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文明
国家
大学
读后感
文明·国家·大学读后感10篇
文明·国家·大学是一本由甘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5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国家·大学读后感(一):所谓左派的理性之作
提甘阳,知其为自由主义的开山者之一,后又成为新左派或保守主义者。思想不固守,并愈发有境界。此书尚未读,然充满期待。左派与右派能够都如此书作者一般有渊博的学识和理性的逻辑,再去论战,舆论空间那么净化的多了。而如司马南等跳梁之辈,可驱逐出境矣。
文明·国家·大学读后感(二):都是爱国者
说实话,不太喜欢这种把以前发表的文章整理出来集成书出售的方式,更何况有些就是“草稿〞,还不能称其为文章。也有些错误是很显而易见的,比方,导论第8页中讲到“自宫化现代化道路〞竟然以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明教教主为喻。不过,书里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不知道的,或者是一直误解的,一定程度上是一本很有益的书。更何况,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一个趋势。另外,不管持何种观点,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的,大家各自口下留情。
文明·国家·大学读后感(三):【转】文化保守派们的聚会
文化保守派们的聚会 (2023-12-31 01:04:49)
借着甘阳的文明·国家·大学在北大发布会,中国时下的新左们和文化保守派们在一起聚会,听了一天,确实很“保守〞。在“国策思维〞下,这些“儒生〞们希望得到意识形态的恩宠,重回到历史上的儒家主导地位,鼓吹着“儒家社会主义〞的口号,想要在西方的现代化之外走一条中国之路的现代化,但是现实又确实没有这样的国家,他们想着中国能成为一种“可能〞,悲观与不够自信的自信交叠在讨论之中。时下西方出现的经济危机,中国所谓的GDP第二,像是提供了一种幸灾乐祸的文化自信,讨论中不乏那种对美国没文化、西方没落的腔调,且不管中国当下现实如何,听听这些人的观点,在想些什么,也挺有意思。
现场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发言,不知道是谁提出的,如果用〞儒家〞修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还是关键词的话,那么是否也意味着存在着“儒家资本主义〞,日本、韩国、新加坡能称为“儒家资本主义〞吗?这个观点问题问得挺有意思。
不想多说什么,来此一趟只是想听听中国这一派们在想些什么。
文明·国家·大学读后感(四):赢与输——书评之一
发布会那天我去了,又走了,因为没有足够的氧气。但我想那么多我尊敬的老师,都愿意挤在那个屋子里谈论问题,还是应该听。
85-87页
我们看剑桥中国史金元那一卷,都是从少数民族看,从这样一个民族看,首先中国就成了一个麻烦,成了一个question,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本身不是一个实体性的,一个自然性的存在,而本身是在被各种力量、社会力量、族群力量构建出来的。……
这样一个perspective非常不一样,我觉得学术上会对中国学术界提出双重的挑战,一方面来说,……而另外一方面,如果从简单的政治意识形态来看,那可以认为这个挑战带来的学说本身就有一个瓦解中国的趋势。但是问题是你不能这样去谈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做一个assumption,去假定人家对你有什么恶意,这不是的,未必是,有些人可能有,有些人未必有,某种意义上这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处在西方整体学术环境的paradigm下的一个转移,一个shift。……
感想:以前对地方史的研究没有太多反感,直到有一次听中研院一个前辈搞闽台地方史,听说有一本研究题目叫闽帝国。当时感觉敌意无以复加,妈的我们大陆人民开放海峡西岸跟台湾加强交往,闹了半天你们还拉南洋诸岛弄什么“闽帝国〞?
随即想到面对田爷爷的课上美国汉学矮化朱熹的种种严密的研究,有位兄弟负气离开。我一开始钦敬他,因为我不久了解到来这课的多已、或即将、或想要拿到美国的offer,这课说白了是留美学术预训营,而我们这群热血青年,就是陪练。但後来我又不那么佩服了,觉得冲冠一怒,我们还是输了,如果想赢,还要做方法论的反省,要入室操戈。
汪晖的书我在看,批评也一堆,借用别人的研究开展自己的表达,必然双脚站在流沙之上。但古代史的人,甚至可以说中国大局部搞古代学问的人都有一种文献学的傲慢〔在西学是外语的傲慢〕,这才比拟绝望。
打四颗是因为书里很多文章是录音整理稿,没有脱去口语的痕迹,表意有时都不明确,英文更是一塌糊涂。包弼德的名字都写错了。
文明·国家·大学读后感(五):甘阳的细读文化与社会与英国经济史
甘阳的细读文化与社会与英国经济史
在甘阳的细读文化与社会中提到,“19世纪时,英国思想中有个潜在的东西,即多数人可以在文化上提升到少数人一样的高度〞,〞上层阶级非常自觉地意识到要在文化上把下层阶级整合进来〞,致力于培养出真正有教养、有理解力的人群。
此相对应的是针对工人阶级的教育,“1954年成立工人学院,……1873年在剑桥,1876年在牛津都建立了校外教育〞,而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授课对象正是工人阶级。
无论对这场针对工人阶级的教育工作成效如何,中上阶级将社会工作的重点放在高级文化的推广与拓展上,希望提升工人阶级的文化素养,这背后表达的老式绅士心理,以及所对应的英国公共普及教育的缓慢、极少有大学重视科学和工程教育的社会现实,是否会有损于英国经济的开展?
甘阳强调英国历史中文化传承的一面,可惜于1960年代英国学习美国用职业化教育代替了之前的劳工学院,又称“但凡中国人写的英国史一概都不要看,完全不靠谱〞,又是否走向反面的偏颇?
回到经济史,〔以下引文皆出于世界经济简史〕“1750年至1850年这一世纪内英国的工业增长率远远低于其早期的表现,……更难以解释的是,从1873年到1913年,,英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0。〞
撇开其他技术性因素,书中指出了另一个可能的原因:企业家的失败。“维多利亚后期的企业经营者们,那些家族企业的创立者的子孙们,渐渐丧失了他们先辈的勇气与活力,一味陶醉在休闲典雅的老式绅士生活,……在引进和应用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产业方面……步子缓慢,漫不经心。〞那时企业家们一旦发家后,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在乡村购置一块地,将家安在豪华别墅中,雇佣几个仆人,过着传统的贵族式生活。书中总结道:“18世纪……那时的英国社会远比那些旧政体时代的欧洲国家要更具开放和流动性,但一个世纪以后,一切就都颠倒过来了。〞
英国的中上阶级与下层阶级,就这样在一个文化整合的套路中被其他国家中所迎面赶上。
文化与经济,这样一个韦伯式的命题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从历史来看,中国当下的开展是完全符合世界社会历史开展上的经验的。当下的根底教育,功利化、平民化、职业化,与30年的的经济开展实际是相关的〔当然高端的职业技术教育这方面还缺乏〕。我一位在乡村支教的朋友说,那些大山里的孩子最希望的出去读大学打工挣钱,而对老子、孔子缺乏兴趣,对此你又能辩白什么呢?这不是完全正当的吗?
甘阳老师找到了历时的潜流,我相信在适当的时机下潜流便会爆发出来,成为主流,直到现在,英国一位教授写的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书里都是英国的味道,一直延续到19世纪。所以我对甘阳老师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仍然十分认可。但是这种教育如果最终成了老古董的复辟,沉溺于“复兴大业〞等空洞的字眼,背后缺乏历史的、科学的支撑〔局部文中有,比方乡村工业与文化大革命中的基层生产队的对应性〕,缺乏对其观点对立面的吸纳整合,我觉得也是失败的。
--------------------------------------
学识有限,文中的一些过于感情化的副词只是行文方便。文只做一参考,对阅读的朋友有启发即可。
文明·国家·大学读后感(六):从富强走向文明 ——文明 国家 大学读后
在来博雅学院的路上,我将甘阳先生的新作阅读完毕,对于其中谈论现代政治局部,自己更感兴趣一些。在谈论当下学术界的时候,甘阳先生认为学术界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理论,而这一点我是深感同意。在当下的学术界,对于社会理论陌生的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更多的人是将社会理论当成万金油式的研究套路。而对于社会理论中关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局部却付之阙如。当这个社会整体的研究思路,依旧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式研究思路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从古典中汲取资源。
甘先生对于现实问题,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对于现代化转型这一重大问题上,他明显通过马克斯韦伯的政治社会学理论,提出要建立现代国家而不是一味的西化。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稀奇,对于中国现代道路的讨论,其实自1840年之后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想象更多像是停留在对于西方社会的模仿上,因而西化就取代了现代化成为了整个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共识。但是,甘阳先生通过对于土耳其模式的分析,让我们看出了即便是完全将传统割裂,也并不能带来稳定的现代化,这种模式还往往带来民族精神分裂的痛苦。对此,我认为甘先生的视角是非常敏锐的抓住了文化作为现代性转换的重要因素,而往往被知识分子阶层粗暴的对待,以至于会产生现代化过程的精神分裂。
当然了对于民族文化,甘阳先生也并不是一味逢迎,而是将其作为现代化转化的重要资源来看待。对此,甘先生不但对于中国道路致意再三,而且更注重对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在对西学源流的总序中,他就认为西方学术所面对的是西方社会所产生的问题,他不能将其解决方案推而广之,而对于中国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对于西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解决中国当下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角度上讲,甘阳与刘小枫先生在近三十年不断向国内推荐西方学术界的新书和好书,让我们能够从传统学术的视野中解脱出来,这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面对西方,在今天的语境来看,就是如何面对美国的问题。而今天这一问题似乎更加迫切,我们面对美国的时候,从学术界到政治界普遍进退失据。由于,知识阶层普遍认为美国就是现代化的样板,跟随美国就是走向现代化的捷径,但是却从来没有考虑过,中国是否应该走这条屈尊第二的道路。甚至,美国是否需要中国走向现代化。这些问题,对于当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是一件非常为难的事情。不仅是面对老一代的知识分子,而且是面对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不再选择一条更加理性的方式,而且选择一条更加激进的道路。对此,我总是在想,为何近代追求民族富强的道路,却往往选择一条乖戾的方法呢?
在最后一局部,甘阳先生着重谈了大学问题,这也是十年来他一贯的立场与思考。对于大学改革的问题,甘阳选择了通过博雅教育,来解决中国当下现代性危机的道路。这条道路,他从鼓吹呐喊,到在中山大学进行实践,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而今天我们走入到博雅学院进行交流,也是希望真正体验一下甘阳先生的理念的结晶。对于其中细节的设置,我自己还是不无微词,但是对于博雅学院的理念,我还是相当的认同和期待。毕竟,在整个现代大学危机中,高喊着解决方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实际的解决方案。甘阳先生的博雅学院,就是现代大学改革中的重要一个试验场。当我们真正面对实际的校园生活的时候,我其实还是心存疑虑,是否这就是博雅精神真正的表达,亦或是这还仅仅是博雅理念的初步展开?
对于一个出生的儿童,我们没有必要将全部的希望全部置于其上。但是,我想如果能够了解到博雅精神在中国大学内可以扎根,可以得到某种意义上的实现,就已经令人非常感慨了。毕竟,他已经让年轻人重新走回课堂,走入知识的殿堂,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世界。
整个一部书,我仅仅是走马观花的浏览,这也花了我差不多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对于其中已经了解的局部,我并不觉得有太多的难以理解的局部,而且也并不认为他们能够对当下的所有问题有个全面的解决。我只是希望如果我们年轻人能够站在他们那一代学者的肩膀上,对其学术思考有所了解的话,也许能够占得更高,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出来。
文明·国家·大学读后感(七):【转】中国崛起与文明国家
中国崛起与文明国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魏平 2023-12-23 23:13:18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