良,局部上市公司已开始实施能使经营者与公司长期协同开展的年薪制、持股经营、期股期权制等长期鼓励约束机制,但总体上看,上市公司鼓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缺乏对公司经营者和技术骨干的有效鼓励;鼓励与约束不对称,鼓励与业绩相关性不强;鼓励依据和标准模糊,可信度不强;鼓励期间结构不合理,短期鼓励大而无视长期鼓励;鼓励方式不合理,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配比不协调。 2、信息不对称形成的逆向选择,进一步加剧会计信息的失真 由于委托者不能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企业获利能力、企业未来开展前景等做出可靠的判断,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去比拟选择众多的经营者,就可能按照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来决定其愿意接受的企业业绩从而选定经营者。当市场中存在前述造假的经营者时,原本经营业绩良好且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账面业绩很可能低于平均业绩而遭到解雇;而原本经营业绩差但提供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账面业绩很可能高于平均业绩而得以继续留在经理人市场。由于经营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知道自己的业绩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那些业绩被高估的企业经营者便会利用这种委托代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地位,积极粉饰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夸大业绩,以减少企业被兼并,自己被解雇的威胁。而那些业绩被低估的企业经营者很可能遭到解雇。这样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质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进一步失真,会计信息平均质量下降。 3、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 会计信息与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供应者从商品的供应中可以得到经济利益,所以,其有创造需求和引导需求的主动性,供应的创新与需求水平的提高共同成为商品市场开展的动力。通常认为,会计信息的供应和需求是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主要方面。从供应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供应方不能从信息的供应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甚至不能补偿信息的生成和披露的本钱。所以,信息供应缺乏主动性,企业更不可能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承当更多的本钱,从而造成信息供应质量较差,无法充分满足用户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信息的无偿取得,打破了会计信息供应质量和需求价格之间的内在均衡机制,削弱了需求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追求和监督,而由于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有效需求主体的缺失,失去了一支有效约束、监督会计信息供应质量的市场力量,更使得会计信息质量日益低劣。 4、利益驱动 上市公司为了在证券市场进行再融资,通过粉饰报表,以到达增配股目的。由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股东对上市公司经理层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现的压力,股权融资本钱较低,这样上市公司配股或增发新股的意愿就变得十分强烈。法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前提是,在其申请配股的前三个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指标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在这种约束条件下,一些经营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就想方设法进行利润操纵,以抬高净资产收益率;尤其是那些前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已达标,而近一年不达标的公司。 此外,我国新股上市定价是按市盈率的一定的倍数和每股收益决定的,因此要提高发行价格,必须提高前三年的平均每股收益。而在普通股份总数一定时,要提高每股收益只能提高净利润,于是为到达较高的发行价格必然会有上市公司存在“利润操纵〞的强烈动机。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外在成因分析 1、股权约束乏力 从我国情况看,上市公司股权约束总体呈现出软化乏力状态,但同时也存在控股股东滥用控股权的问题。(1)国家股由于最终所有者缺位,股权被不同政府机构分割,股权约束弱化,结果造成在国家股比重较大的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同时也促使国家以行政方式来行使股东的权力,形成行政约束对股权约束的替代。(2)个人股东由于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对公司约束的合力,普遍存在用脚投票的消极行为。(3)法人股东多为上市公司的国有控股母公司,自身存在股权软约束条件下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加上改制不彻底,控股母公司与上市公司在人、财、物等方面有诸多关联,因而出现控股母公司在“内部人控制〞情况下对上市公司滥用控股权的问题张昊博:企业舞弊理论研究及应对策略,辽宁经济,2023 (8):107- 108. 。 2、需求主体分析 1.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多重角色,制约其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 我国政府在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中的角色深而广。政府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者,它需要统一的、符合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信息,因此它是会计信息最大的使用者;同时作为国有银行和基金的管理者,政府也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依据财政部门会计司、证监会、税务总局发布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政府又是会计信息的监督者;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政府又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政府审计在审计市场中的领导作用及民间审计与政府审计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政府又成为信息可靠性的保证者。 2.银行作为最大的债权人也不是真正的信息需求者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依托原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国有银行资金成了国有企业生存的生命线。银行出于债权能否按期收回的考虑,必须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我国银行通用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表〞,银行主要考察以下因素:经营者素质;经济实力;企业资本结构;企业经营效益;企业开展前景。这五个方面的指标绝大局部是依据财务会计信息构建的,因此,从理论上讲,银行当然是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国有银行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再加上金融工具单一、利率管理僵化、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政府行为严重等,致使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和发放贷款之后,不可能真正依据会计信息来作出决策,而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更加剧了这种趋势。这样,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也不可能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3.我国资本市场也没有能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最迫切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便自己做出战略决策。但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事实上成为公司内部控制人的同时,从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蜕化成为内部会计信息的生产者 安徽省会计学会课题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从会计学和产权角度分析,会计研究,2023(4 ):46-47. 。由于大股东利用自己的管理优势,生产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从而不可能积极地去扮演一个信息需求者的角色,这样真正的资本市场上的信息需求者,只剩下中小股东,而中小股东的投机性偏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会计信息需求者。 3、政府监管分析 1.立法滞后,造成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还很不成熟,仍处于改革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例如,1993年公布的证券法偏重于指导性而不是操作性,虽然制定了具体实施细那么与之配套,对其后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规定还分散在各个通知及法律文件中,应急立法现象严重,且有些治标不治本的规定经常变动,既不易掌握,又不易执行。2023年1月1日实施了大幅修订后重新公布的证券法,提高了其操作性,对遏制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起到一定的作用。 2.民事法律责任弱化 目前的法律责任体系之中,是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即重在惩罚,而不是对投资者的赔偿。在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实践中,也主要以行政处分为主,所谓处分力度的加大,也只是体现在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上。 3.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会计制度不完备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会计法规、准那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关系契约〔引〕。但是它们不可能把会计实务中的所有情况都包括在内,且会计实务变化之快是难以预料的,会计法规、准那么的制定总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会计法规、准那么只是对会计总目标、总体会计原那么以及不同会计处理方式做出规定,其中标准和指导会计操作的准那么措辞比拟模糊,比方“公允性〞、“充分性〞、“重要性〞等,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也比拟灵活,留有选择余地,如折旧的计算方法,存货的计价方法等。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也使实际的会计操作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变通余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