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烟雨风尘五尺道.docx
下载文档

ID:1887169

大小:21.87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烟雨 风尘 五尺道
烟雨风尘五尺道 题记:盐津,是一部古老的交通史,是人文岁月里的异景奇观。它以独特的地理位置,荟萃了入古滇,出古蜀,北上中原的文化,它以关隘之地演绎南方丝绸古道的繁茂。它用千年岁月驮来了古道文明,它用深深的马蹄印踩踏历史的兴亡盛衰,它用千年悬棺复述千古悬念的悠远,它用袁滋摩崖临帖远古帝王的胸怀,它用激浪滔天暗渡关河的沧桑历史。它可以带着通京铜运的使命和皇木晋京的传说出入皇宫大殿。盐津不仅是五尺道上的一个风雨牌坊,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航运史。 上天钟爱盐津,给了那里雄山大水、高天厚土、烟波浩渺、大气磅礴、关山险隘。 历史青睐盐津,给了那里青瓦木楼、竹器陶罐、古道城堡、绝壁悬棺、多元文化。 山水馈赠盐津,滋养了勤劳淳朴、聪明刚健、豪爽好客、乐于创造的人民。 走进盐津,就走进了一幅千姿百态奇景纷呈钟灵毓秀的山水画卷;走进盐津,就走进了雄奇险峻、变化万千、文化厚重的历史之门。 看天天蓝、见水水碧、临草草绿、逢山山秀。 盐津自古就是入川的重要门户,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入滇第一站。 无论是叹为观止古老神秘绝壁悬空的“僰人悬棺〞、 闻名遐迩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滋题记摩崖〞、险峻关隘的隋代古城堡、如意斗拱装饰的观音阁、玲珑精致的清代观楼塔,还是幽幽古道上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规模宏大的宋代乌蒙王墓,巍峨挺拔的万古老黎山,石门关前的陆路水路风景线和五尺道北岩壁上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摩崖群,等等,无不令人大饱眼福、拍案称奇、叹为观止。 随着国家对旅游文化事业的重视,盐津的交通环境、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跨越千载时空,在此聚成一线,几条动脉共同振动,形成了石门关古今五道:秦五尺道、昆水公路、水麻高速公路、内昆铁路、关河水路并行的交通风景奇观,成为南来北往的大通道。 一个厚重、人文、神奇、秀丽、迷人的盐津,将美丽的英姿呈现在人们面前。 古镇遗梦豆沙关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 走进豆沙,一条老街和三条仿古新街灯笼高挂,古色古香,气派大方,典雅厚重。铺子、商号、驿馆、客居、酒店、茶社比比皆是。昔日寂寥的小镇人叫马欢,川流不息,前来旅游、观光、研讨、采风,看热闹的人一拨一拨的来了,店满了,街稠起来了。玩耍的、看戏的、访古的、吃饭的、喝茶的、玩牌的、卖菜的、贩马的、吹牛的,诸多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一片喧闹,一片繁华。 那一群群涌来的红男绿女吃饱喝足后穿梭在古镇的街道和小巷里,他们举着数码相机不停地拍照,对豆沙镇的建筑评头品足指指戳戳,他们是否已沿着时光铺就的阶石,一步步走向历史,走向我们祖先僰人的伤与痛,去细细倾听他们当年的脉搏和呼吸,去触摸古镇历史的肌肤,这不得而知,这当然是看他们的兴趣假设何。 古镇对面,一座壁立千仞的悬崖便突兀在面前,悬崖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秦汉开凿的五尺道最险要之处就是豆沙关。唐代称豆沙关为石门关,元朝时朝廷派窦勺去守关,据说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把石门关改名为窦勺关,后来由于当地人方言口音把窦勺关谐音为豆沙关,就一直沿用至今。 说到关隘,我们就会想到我国众多的雄关,比方山海关、阳关、镇南关、雁门关等。提起它们,人们就会联想到大漠、风沙、孤烟、落日、铁骑、英雄、诗人,内心便油然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说起山海关,人们就会想到“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想起阳关,人们就会想到唐朝诗人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句;讲到镇南关,人们也许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当年在危急关头奋勇杀敌、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爱国将领冯子材;而雁门关,更让人想起1937年贺龙率领的八路军120师的一只部队伏击日寇,毙敌500余人的雁门关大捷…… 岁月匆匆,遗韵犹在,总会让人不能忘记巍巍雄关发生的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 在这条秦朝时开凿的五尺道上,最险要的地方就是豆沙关。那关可不一般,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门关始建于隋朝,据说,以前有一尺二厚的两扇门,大门一关,门杠一顶,中原和边疆两面就隔绝了。特别在唐朝的时期,天宝年间爆发的南诏叛唐战争后,石门关就关闭了,这一关就是40多年。到了袁滋受命出使南诏,才重新翻开了石门关。关口还有一座牌坊,刻着“滇南第一关〞,为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住关楼上,仰观俯视,山河尽收眼底。高山对峙,天开一线;苍山如壁,地裂千寻。此时,内心便油然升起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舍我其谁〞的万丈豪情,精神为之一振,仿佛一瞬间便由一个凡夫俗子变成一个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将军。这种感觉,也只有站在雄关上身临其境才会体验得到。 关楼附近的石壁上,刻满了文人墨客赞美石门关的题记。如:“南滇锁钥〞、“关津枢纽〞、“滇南第一关〞等等。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这耸天巨崖一斧劈开,让在高原上千折百回、浊浪滔滔的关河奔流而下,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出口,一路吼叫着向北奔涌,与金沙江集合,直入大海。 作为关口,它的军事功能远远不及经济文化功能大。历史上,它更多的充当了云南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的桥头堡,成为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与内地人民友好往来的纽带。 站在石门,眼前的公路、铁路、河道水路、五尺道一并展现在眼前。五尺道、关河、昆水路、内昆线并列奇观,亘古稀罕。现在虽然水路、陆路畅通无阻,但依然能感受到豆沙关当年的雄姿和气势,令人望而生畏。 历史上,一条道路的开辟,一条航路的发现,往往会催生那个地方的现代文明。 灿烂的朱提青铜文化就是从五尺道上开辟的,是东汉年间在朱提(今昭通)地区开出的一朵灿烂的奇葩。制作精美的朱提、堂琅双鱼青铜洗享誉全国、映射着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交融的光芒。在昭通实验中学内保存完好云南唯一的一块汉碑——汉孟孝琚碑,就在无语地诉说着这一段历史。 这个古镇,当年实际上也是个马帮歇脚的驿站。掌柜们绽开笑脸,早就打好了洗脸水,沏好了大碗茶,装好了旱烟袋,等待着一拨又一拨的过客。马锅头们迤逦来到店门前,长长地喘出一口粗气,拉起衣衫揩一把脸上的汗水,卸下驮子,唤小二将马牵去喂饱草料,他们那么一团团围着火炉坐在一起吹牛、喝酒、吃茶、抽烟,放松一下疲惫的筋骨,谈论马帮从云南驮去的茶叶、山货,药材、土参,能到四川换回多少布匹、盐巴,谈论某次过豆沙关与土匪斗智斗勇侥幸归家的遭遇。谈到快乐处,开怀大笑,土碗“嘎嘎〞相碰,连干三碗,猜拳之声不绝于耳…… 自古豆沙镇就是中原入滇的门户,地处乌蒙山脉关河深谷中段,位于云南和四川结合处,也是古丝绸之路入滇的第一站。由于这里的地理位置特殊,曾是滇川物质的集散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朱提文化。 远在新时期时代,豆沙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四世纪南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商贸活动就已开始。居住的先民最早是僰人和当地土著。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开始移民,大批汉族迁入。尤其是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隋唐开石门道以来,更加快了开发的进程。据史记载,诸葛亮南征后豆沙镇始见繁荣,公元630年为南通州石门县治,南诏时置石门镇。公元794年朝廷派袁滋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时开路置驿。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又两次大移民,局部移民就定居在豆沙镇。乾隆七年(1742年)成为转运京铜的主要岸站。那时,居住着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安徽和广东八省移民,建有八省庙宇(会馆),虽然这些庙宇已被拆毁,但遗址尚存。数省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特别是建筑文化大放异彩,无论是牌楼、还是民居,豆沙镇的建筑形成了造型美观、雕刻精细、工艺考究、形式奇妙,多姿多彩的风格。光绪二十年(1894年)开始办学校,那时的豆沙镇已开展到鼎盛时期。自此,这块闭塞落后的荒凉之地,就进入了喧嚣沸腾的开发时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