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中
传统
纹样
中国传统
造型
中国传统纹样龙纹 [解析中国传统龙纹造型]
摘 要:沿着历史的脉络,概述龙纹在产生、演变、开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风格样式、审美特征。解读龙纹兼容并蓄的精神特性,分析龙纹在演变中产生的诸多象征意义。理解龙纹“装饰〞表层下的历史精神和社会文化涵义,及其为我们在传统造型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提供的丰富文化底蕴。
关键词:龙纹;造型艺术;图腾;审美;象征;涵义;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An Explanation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Dragon Patterns
WANG Bing-di,SONG Ping
龙非真物,它是人类丰富想象的产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既是兴云作雨、降伏妖魔的神灵,又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皇权象征。龙纹诞生于蛮荒远古,开展、演变于历朝历代。造型各异的龙纹以鲜明的审美特征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观念和审美情趣。从图腾崇拜到桔祥意象,龙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更是中华文化艺术形成与开展的写照。
一、时代特征
1.稚拙、古朴的史前龙纹
上古时代是龙纹创始期。据考证:“龙作为一种桔祥装饰意象起源于新旧石器时代交替的远古时代〞。[1] 这时的龙已成为原始氏族的一种图腾崇拜。史籍记载:人类始祖伏羲“龙型〞、“蛇躯〞、“鳞身〞,红山文化(辽阳牛梁河地区)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玉雕龙,猪首龙身,头部五官刻画细致,头尾合成环状,颈部鬃毛飞扬,形态生动。此时的龙纹虽然已具蛇形特征,但是,尚处于蒙昧的雏形状态,造型还未形成完整的形象体系。后来,装饰在碗、盆、罐、壶等陶器上的龙纹逐步变形成为鱼龙、鸟龙、象龙等桔祥纹样,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表达出稚拙、古朴的原始之美(见图1)。
2.神秘、狞厉的商周龙纹商周时期宗教巫术之风浓厚,在统治者沟通天地的青铜器礼器上,装饰纹饰更显神秘的宗教色彩。龙纹质朴粗暴,大多是近似无肢爪的爬行动物。商周龙纹仍然沿袭半坡和夏墟龙纹的脉络,形体上突出的变化是增加了角和足,种类增多。如,夔龙、缡龙、蟠龙、虬龙等。商周龙纹构图严谨,纹饰变化夸张,多以直线表现高浮雕的龙纹主题,铺以细密的云雷纹、回纹等等,层次清楚。主纹多采用侧面对称,以四等分或二等分的中心线为准组成对称的单独纹样。狞厉、肃穆的夔龙纹,强化了商周纹饰的雄浑、神秘之美,表达出奴隶主“君权神授〞的精神涵义(见图2)。
3.浪漫、激越的春秋战国龙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诸子百家摆脱了原始宗教的境界,用理性主义解释世界〞[2]。随着儒教和道教的盛行,文化艺术更多地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使作品主题由神秘怪诞的偶像纹样向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转变〞。商周时威严、狰狞的图腾意义渐失,桔祥寓意加强。龙形象逐渐趋于写实的兽形,形体上增加虎的四足,变得孔武雄健,华美而富有生活气息,奠定了后世龙的造型根底。在器皿上描绘的多为卷龙纹,龙身卷曲如蛇,富有张力,以单独、适合、连续的方法构图。龙体形态多变,有单体或多体、有角或无角、俯伏或侧曲、卷曲或缠绕。造型有写实的分岔角兽型,还有变体的龙头与几何纹、蔓藤纹、蔓草纹的组合型。战国时,道家祈望长生不老的思想与楚文化中羽化登仙的祥瑞思想相融合,这时的神已不再是神秘恐怖的主宰,它仅仅是对人死后永生的一种寄托,是建立在肯定认识的根底之上,所以人与神的世界是可沟通的。[2]战国的帛画中,由人驾驭的神龙成为引导墓主人升天的瑞兽。战国龙纹神采飞扬、精细、浪漫,表达了激越、动乱的时代特征(见图3)。
4.古拙、雄健的秦汉龙纹秦汉时期,儒学宗教化,道家羽化升仙的思想更浓。大帝国的威势在建筑的“秦砖汉瓦〞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祥瑞图案以及神仙世界等题材大量应用于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等建筑构件上。秦汉时,龙形象根本定型,长角、尖耳、兽足、蛇躯、呈无鳞甲的走兽状,威武激昂,气势非凡。龙纹多突破几何骨架的限制,依据龙体运动状态来布局,以单纯质朴的剪影式造型来表现激昂的神态。着意刻划性格和动态,强化力感、简化细节是汉代美学造型的精髓。汉代瓦当上常见与阴阳五行有关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系列图案,其中代表东方的青龙,首、尾以“M〞形运动延展,鬓毛、肢爪等结构以弧形走势填充空间,富有强烈的动感与节奏,表现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汉代艺术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形成古拙雄健、气韵生动、气势磅礴的时代特征(见4图)。
5.雍容、华贵的隋唐龙纹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思想开放,华夏文化兼容并蓄。龙纹一改魏晋时飘飘欲仙之清骨秀象,形体饱满丰腴,介于蛇与兽之间,逐渐从走兽状向蟠行状过渡。龙嘴、龙角和腿加长,肢爪健如猛兽,龙体盘旋多姿,充满生活气息和激昂的气魄。从此,历代的宫廷龙纹,不管是在建筑、皇袍或工艺器具上,都显华美尊贵之仪态。自魏晋以来,随着外来佛教传入的莲花、卷草、祥云、万字等外来纹样与中华龙纹组合变化,形成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意境。新疆塔里木拜成克孜尔石窟、吐鲁番阿斯培等地出土的唐代丝织品中的盘龙纹和联珠对龙纹,由联珠纹(波斯萨珊王朝纹样)围合龙纹主题,创造了中西合璧的新纹样。隋唐龙纹摆脱了过去的神秘、古拙、威严的艺术气氛,以自由、舒展、情趣的特色表达了人的意识的解放,人的价值的发现,在唐代龙纹绚丽多彩、华美清新的艺术风格中折射出华美堂皇、蓬勃鼎盛的时代特征(见图5)。
6.典雅、洒脱的宋代龙纹宋代崇尚理学,文化风格清新、典雅。龙纹应用更广泛,宫廷龙纹和民间龙纹的开展并驾齐驱。宫廷龙造型突出神性,金碧辉煌、精巧典雅,涉及到宫廷礼仪和生活的各方面。民间仍以龙来避邪祈福,民间龙纹的装饰特点是寓意桔祥、素雅秀美、气韵生动。宋代龙纹经历了从古拙到细致、从僵硬到生动、从无爪无鳞到有爪有鳞、从单龙对龙到成组多龙的演变过程,日趋成熟完善,以分岔形的龙角作为定型样式,奠定了后世龙纹的写实风格。宋人画龙的定法正所谓“三停九似〞。三停为: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即是在画龙的时候,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局部相等。九似为: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项似蛇、腹似厦、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构图上逐渐脱离对称形式,采用散点及单独纹样的布局。宋代龙纹体态修长,洒脱矫健,以内蕴、恬淡、雅洁之美,表达出理性的时代特征(见图6)。
7.精致、端庄的明代龙纹
明清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崛起,社会化、商品化的文化经济繁荣。进入成熟期的明清文化,不仅对亚洲文化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欧洲“巴洛克〞、“罗可可〞及“新艺术运动〞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作为皇权象征的龙纹,也进入了黄金时代。在“真龙天子〞的世界里龙的踪迹无处不在。龙纹“别贵贱、分尊卑〞,五爪为龙,四爪、三爪为蟒,双角五爪的龙由皇帝专用,其它三爪、四爪龙可为民用。大臣朝服的图案规定:九卿以下文武百官穿蟒服而无资格着龙袍,蟒数及色彩各有等级。明代龙纹在构图和形体结构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式化模式,在造型上区分,有状如行走的行龙,盘成圆形的团龙、头部呈正面的正龙,头部呈侧面的坐龙,头在上尾在下的称升龙,尾在上头在下的称降龙;在形态上区分,有麟的称蛟龙,有角的称虬龙(有角的幼龙),无角的称缡龙(小龙),有翼的称应龙,一足称夔龙,一头双身称肥遗龙等等;根据性情区分,有栖水的蜻龙,祥云缭绕的云龙,喜火的火龙等等。龙纹除象征权威、尊严外,更追求桔祥含义。龙纹下方配以山崖海水纹,称作寿山福海。一种简化的龙形图案叫拐子龙,接连不断的拐子龙纹,寓意无限幸福,它和蔓草龙(变形为蔓草的龙)统称为草龙拐子。[3]精致、完整、端庄而富于装饰美的龙纹,代表了明代集古大成而纯熟完备的文化特征(见图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8.精繁、华美的清代龙纹
清代继明代哲学思想开展,“推陈而别致其新〞(王夫之)[2]。科技开展,技艺精绝。在清代宫廷,龙纹运用到达空前。龙雕、龙袍、仪仗旗帜、文房四宝,都有龙的形象。此时的龙纹体形巨硕、龙发披散、锯齿形腮,龙身略微拉长,鳞纹刻画均匀, 尾部呈秋叶形。龙的形态有头尾相交的团龙、探首张爪盘于梁柱之上的蟠龙、空中腾飞的翔龙等。构图大多是满地、串枝、散点、几何、适合形式,章法多变,结构组织更紧凑。龙纹多以云纹、海水相陪衬,龙翱翔于云海之间,称之为海水云龙纹。乾隆年间建造的“九龙壁〞上,九条形态各异的浮雕蛟龙,飞腾于云雾波涛之中,龙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张扬出强大的生命力,显示出帝王的威严仪态。清代龙纹以奢侈、秀丽、精繁、多彩的“罗可可〞之风,反映了中外文化交融碰撞、矛盾交错、变革创新的时代特征。
二、龙的寓意与象征1.图腾崇拜龙的产生源于图腾。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自然物或动植物之间有着血缘亲属关系,他们把这些偶像当作神灵或祖先去崇拜,并且作为本氏族的徽号,后来作为具有某种灵性或神力保护神,来保护本氏族的繁衍生息。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相传炎帝、黄帝、尧舜、禹……是龙种、龙子。中国人认为始祖黄帝是龙,自己是龙的后代。鲁灵光殿赋载:“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娲的人头蛇身形象就是龙的原形。相传,是这些被赋予超然神力的神君,开天辟地,创造了华夏民族。从此,龙的精神主宰了中国人的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2.桔祥寓意对未知的自然世界充满敬畏的远古先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赋予龙以超自然的能量。认为龙是“主水之神〞,祈雨的“龙圣〞。后来,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和氏族社会的瓦解,龙逐渐演变成了氏族贵族及统治阶级的通天工具以及人们避邪求祥的桔祥物。民间的龙质朴、美丽、亲切,被百姓赋予美好的涵义。他们把龙看作是神圣、喜庆、桔祥之神,又是坚毅、强大、发奋进取的精神象征。无论朱门或茅舍,“龙凤呈祥〞、“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桔祥寓意的图案随处可见。节日庆典、祭祀和祈祷均可见耍龙灯、舞龙舞、闹龙舟等活动,这些民俗形式都具“祈福纳祥〞之意。
3.皇权象征先秦古籍春秋公羊传载:“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秦汉初的统治者,祭祀五帝及山川百神。后来,汉武帝完成封建统一大业后,为使帝王神化,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论,在五帝及诸神之上又塑造一个至上神圣。“飞龙在天,犹帝王之在位〞。皇帝系天神而生的“真龙天子〞,皇族后裔是“龙子龙孙〞、“龙种〞,其它人不能僭越。在历代皇袍、皇宫装饰、礼乐、旗仗及生活器具上无处不见张牙舞爪的龙纹,至此,尊贵、威武的龙纹与封建君主结下不解之缘。
三、龙纹的文化内涵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本体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龙纹在不断开拓、开展、吸纳和创新中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在现代人的观念中纹样的主要功能主要是装饰的,但在历史上的一些阶段内,纹样不仅是装饰性的,更多是象征性的、寓意性的,是作为社会思想、观念的符号而存在的。因此,装饰纹样或图案有作为符号和作为装饰美的形式的双重功能〞。[4]在强大的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面前,人们作为弱小的个体,无法与之抗衡,既无法摆脱,又无从控制身外世界的异己性和不可依赖性,于是人们用造神的方法与身外的异己力量沟通与融合,以求“合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合和〞的文化,即由集合、集合、结合,融合为和谐、和睦、共和的文化。[5]龙图腾是典型的“合和〞文化的产物,它是众多天象、动物、人事的共生体,人们通过龙与天地感应,与自然共融,从而使人的“合和〞心理得到满足与平衡。儒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正是强调了人与自然沟通与融合的关系,把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生命整合成一体,赋予自然物以拟人化的性格,表达了自然的人化。道家的庄子更认为“万物与我为一〞是美的最高境界。龙纹之美,不仅在于外形,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涵义及内外的和谐统一。龙的传人综合了多民族、多信仰,多种动物形态,创造了龙纹。在造型的演变中,龙纹与任何纹样、题材都能完美结合,龙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