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2023
我们
教育
机构
未来
读后感
精选
10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10篇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一本由(德)尼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1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一):责编手记
很快乐做了一本好书,一本值得宣扬的书。做了好久的编辑,终于在这本书上找到了感觉。书的内容简介里都有,不再赘述,只有一点疑问:尼采所批判的他所生活的那个教育堕落、人文精神丧失的时代,不正就是德国近代国家崛起、产业勃兴、科技飞跃的时代?两者之间有何关联?两者之中哪个正确?
百撕不得骑姐。
呃。。输入法你闹啥?。。。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二):生计机构与教育机构
尼采深刻提出了当时他那个时代生计机构与教育机构的对立,现在在我们的国家看来也是非常有远见的,按照尼采的标准,可以说我们不存在真正的教育机构。人们受教育也是为了未来天才的出现提供适宜天才成长的土壤,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变成天才,因为天才总是凤毛麟角,极其稀少的。我们应有奉献精神,可是现在在我们个个都想变成天才的年代里我们变得极其急躁与短视了。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三):我们都是一些受苦的孩子
天才被我们的教育和我们这个时代彻底埋没了。我们在沿着尼采所批评的〞教育“道路上走了太远了。以至于,我们会误认为,正确的东西是那么荒唐可笑。
尼采说,教育的目标是了延续天才,有了他们,这个平庸的社会才有可能看到一些被照亮的希望。但是,这个世界已经发生改变。我们每一个不是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天赋,而是被约束在一根尺子下。我们的教育已经可以因为技术的开展而进行彻底的改造。有可能让所有人都成为他自己,至少,尼采的天才们不会感觉孤独啦!
尼采说,母语,经典,是教育之根,放眼望去,我们的根根本上已经被某种势力从这个民族的千年大地上拔起了。从他的观点,再来看如今的读经运动,我们还是要问,读的真是精髓吗?
看看尼采犀利的批评,让学子们清醒清醒自己在做什么,是有极大好处的!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四):论教育机构和我们的未来 读书札记
一、导言
为了使教育符合时势,当今教育机构大多都歪曲和违背了创办时的初衷。因此我们对教育机构的希望,应该是教育精神的普遍革新和振兴,使这些机构得以新生。
要澄清教育的理念,需要对教育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前提是不被功利支配,超越时代的急躁。因此本书适合安静的独立思考者阅读,他们善于发现本质,并充满远见。
二、教育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1.教育的扩大,普及化和职业化,教育沦为谋生工具和生计机构(文科中学何时科中学的区别正在慢慢消失),而非真正的教育机构。
2.教育的缩小,专业化和政治化,使教育放弃最崇高的使命,为其他某种生活形态效劳,例如为国家利益。
教育的专业化,使社会只培养出了片面的人,而难以培养出博学而又充满人文素养的天才,这是对教育的消灭。
教育的政治化,使很多天赋优良的青年被引到了从政的方向,同时国家对文化的支配使教育机构成为国家控制的机器。
三、两种倾向在新闻中合流
教育的新闻化,教育沦为新闻的附庸。
人文教育传统的断裂和群众传播媒介的兴起,此消彼长,使得着眼于信息的快、新以及业余性的新闻业对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使文化出现浅薄化的趋势,通过影响语言导致对教育的破坏。
四、天才是教育的目标
在受众范围上应使教育窄化和浓缩;
在内涵上应使教育强化和自足;
在对象和课程上应坚持精英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以心灵的为支撑的高贵的教育。
天才的来源不是教育,而是来自大自然本身,教育是对天才的养育和保护。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为天才工作并甘于辅助天才的少数人。
然而教育的现状一方面缺乏精英教育,另一方面天赋优异的少数人受到时代的诱惑不肯为天才工作,使天才处于孤独而过早熄灭。
五、真正的教育之内涵
对于的少数人应该施以怎样的教育?大学教育的三个衡量尺度。
1.对哲学的需要
这是自然产生的最高需要。
而现今对历史细节的兴趣取代了对永恒哲学问题的思考;对万物统一性的领悟能力被对自然的技术态度扼杀。历史考和技术态度扼杀了形而上学的沉思,不再有真正的哲学教育。
2.对艺术的本能
语言训练在文科中学的缺失,导致对语言的使用僵硬刻板和放任个性。
应该严格的语言训练培养正确的艺术感觉,明确良好的趣味和审美判断能力。
3.古典人文的修养
古典人文是人精神的源头和指导。
现今对古典人文缺乏敬畏和牵强附会,对文科中学的教育造成恶性循环。
六、教育的可悲现状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大量不够资格的人进入教育机构,导致教师素质问题突出,优秀教师被逐渐边缘化,并大量逃往学术领域,而学生那么失去了正确的引导。
全世界的教育机构都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五):读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倘假设想感受尼采的天才或许不需要读太多他的书,就本书的结构与内容而言就已经是独特、新颖且锋利的了。这本书是尼采未能完成的著作,它是尼采关于德国教育现状所做的五次公开演讲的集合。尽管是演讲,却是不同的。演讲的内容中有恰似故事的情节设计,从另类大学生、青年教师与长者间的对话里表达出尼采的所思所感。一般的演讲都是单一地向听众表达出演讲者的想法,姑且称其是一维的表达方式,而尼采的演讲里构造不同的人物,自己扮演了三四个的角色,堪称是多维真实地表达出了他的感受。例如他是对德国教育现状持悲观心态的青年教师;也是想通了许多事物而能指导(劝告)青年教师的长者;还是将入社会,对教育现状有一定见解的大学生。
在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一书中有许多我十分欣赏的观点。尼采以其锋利的眼光审视着德国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第一讲中便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两个弊病。首先,因为教育的普及和扩大(不审慎的),使其被功利性的弊端反噬,沦为谋生手段。教育学习的是知识,而谋生需要的只是技能,那是教育的一小局部而已。而这也导致了尼采所谓的“真正的对立〞,教育机构与生计机构的对立。其次,因为教育(的内容)的不断缩小,使得受教者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教养〞的人,教育沦为学术工厂与国家利益的工具(指的是国家对教育有倾向的控制),且又会进一步不断破坏者教育本身。而这两大弊病,在书中尼采进一步讨论,在新闻的不良影响下,使教育沦为新闻媒体的附庸。这些都是尼采观察到的德国教育现状。反观我们过去十几年所受的“教育〞,两种弊病赫然摆在眼前。第一,许多人通过中小学以至大学的学习为的是“谋生〞,并从未问过自己不断向前奋斗的理由是不是只是为了能有生存的手段。这也都是受到身边不理性的“经济教条〞的影响。尼采觉得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为一个职位(例如会计师,工程师,医生)而活着,他说到:“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只要在其历程终点把一个职位或者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以此观点来看许多大学的教育方案便会觉得他们很可笑,当然UIC也不例外)同样的,学术工厂与国家利益工具表现的极为明显,一个文学博士可能算不清楚自己家里的消费开支,而这并不要求在会计方面要有太多的建树,只需要会几个根本概念与操作方法。国家在指导教育开展的时候,一直是以“为国家培养四个现代化人才〞为条例的。可笑的是,一个国家是让它的子民以不断铭记是它提供教育时机的方式来培养“爱国情怀〞,而这其实是它原来就应该给的。
书中也有一些论点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好接受的。而我还想讨论的是尼采对大学的要求。第一点尼采提出的便是对哲学的需要。哲学被也是“爱智之学〞,是开启人生思考,是人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人〞的关键。其次是正确的艺术感觉,这里强调的是对母语语言的严格训练,因为母语是“真正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手段/方式)〞。最后那么是古典人文的修养,是一种文化最内涵的局部,是文化的心。这三个方面在国内的状态如何我并不清楚,不过我知道就在身边,我所熟悉的校园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时机(也许并不全面)来让我一步步接近尼采心里所向往的大学,而那也是我所向往的地方。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六):读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看着尼采嘲讽德国文科中学,我很自然的将这种观点带入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尼采认为有两种思潮在主导着教育界现状(至少是他那个时代):第一种是尽量扩大和普及教育的冲动,第二种是缩小和削弱教育本身内涵的冲动。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只有通过普及教育才能尽快地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关于学科的专门化,我们从小在课本上就明确提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开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学科的专门化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首先关于普及教育的问题,社会开展到今天,我认为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与日俱增。这貌似跟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学生的现实情况不符,其实这是社会需求与求职者自我期待的巨大差异导致的。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摧毁了以往的独立自主的小作坊模式,一条生产链上可能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去参与,普及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向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劳动者、建设者。尼采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大多数平庸的人们向少数天才效劳,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天才脱颖而出的过程。不可否认,人们生来是不平等的,但是让大多数人效劳于少数人这样一个概念让我实在不能苟同,天才是庞大基数中小概率的突变体,社会的主体依旧是芸芸众生,少数天才的存在无法推动时代的进步,历史永远是由大多数人的意志主导的。西方文明近代从十字军东征以来几百年的思想变化才是这些天才得以出现的根本原因,细数欧洲绵延数百年的黑暗中世纪的文明停滞,难道说短短百年人类就突然进化了吗?
联系我们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史,正是洋务派、维新派的不成功的努力,给死气沉沉的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为革命奠定了一定的根底,又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推广,才有条件去凝聚人心来做救亡图存的事业。即便是这样,如黄兴、孙中山等革命前辈的惨痛教训向我们展示了少局部的精英没有足够的群众根底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这也是后来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效劳〞这样的理念的原因。
对于教育本身内涵的缩小这个问题,也许尼采的本意是让我们跳出学科的局限,从跟多的角度去思考,不要做一个对其他学科一问三不知的呆子。但是教育资源的限制使我们不能从正式课堂上完成这样一个了解其他知识的任务,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去自己完善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在现有条件下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可尼采接下来说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纪律、服从,少点独立的创新,他认为没有足够根底的创新都不过是小孩子涂鸦的玩意,没有任何价值,并且还会让学生自己羞于继续创作。看到这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在二十一世纪不断被反复提及、重点强调的创新意识,在十九世纪居然被尼采这么批判。当然,或许是我的理解有误,尼采并非否认创新,而是否认没有根底的创新。然后尼采的话再次让我皱起眉头,他对当代德语的粗俗感到失望,对古希腊的严谨的学术风气感到向往。我没有学过德语,在我看来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沟通与交流的根本桥梁,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乐于去使用它并且能更好地表达才是最重要的。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每一次主流文学体裁的变化时,总有些人对新型的体裁不屑一顾,向往就文学体裁的各种好。不是说旧的就一定不好,但在我看来,群众在某个时期选择了某种形式是由他们的一种内在的需求在里面的。就如现在的一些网络语言,年轻人认为这些语句能更好的彰显他们的个性,使得这样的不太符合语法标准的“病句〞大肆流行起来,尼采会不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一种大逆不道呢?
从整本书来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尼采对于个人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望,他痛心于教育沦为国家的统治工具。说句实在话,对于生在中国的人而言,教育是政治的前沿是一个根本的常识,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到明清两代的八股取士,可以说我们的教育一直都在为统治阶级效劳。哪怕是今天,无论是奉行社会主义还是奉行资本主义,教育从来不会讴歌对手的美好,日本有意识地删改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内容,英国也在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