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docx
下载文档

ID:1892596

大小:46.76KB

页数:4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国有资产 管理 现状 对策
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所谓国有资产主要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形成的或依据法律取得的财产。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国家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唯一主体。它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三种表现形式。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是确保行政机关正常运转和事业单位事业开展的重要物质根底。它们分布在行政管理、公检司法、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系统,而这些系统是各级政府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不可缺少的职能部门,担负着社会管理、社会进步和国家平安等繁重的社会任务。 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较为混乱,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及浪费现象已经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堵塞国有资产的流失漏洞,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重视不够。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直接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去创造经济效益,一些地方政府和单位只重视抓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而无视了对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思想上的轻视,导致这局部资产在利用和管理上出现漏洞。特别是利用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搞经营的单位,没有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方法规定对使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平安与完整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使国有资产的保值乃至增值指标难以落实。 2、对国有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不标准,监督不到位。过去一向都是通过上级划拨分配方式无偿取得的国有土地,有的已经被单位用于商业开发,也有的以福利形式分配给单位干部职工建个人住宅或贷款抵押,使国有资产的产权模糊不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3、局部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关系不清,管理责任不明。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极为不顺,产权主管部门的资产日常使用与维护部门脱节,管理和使用别离。出现问题后,双方均以产权问题为借口,互相扯皮,资产的平安与完整责任无人承担。对某些特殊行业或部门的国有资产,由于体制原因,中央和地方均没有明确具体职责,造成管理空档。 4、内控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清。国有财产随意购置、出租、出售、报废,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连最起码的物品领取和归还制度都没有,缺乏对国有财产实物形态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一些贵重财产被私人长期无偿占用,有的人调走或离退休也不清退,国有财产成了一些人的福利家产。 5、实物财产账目不健全,家底不清。资产重使用轻管理现象较为普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财产账目不健全,甚至无帐可查,有的不进行产权登记,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资产的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卡片;有的单位局部自购和捐赠的资产不入账,对资产家底不清,存在大量账外资产,有的单位报废设备不到财务部门办理核销手续,造成有账却查不到资产的混乱状况。虽然每年的产权登记要求据实相报,但真正标准运作得很少,准确性不高。有相当数量的国有财产由单位的行政科室代管,人员更换不清点、不交接;对拆迁、报废、调出的资产不核销;上级部门匹配、无偿调入、接受捐赠的国有资产不入账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6、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乏、素质低下。目前,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是由财务处(科)兼管国有资产,财务人员兼职负责这项工作。由于兼职财务人员变动较为频繁,致使管理队伍不稳,素质不高,不适应工作需要。个别单位把国有资产片面理解为固定资产,以人员紧缺为由,让不懂业务的办公室后勤人员分管这项工作,这种状况与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性要求相距甚远,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许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资产缺乏监管力度。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严格遵守有关的财经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并标准执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节约使用国家资金;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增强并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2、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1)制定管理细那么,加强日常管理。各单位在日常管理中要制定具体的管理细那么,明确责任,使国有资产领用、借用、占有、使用、保管、交接等过程手续完整,责任明确,奖罚清楚。对非因公损坏或丧失,由责任人负责修理或赔偿。 (2)完善报废、报损、出售申报制度。国有资产需要报损、报废、出售时,由使用单位负责填制资产报损、报废、出售报告单,并提供所需资料。报财政部门同意并签署意见。申报单位凭批准的数量和金额调整或冲销有关科目。对国有资产的出售,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出售资产进行评估,以评估价格作为资产出售的底价,向社会公开拍卖,其拍卖收入收缴财政专户管理,用作国有资产补偿基金。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标准账务处理。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培养,使其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财政部门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财会人员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短期培训。对会计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标准和完善账务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根底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主要是办好两个班: 一是定期举办事业行政单位负责人,单位实体负责人及“事改企〞单位厂长经理的国有资产管理学习班,组织他们学习有关国有资产的政策、规定,以提高思想认识和政策水平; 二是定期举办财会人员业务培训班,以提高财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对行政事业单位着重讲解国有资产的购置、领用、交还、报废审批以及建立国有资产补偿制度等项管理与核算。对单位经济实体及“事改企〞单位着重讲解使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评估后的账务处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指标的计算以及创收收益分配的管理与核算等内容。 4、树立正确的理财思想,克服重收入、轻支出、轻管理的观念。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都应树立收支管并重、以支促收、以管减支的观念。要像重视收入一样,重视财政开支和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减少财政的各项支出。 5、大力加强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的有关制度,实行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对于汽车等固定资产的维修及保险等实行定点维修、保险等制度。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固定资产的购置是否进行政府采购;设备的购置支出与国家拨款及固定资产增减是否匹配;是否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票据,制止多头开户,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综合预算,堵塞账外资金,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特别是对固定资产要定期进行实地抽查,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对发现的各种违法、违纪,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问题,属于单位内部管理不严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属于单位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要根据性质给予必要的经济处分,同时配合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不按规定履行有关报批手续的,依法收缴其有关资产及所得收益。同时,对检查出来的重大典型问题报呈有关领导批准,进行公开曝光,通报批评,真正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国有资产根底管理工作要常抓不懈。 (1)要树立国有资产意识,从思想上重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使各级领导及广阔职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保护好国有资产。 (2)搞好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清"家底",及时清理账外资产,收回被私人无偿占用的财产。 (3)健全国有资产财务账目。要使国有资产登记台账制度化,做到账、卡、物、证、表相统一,防止因人员变动及其他原因而引起资产流失。 (4)进一步加强对“非转经〞资产和处置资产的审批管理。 第二篇: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呈快速递增态势。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流失渠道:决策失误导致流失;在破产中、改制中、中外合资合作中流失;由于经营不善、财政性蚕食造成流失以及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造成流失。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7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根底。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2023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开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涵义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各地区为振兴地方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只好纷纷停产,目前其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由于市场的暂时过热,加上“区域利益〞的驱动,从而鼓舞了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及企业经营者的获利信心,最终导致决策失误。二是决策不民主,一言堂。为使企业能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开展,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后,企业摆脱了众多婆婆的干预,得以快速开展。但同时暴露出来一个不容无视的问题: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即: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只笔、一张嘴“。某电视机厂,是我国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年到1990年间,厂长一个决策,投资6000万元与日本一家公司合资兴建空调器厂,利润分成与外方实行倒四六;而后又投资3000万元引进国外平绕行输出变压器生产线,由于选择不当,无法使用,成了一堆费铁;后又投资1亿元从美国引进纸箱生产线,因产品无市场,到目前为止设备仍无法启动。 (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开展,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防止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开展趋势的冲击,破产才应运而生。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2022多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局部企业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局部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