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度
普法
考试
题库
1000
答案
判断
要点
2023年度普法考试题库1000题库(含答案)判断题要点
2023年度普法考试题库1000题库〔含答案〕
第三局部:判断题〔292题〕
1.全国性的法律一律不适用于特别行政区。
〔× 〕
2.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都是自治机关。
〔× 〕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议会,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
4.共同纲领是建国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一部宪法性文件。
〔√ 〕
5.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侵入、搜查、查封公民的住宅。
〔 ×〕
6.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 〕
7.劳动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 〕
8.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
〔× 〕
9.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 〕
10.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局部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 〕
11. 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 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
12. 我国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迄今并没有规定公民的迁徙自由。〔√ 〕
13.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拥有中国国籍的全体公民。〔× 〕
14.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机关负责。〔× 〕
15. 在我国,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专职化有利于人大工作的开展。〔√ 〕
1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
1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方法由宪法规定。〔× 〕
18.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
19.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
20.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且不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
21.全国人大可以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事项的根本法律。〔√ 〕
22.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对属于专属立法权范围内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 〕
23.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律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 〕
24.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
25.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
26.自治条例可以变通民族区域自治法。〔× 〕
27.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当在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能生效。〔√ 〕
28.全国人大通过法律案,应由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赞同表决才能通过。〔× 〕
29.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对属于专属立法权范围内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 〕
3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改革开展的需要,决定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特定事项授权在一定期限内在局部地方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局部规定。〔√ 〕
31.法律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部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
32.法律草案表决稿交付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前,委员长会议根据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情况,可以决定将个别意见分歧较大的重要条款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单独表决。〔√ 〕
33.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草案,可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起草。〔√ 〕
34.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请立项。〔× 〕
35.法律被废止的,除由其他法律规定废止该法律的以外,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
36.法律标题的题注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日期。经过修改的法律,应当依次载明修改机关、修改日期。〔√ 〕
37.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
38.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
39.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
4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那么和原意。〔√ 〕
41. 要积极探索建立对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的广告制度。行政法规、规章和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标准性文件,经讨论通过后,应当在政府公报和政府网站上公布,不应在普遍发行的报刊上公布,政府公报应当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 〕
42. 行政机关作出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不利的行政决定之前,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并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时机;作出行政决定后,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 〕
43.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有关行政处分、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的案卷。但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可以不立卷归档。〔× 〕
44. 要完善信访制度,及时办理信访事项,对可以通过复议、诉讼等法律程序解决的信访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告知信访人、举报人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权利,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涂径解决。
〔√ 〕
45.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依法向有关人大常委会备案行政法规、规章;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其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
46. 提出法律议案和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以及标准性文件等制度建设,重在提高效率。〔× 〕
47. 行政执法要适当上移行政执法重心,减少行政执法层次。〔× 〕
48.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行政执法环节、步骤进行具体标准,切实做到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 〕
49.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一律不能停止执行。〔× 〕
50.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愿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
51.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案件办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
52.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或聘期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以调整该人员的岗位。〔√ 〕
53.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终止其与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 〕
54.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只需明确岗位名称和制度。〔× 〕
55. 在复核、申诉、再申诉处理决定作出之前,申请人可以以口头形式提出撤回复核、申诉、再申诉的申请。〔× 〕
56. 司法公正可以分为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两个维度。〔√ 〕
57. 当庭作证,能够进一步审查证据是不是真实,做出的判决才具有公信力、具有权威性,判决才能更加准确的认定事实。〔√ 〕
58.冤案最后要法院来把关,但是源头上预防要从检察开始。〔× 〕
59.司法公正的首要保障就是司法机关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特别是依法行使审判权。〔 √ 〕
60.疑罪从轻既有利于打击犯罪,又有利于保证人权。〔× 〕
61.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
62. 法律方面的裁判只能由司法机关作出。〔√〕 〕
63. 审判活动是司法活动中的核心内容。〔√〕 〕
64.实体公正强调裁判所认定的事实到达客观真实的程度,以裁判结果的正当与否作为衡量正义的标准。〔√〕 〕
65.对媒体的司法监督应当进行适当的标准和引导。〔√〕 〕
66.只要能够查明真相,采用非法的手段获得证据是可以接受的。〔 ×〕
67. 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有助于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给司法带来的阻碍。〔√ 〕
67.庭审实质化意味着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
69.所有案件都应当要求全过程是公开透明的。〔 ×〕
70. 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立案、羁押、扣押冻结财物、起诉等环节的执法活动。〔√ 〕
71全民守法是否实现的根本和唯一标准就全体公民在行动上服从国家法律。〔× 〕
72全民守法就是让全体公民学习法律,躲避法律制裁。〔× 〕
73全民守法是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 〕
74全民守法对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75党和政府带头守法是实现全民守法的条件。〔√ 〕
76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标准也应当纳入全民守法的范畴。〔√ 〕
77全民守法就是要让老百姓遵守法律,公职人员与老百姓不同,是全民守法的监督者和执行者。〔× 〕
78全民守法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开展的根底。〔√ 〕
79积极诉讼、经常去法院打官司是全民守法意识淡薄的表现。〔× 〕
80.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
81.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82.生产经营单位可以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当的责任。〔×〕
83.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通报行业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机构,无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