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实施困境与对策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1899909

大小:23.27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乡村 振兴 战略 背景 精准 扶贫 实施 困境 对策 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实施困境与对策研究 李林 黄鸿媛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既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开展指明方向,又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明确道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精准扶贫为其奠定良好根底。当前脱贫攻坚战即将取得胜利,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有潜在问题需要解决,这些潜在问题成为今后稳固脱贫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大阻碍性因素。通过在分析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成因的根底上,提出稳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可持续性的解决措施,以期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逐步建立起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反贫困 [中图分类号] F7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2)06-0115-02 一、引言 2022年9月,我國出台了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开展,其中实现路径之一便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地区贫困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乡村振兴奠定根底。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2022年下降29.7个百分点。但脱贫攻坚战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充分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使得精准扶贫的成效稳固面临威胁为此,探究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精准扶贫潜在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内在联系 (一)内容一致性 城乡开展不均衡已成为实现公共效劳均等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制约因素。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内容都是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打根底,为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找方法,为推进农村逐步城镇化铺路子。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前提是摆脱贫困状态,乡村要想振兴,当前脱贫攻坚是重中之重,即使在全面脱贫之后,乡村振兴依旧离不开反贫困措施的实施。当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必须以精准扶贫作为推动力,实现农村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振兴,振兴过程中脱贫,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对象一致性 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两者在对象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理念的重要表达。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最终还是要在人民群众身上表达,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两者都是为了让身处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享受国家开展福利,提高乡村地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总之,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精准扶贫的实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借鉴与科学的思维方式,乡村振兴战略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难得的机遇,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三、现阶段扶贫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识别存在偏差 精准识别主要包括自我识别、扶贫干部识别、邻居识别和第三方识别。自我识别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扶贫干部识别和第三方识别会因农民收入来源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导致数据的虚假性;邻居的识别会因消息的不准确而影响结果。贫困户识别方式不标准,导致村民参与脱贫的积极性下降,以及容易产生对政策的误解。同时,村干部在实际操作中,尤其在建档立卡环节,容易出现识别对象不精准的情况。建档立卡,监管不到位那么会出现“任人唯亲〞现象,信息收集不准确那么会出现“供需错位〞现象。 (二)帮扶政策执行错位 精准帮扶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关键一步,但在具体执行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扶贫主体的能力参差不齐。扶贫人员属于不同的部门,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工作能力相差较大,政策执行效率与效果各不相同。能力强的人员会及时完成任务,而能力缺乏者那么会拖慢整个进度。二是资金运用不当。一些干部为了提高自身业绩,会将扶贫资金运用到本身条件较好的村子,利用其根底设施完善、工程齐全、环境良好等优势,在短期内取得扶贫成效。 (三)脱贫成果缺乏可持续性 脱贫工作实施中,出现了贫困人数在缩减的同时,返贫现象有所加剧的情况。现有的扶贫对象多为较为家庭总资产较低的人群,其无论是实现轻度脱贫还是高度脱贫,因其资产禀赋的缺乏,极其出现“因病返贫〞、“因教返贫〞乃至“因婚返贫〞的现象,使得脱贫变为脆弱性脱贫。有学者通过对平顶山市郏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健康情况调查发现,2022年郏县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达61.21%。脱贫成果缺乏可持续性,不仅使得脱贫工作无效,也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缺乏根底条件,使得精准扶贫难以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有机结合。 四、当前精准扶贫中问题成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现象显著 首先,村干部与上级领导之间信息不对称。乡镇政府干部受管辖范围影响,对脱贫工作开展状况无法实时了解,村中各项事务进展均由村干部进行汇报。此过程,可能会出现瞒报贫困户信息的情况,甚至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村民列入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造成“寻租〞现象。其次,村干部与村民之间信息不对称。村干部比村民更具信息优势,也拥有自由裁量权。这导致扶贫对象识别过程中,村干部会为了一己私利,利用裙带关系使不合要求人员变为“贫困户〞。且村民通过村干部的宣讲获知政策,村民也缺少监督依据,形成村干部“暗箱操作〞的空间。最后,村民之间信息不对称,不同村民文化素质差异,导致政策信息认知程度和获取能力有所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的村民,能够充分获得扶贫信息,从而充分理解政策内容,维护自己的利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村民,受自身能力制约无法及时获取一手资料,易被排挤为边缘群体。 (二)村干部队伍建设前瞻性缺乏 村干部队伍建设前瞻性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和脱贫工作开展的另一诱因,突出表现在年龄结构层次不合理。乡村的根底设施较为薄弱,缺乏吸引外出求学的年轻人归乡的根底条件,导致村干部缺少年轻人才储藏,其供给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村干部缺乏新思想、新活力的注入,便难探索出新模式,农村经济开展难取得实质性进展。高龄村干部受自身认知水平限制和“路径依赖〞的影响,工作方法创新性缺乏,更偏爱采用“上传下达〞照搬执行上级指令的僵化工作模式,面对较为艰巨的脱贫任务时,甚至会出现“数据脱贫〞的假脱贫现象。 (三)扶贫对象内生动力缺乏 扶贫对象主动脱贫意识不强。困难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不高,在当期的脱贫工作中,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一种工作方式,该工作方式,在短期内贫困效果显著,但是长远来看,政府假设一直采用“保姆式〞的脱贫方法,不仅使得扶贫对象的个人问题社会化,也不利于反贫困机制的建立。扶贫对象可行能力较低也与政府工作方法密切相关。农村地区的扶贫对象多为“老弱病残〞,扶贫对象很难自己主动开展脱贫工作,政府只好包办一切。针对“老弱病残〞四个不同程度的困难群众,政府为了见效快,采取了直接救助的方式,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弱〞的影响,在挫伤其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容易受到打擊。政府对贫困者的“增权〞缺乏和缺乏层次性的工作方法,使得有能力的困难群众缺少主动脱贫的意愿与路径。 五、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实施,建立反贫困机制的对策 (一)建设脱贫工作数据平台,提高脱贫工作科学性 首先,实现信息据整合共享对扶贫对象实施信息化管理。如,青冈县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低保户和扶贫户两个群体的信息互融共享。这在降低脱贫工作交易本钱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扶贫工作的靶向性和精准性。其次,定期更新数据库。扶贫干部在帮扶对象实现脱贫后,应及时跟进了解其根本生活情况,借助数据平台将信息进行分类汇总,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判断出扶贫成效是否显著,扶贫成果是否得到稳固。最后,在数据收集的根底上,发挥大数据“预测〞功能,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及时发现潜在返贫的人口和返贫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将脱贫工作做到“重在预防,而非救助〞。 (二)优化乡村育人环境,吸引年轻人才归乡 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都离不开乡村人才的兴旺。积极开展乡村建设为吸引和留住“新乡贤〞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完善必要的根底设施建设,缩小与城镇在优化安居环境方面根底设施的差距,将乡村打造为生态宜居的新乡村,激发人才归乡的原生动力。另一方面,发挥乡村文化的作用,让乡规民约、亲情乡情成为一条联系年轻人与家乡的一条文化纽带,借助情感文化,吸引年轻人才归乡带着村民积极为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出谋划策。除此之外,为吸引“大学生村官〞到乡村开展脱贫工作,可适当加大村干部的自主权。通过给予“大学生村官〞较大的自主权,鼓励其开拓思路,探索新模式,通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使得“大学生村官〞敢于“闯〞出一条脱贫之路。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使在脱贫成效得以稳固的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得到创新性实施。 (三)创新工作方法,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 提高困难群众自主脱贫意识精准扶贫,不是意味“包办式〞扶贫,政府要加强政策解读,使得困难群众明确自己在脱贫工作中应当履行的义务,将扶贫工作由政府单方向实施,转变为政府和困难群众共同实施,让扶贫工作的主体广泛参与进来。在扶贫工作中,真正的扶起困难群众的脱贫的志向,才能建立起反贫困的长效机制。可尝试借鉴国外在脱贫工作中提高困难群众能动性的优秀经验。比方,可以借鉴墨西哥的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CCT)这一模式,在提高困难群众脱贫中能动性的同时,也较好的切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将困难群众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将脱贫的单方责任转变为双方责任,将脱贫的主动权还给扶贫对象,通过拓宽困难群众的参与路径,使得反贫困机制得以形成,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六、结语 乡村振兴如何与精准扶贫实现有机结合,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今后扶贫工作中逐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无论对稳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依靠大数据使扶贫工作信息化,吸引新乡贤归乡为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以及激发困难群众可行能力三个不同方位的解决方案。以期将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根底上,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乡村。 [参考文献] [1]张洁慧.乡村振兴战略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可持续开展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J].科技视界,2022(9):197-199. [2]袁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逻辑及机制建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2):49-53. [3]龚冰,吕方.“摘帽县〞如何稳固拓展脱贫成果?——基于兰考县案例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22(1):53-60. [4]张玉娇.农村脱贫地区的可持续性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22(30):19-20+45. [5]陈红光,王廷伟,王小萍,刘强.榆林市农村因病致贫现况及致贫疾病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2,46(20):3754-3757+3763. [6]徐晓婧.乡村振兴视角下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以山东省临朐县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2(5):88-92. [7]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开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2):10-18. [责任编辑:潘洪志] [作者简介]  李林(1996-),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就业;黄鸿媛(1996-),女,山东胶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