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信息化
三农
问题
研究
信息化与三农问题研究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小康建设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而“三农〞信息化是解决我国目前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研究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信息化的专项汇报材料以及文献检索,从“三农〞对信息化的需求、“三农〞信息化建设成就、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限制因素,兴旺国家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等方面对信息化与“三农〞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依靠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模式、工作重点、信息化保障措施及重大政策建议。
一、农民增收、农业开展与农村建设对信息化的需求迫切
全国各地的农民,无论是东中西都对信息化的需求极为迫切;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民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年轻人更加注重对信息的求索。
信息的需求与传播方式,我们在研究中将其分为原始模式、传统模式、现代模式、网络模式,但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这几种模式往往都同时存在。
1、原始模式。该类型主要依靠人口舌相传,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包括手语),是最原始的最根本的信息传播模式,但是这种方式传播效率较低、信息可追溯性较差,传播过程中信息容易失真。
2、传统模式。以文字为媒介的传播模式,其传播介质主要包括书籍、杂志、报刊等纸质媒介,其特点是传播面积较广,传播效率较高,信息在传播的途中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失真性相对较小。
3、现代模式。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随着播送、电视、 的普及,信息传播速率更快,信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4、网络模式。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展,信息传播速率大幅提高,信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是目前最为便捷的信息传播模式。问卷调查说明信息化需求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电视、报纸书刊杂志等、科技人员推广、现代模式、传统模式与原始模式并存,而网络模式所占比例很小。
农业信息化的需求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市场供求信息全国和农产品价格信息。需求重点在区域间存在差异,在东部地区,农民除重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信息以外,更加重视市场供求信息和国家有关农业政策的信息;在中西部,第二位的因素是农产品价格信息,第三位是生产资料信息。
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业根底设施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等三方面。农村城镇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培训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金融税收信息化。
二、当前“三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国初步构建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31个省(市、区)农口部门的信息平台,建立了以批发市场价格行情、农产品供求、科技教育、种植业、水产业、农垦等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核心的机群网络。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72%的县市建立了农业信息效劳平台,4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效劳站,依靠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它社会中介组织开展了农村信息员近11万人。
三、“三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限制性因素
尽管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远远赶不上现代农业开展的需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报告(2022年7月)显示:在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业上网用户仅占总数的2.3%;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工作人员仅占1.2%。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涉农人员还没有接触网络。
“三农〞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央、省、地、县、乡(镇)、村等不同层次信息化效劳“三农〞的差异问题;二是信息化的区域差异问题;三是“信息孤岛〞与“网站雷同〞问题;四是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的问题。
限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机制不健全;二是体系不健全;三是投入缺乏;四是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五是农村根底设施薄弱;六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四、兴旺国家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兴旺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开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70年代的工作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兴旺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ps)等。概括而言,这些技术具有以下特征: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化。成功做法表现为:一是政府调整;二是注重农业根底设施的信息化;三是科研、教育和推广三结合;四是信息效劳主体多元化,信息效劳形式多样化。
对中国的启示。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为“三农〞信息化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加强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培养信息化人才,推进信息化进程建设。
五、依靠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模式与工作重点
(一)主要模式
1、区域模式:不同经济开展水平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类别的农业信息化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典型类型:农民网吧、农技“12023〞模式、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2、建设模式。不同投资主体的建设模式,包括国有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专业协会主导型、农民集体主导型、个人筹资型。
3、运营模式。根据不同的运营方式将信息化分为假设干模式,主要包括无偿共享型、有偿共享型、交换共享型。
4、推广模式。根据信息发布推广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农业信息效劳体系、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灾害预防系统建设、专家系统等。
(二)工作重点
根据对我国信息化效劳“三农〞的根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依靠信息化改善“三农〞的工作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实用技术信息体系、生产资料信息体系、市场供求信息体系、农产品价格信息体系、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及继续教育体系,以及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的信息化。
六、信息化保障措施及重大政策建议
“三农〞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多方的因素,集合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同时由于农业是个弱质产业,信息化建设根底较为薄弱,因此国家必须给予适当的扶持。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将信息化纳入城镇化、现代化与工业化战略。信息化不应是一个与其他战略相独立的概念,而要贯穿于各大战略落实的始终,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2、加强公共政策支持。国家应该继续给予更多的公共资源支持,解决城乡信息化开展不平衡问题,东中西信息化开展不平衡问题。并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信息化推进的政策。
3、区域梯度推进。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依据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的推进措施,可以在经济较兴旺的东部地区,首先推进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信息网络技术传播方式。
4、促进市场融资。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注意引导各类公司、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大户投资信息效劳事业。
5、加强根底设施建设。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根底,特别是在我国农村通信普及还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根底设施的建设。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6、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方式的研究。根据农业信息的类型,将农业信息进行分级分类,确定不同级别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无偿共享、有偿共享、交换共享、知识产权形式共享等。
7、信息人才队伍培训。要切实抓好从事信息效劳人员及农村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组织制定农村信息员岗位标准和要求。通过农广校远程教育培训、在线培训和省、地(市)、县逐级培训等形式,对各级信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8、继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主要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大传播覆盖面,快捷有效地向广阔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效劳,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走进千家万户。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