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提高
政府
公信力
方法
提高政府公信力方法
人民日报(2023年2023月15日2023版)
编者的话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并将其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公信力指的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怎样才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本期“本周话题〞的3篇文章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把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着力点
南开大学教授朱光磊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23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涉及的问题很多,目前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响。制度法源明晰、构架合理,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才有说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开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但制
度创新总体而言相对滞后。这是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要处理好政府与人大两院、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首先,人大工作要适时“前移〞。现在,在重大事项决定、预算、监督等方面,人大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让人大工作适时“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压力。其次,法院、检察院工作要适度“后移〞。遵循司法工作自身的规律,不宜鼓励法院、检察院过早介入经济活动,以防止公信力问题复杂化。最后,鼓励社会组织“上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可以分担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信力。应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开展。
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效劳型政府。所谓政府的“单边主义〞,就是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很少让其他主体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这很容易导致政府的一些决策偏离公众利益,也容易导致政府工作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工作人员态度粗暴等,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事实上,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效劳型政府。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政府更多的应该是以议程设定者、重要参与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的中间人身份发挥作用,而不应在“单边主义〞思维指导下以“单边行动〞方式面对社会和公众。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既不合理,也会让政府力不从心,因为政府行为也是有本钱的,当政府需要“经营〞、管理和效劳的内容在数量和投入上超过合理边界时,必然导致政府的低效率,损害政府公信力。当然,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并不是要淡化政府的作用,而是要合理配置政府职责,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效劳型政府。这是政府面对社会急剧变迁的能动适应。
改善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经常性任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那么是每时每刻都
可以做的。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也是影响公众对政府效劳水平评价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注意不够,政府运作的线条“太粗〞,对工作流程的研究和设计不充分,总觉得形式问题无所谓。比方,关于办公区域划分的研究根本上是空白。现在看来,县级政府各部门集中办公、统一报账,对于提高效率、强化标准、节约经费、改善政府形象是有积极作用的。又如,我国政府的纵向层次与横向构成都不可能太少,怎么处理这种关系。议事协调机构应如何工作。区域合作和部门协调为什么很难。“条块矛盾〞为什么解决不了。这些主要都不是体制问题,而是过程性问题、工作流程问题。在经济社会开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阶段,政府管理粗放的痼疾正日益暴露。我们应主动实践新的东西,在这方面尽快完善。这对提高政府公信力会大有帮助。
适应时代要求,讲究政府管理艺术。政府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更高的智商和情商,而不仅仅是时间和体力的消耗。比方,当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比以前都有了质的提升,但政务信息的传播在技术上和策略上都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许多地方还是重宣传轻沟通、重发稿量轻传播力。再如,一些政府部门在统计、政策分析工作中搞“部门主义〞,对诸如农民工数量、干部(含公务员)规模、民营经济规模、财经现象解读等,各部门在概念、口径、重点、视角上都不尽一致,这就难免导致公众对“官方信息〞的疑心,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还有,施政目标是政府交给老百姓衡量自己的尺子,要注意目标适当,防止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和简单化的口号。否那么,往往会适得其反。总之,一定要讲究政府管理的艺术,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充分的透明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山东大学教授王韶兴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行政行为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从本质上展示着国家与公众的关系。政府公信力直接表达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显示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开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日渐凸显的关键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以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开展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根本前提。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决定政府的行政能力,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确立执政理念、明确执政任务、夯实执政根底、确定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选择执政方式、培育执政资源以及优化执政环境等诸多内容。基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现实需要,突出以下几点很重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根本观点,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奠定思想根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根本宗旨,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价值指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实践要求,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实现机制。二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政党政治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根底上,深刻认识和自觉遵循党的建设规律,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为目标要求,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开展。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提供必要条件。政府职能是政府活动的逻辑起点。政府职能定位科学与否,是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在经济社会快速开展和急剧转型的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条件。一要牢固树立效劳型政府的建设目标。社会本位、权能有限、廉洁高效、依法行政,是效劳型政府的根本特征;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效劳,是效劳型政府的根本职能;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效劳型政府的价值指向。二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机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等。三要坚持政府职能法定原那么。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现代行政的根本要求,是政府公信力的根本保证。坚持政府职能的法定原那么,就是要依法界定和科学标准政府职能,防止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随意性。四要培育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和协调作用,有利于促进行业健康开展和降低行政管理本钱。
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提供有力保障。法治政府是指以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为政府活动的总标准,国家宪法和法律对行政权力实行全面规制的政府治理模式。法治政府是政府赢得公信力的根本前提。一是强化依法行政意识。通过不断强化法律和制度信仰,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养成依法行政习惯,增强根据法律精神、运用法治思维、通过法律手段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二是推进行政法制建设。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法律责任机制。三是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以充分表达。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奠定坚实根底。行政道德作为一种政治道德,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形成并应遵循的道德准那么的总和。它渗透在国家治理与公共行政的各个方面,表达于行政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行政道德与政府公信力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行政道德建设是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根底性建设。一是增强自律意识,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理念,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二是加强公共监督,通过公众舆论压力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遵循行政道德。三是实现行政道德法律化,即将那些需要借助于法律强制力来维系的行政道德标准转化为行政法律标准,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
公信力:政府的立身之本
北京大学教授燕继荣
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的专业部门,它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公众信任为根底和前提。提升政府公信力,既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步伐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信任是社会开展的根底。信任,是指对他人的言说、承诺和行为预期持相信的态度,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信赖。信任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从经济学角度看,信任是所有交易的前提,没有信任就难以发生交易,难以形成市场。经济学家认为,信任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因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社会分工的开展。如果没有信任,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开展就不可能实现。从社会学角度看,信任是社会的粘合剂,信任的水平反映社会凝聚力的程度。社会成员之间缺乏信任,老实合作的行为预期将大为降低。从政治学角度看,信任是社会合作的根底。没有信任,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国家之间就不会有共识,社会冲突就会接连不断,和平也难以实现。根据来源的不同,信任可区分为基于认同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三种类型;根据对象的不同,信任可区分为对个人的信任、对组织的信任和对政府的信任三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的信任,对于社会开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现代社会管理而言,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情况。如果合作主体之间缺乏信任,合作便难以达成;即便能达成合作,也要付出高昂代价。
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一般而言,政府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暴力根底上的强制力;二是因公众信任而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支配力,包括权力与非权力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支配力等。政府获得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能力越强,公信力就越高,其基于非强制力之上的执行力也就越强。因此,公信力从来都是衡量一个政府执行力的首要指标。只有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才能有效减少社会治理本钱,优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