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失乐园
2023
年读
乐园
有感
读失乐园有感
(一)
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一直没时机把读书笔记整理出来,今天闲暇便决定把它整理出来。
名字很有趣,一直想要拜读一下,于是下了电子版的小说。失乐园是当代日本著名小说家渡边淳一的作品,作品讲述的是一场悲剧性的婚外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都市生活和当代日本人的种种心态。本书在日本出版后曾长期雄踞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改编成同名电影和电视剧上演后更是家喻户晓。
从失乐园中让我产生了一丝疑惑,是追求真爱重要。还是为了父母维持现有婚姻重要。本书显然侧重于前者,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似乎更多人会选择后者,而本书描写的背景恰恰是日本,为了如三月樱花般短暂的美而献上死亡做为祭品是日本人特有的性格。书中运用大量笔墨来描写心理活动和性行为,性行为的内容占了差不多80%,写的极其细腻而唯美,读起来虽感些许色情,但联系起当时背景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日本都市生活和日本人对婚姻自由,性自由的种种心态。男女主人公并不是因为缺少关爱而去寻找外遇,他们既厌倦家庭又留恋家庭,他们做出的所有姿势,都是不知如何自卫的自卫,是生命最后的激越阶段的背水一战。
性,并没有那样不可言说,它象征一种自由,也象征一种回归。为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性,我把同名电影看了一遍,还看了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书虽然还没看完不过确实了解了一些关于性的知识,远比我们想象的那样狭窄,性其实宽泛的很。而电影,拍的要比小说含蓄的多,大量色情局部并未完全拍出来,结尾也以一种比小说开放的形式结束,以唯美的视角展现司空见惯的婚外恋主题以及影片深层表达所揭示的人的生存悖论。
正如作者所说,我写的不仅仅是婚外恋的问题,我关心的是爱的转变。在不同时间段里,爱也在不断的变化,没有永久的爱。我写的是人的本性,以及真实的感情的变化。人们受到的传统教育是,爱一个人就要对他全心全意,事实上,你不能否认变化也是一种真实存在。
读失乐园有感
(二)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日本的小说失乐园,里面有很大段的性爱细节描写(性这个东西,对于女人来讲,文字比画面美)小说讲的是两个中年人偷情的故事,他们彼此更加贪恋对方的身体,最后迫于社会和内心道德的压力双双殉情(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他们殉情的唯一原因,他们殉情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们对自己熄灭而又复燃的激情的不舍,却又没有找到延续的方法,日本人是不是有通过自杀追求永恒的心理传统。)
我这两天又把这本书翻出来看,被男主角妻子的一段独白打动了"我想了很久,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像一个沙漏调转瓶口后,你本来给一个人的爱注定会流向另外一个人,可是当初究竟是谁颠倒了瓶口呢,是你,还是她。或者究竟是我。我一直以为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会陪你一直走下去,却哪里知道,原来走了这么久,只是陪你去接另一个人而已。
读起来很伤痛呢,可是我并不真正的同情这样的伤感和苦楚,也许伤痛之于文学或者艺术是一种美,但是之于生活却是苦楚。
失婚确实是一种伤痛,我们接受的教育是爱一个人就要全心全意,可是结局已经改变了,我们浑然不知道如何面对出发时的心情,可是变化本来就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我们不能因为我们不希望有变化就忽略变化的存在,或者否认变化存在的合理合法性。
那么我们要修正的是我们出发时的心情,婚姻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唯一方式,也不应当成为给予我们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我们都和男人一样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时机,为什么要让自己的人生倒在失婚这样一个小小挫折面前,法律和道德都没有阻止我们从新选择的权利和时机,为什么要束缚在自己内心的狭隘里。
昨天刷朋友圈,发现一个和我同龄的朋友离婚了,她结婚很早,不到20岁就生了孩子,孩子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我刷了她近一年的朋友圈,发现她已经从曾今的愤怒,迷茫和痛苦中走出来,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自己全新的人生。如果是以前,我也许会发一些鼓励和抚慰的话给她,但是现在我不会,婚姻是私生活,外人没有评论的根据也没有评论的必要。失婚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挫折,就像高考没考好,驾照两三年都拿不到一样,它只是一个挫折和伤痛,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这些挫折和伤痛变成人生不可逆的损失。
读失乐园有感
(三)
为什么久木与凛子选择双双赴死
木兰至臻
电影画面很美,让人感到一种灵肉合一的美好,毫无低俗、猥亵之感,这才是真正的、纯粹的爱情,才是高超的艺术作品吧。同样的题材,有人写成了色情小说,有人写成了传世之作。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不同。余尝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不管作者还是读者,能与一般人不同,全在境界与发心。二流作品让人看到国民性,一流作品让人看到人性。每每接触人性深处的那片黑暗时,我都会因为能量缺乏以驾驭而心生恐惧。好在这部作品表达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而非罪恶。看到主人公因追求幸福而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最后为了保住这种极致的幸福而选择赴死,满心惆怅,为之惋惜,并甚为所惑。
可能大局部观者会产生与我相同的感受,既然为了得到这份爱放弃了一切,冲破了一切枷锁,为何不就此长相厮守,反正所居之处已远离尘世。起初我百般不解,细思之后才觉得这就是名作的高明之处。
一、人本能痛苦的释放
既然如此悲剧的结局会让人痛心,那不如反向思考,如果结局是很多人期待的圆满,那这作品的境界未免太低,只是一个简单的婚外恋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只能反映出一般的国民性而非人性,作家的写作手法再差一点,可能只反响出人性中自私贪婪的一面。"性本善"与"性本恶"的辩题,自古至今争论不休,比起"性恶论"我更尊崇"性善论",进一步想,可能善恶是人性的两面。但观之所有伟大的作品,不管借何题发挥,主题一定表达了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对人性善良一面的赞扬,无论结局是喜是悲,所用手法是正面表扬,抑或反讽。就像本书,写的是人性本能的欲望,但他们的死反映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哪怕他们的行为被社会伦理道德界定为自私、不道德,但他们只想追求纯粹的幸福,而非自私的占有,满足贪婪的欲望。
凡事重心不重相,人们约定俗称的道德只能算是"人道",而非"天道",看似合理,假设追本溯源,只是统治阶级用来安定民心,教人做奴才的。大道无形,怎会被具象的制度规划出呢。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相较之下,压抑了很多人性的本能。那为何会压抑本性的生活规矩是合理的、被社会所接受的,而追求个性,释放本性的行为就会被视为异端。这是文化对人意识长期浸染的结果,难说是非好坏。但不得不成认追求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当合理的,并且大有益处。西方的"文艺复兴"、我国的"五四运动"都在追求个性解放,结果造就了一个思想剧烈碰撞的时代。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也指出,儿童在每个开展阶段的性本能未得到满足会造成相应方面的人格缺陷,他虽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但是他着重强调了"力比多"才是推动人格的向前开展的内驱力,也就是"本我"阶段的重要性。两位主人翁的选择正是对被压抑的本能需求的释放,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顺应本能自由开展的生活方式才是所谓的"天道"。试想自然中无意识的植物,无人去修剪,自由生长,这难道不是顺应"天道"而生吗。
但是顺应本性的生活方式在被法律、道德标准过的社会是不被世俗所认可的,做出此等选择的人也是不被现世所接纳的,甚至被群众看做异类。很多人会在诸多不被伦理道德认可的事件的充满下,感慨人性的复杂。但我却反而认为,这些被视为各色人群的怪人的人性才是最简单的,复杂的人性是被社会标准改造过后的人的。真正让我们感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他们。写到这里,我明白了开篇引用的那段话里所谓的"怜悯心"从何而来。他们并不是怪人,只是比俗人多了一些执念,更想要追求本性中才有的纯粹,对人类这种无毛两足动物的根本根性多了一些坚持。人根本上是动物,动物的本性怎么会复杂呢。正如真理永远是最简单一样,人的本性亦如此。而这种坚持需要对抗世俗眼光的莫大勇气,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并没有他们勇敢,我们宁愿被世俗同化,随大流地行事,而他们冒天下之大不韪,虽说是为了自身,但是正是因为有这类人的存在,才让我们有时机看到人之根性,让我们明白"我们生之为幸福而来","应该追求现世的幸福".对他们,我们没有理由另眼相看,应该多加怜悯,他们行为的影响在某种高度上并不逊色于为推动社会开展而前仆后继的仁人志士。
二、爱到极致非有死亡不能成全
戏剧分三类---悲剧、喜剧、正剧,而这三类中,最能引起人心灵震撼的非悲剧莫属,这是由人本性所决定的,因为人潜意识里压抑的是不愿回忆起的痛苦而非欢乐。我能够理会作者的说法,完全把死亡看成是一种消极的事物并不正确。物极必反,变化时刻蕴含其中,当它到达极点之后除了下降别无他路,要想留住这种极致的幸福,就只能让它在此刻结束。大多数人都认为"生"是一种追求永恒的好方法,古有秦始皇东巡蓬莱求"长生不老术",今有各种科技助人留住青春,其实生死只是人存于世间的两种形式,应该具有相同的功能。相对于漫长的生,死亡那么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达方法,是事物为了能够留下一种强烈印象的方法。从我们自身来说,亲人的离世往往能使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得成长,能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当年的音容笑貌。他虽然已不在人世,但是在他的死在我们心中铸就了永恒。有时"生"做不到的事,"死"却能很巧妙的办到。这使我想到山楂树之恋中那句感人的字幕"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在最美好的年纪里老三跟静秋相遇,我臆测静秋日后对丈夫的爱一定不会抵过对老三的,但怎奈世事无常,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老三就这样去了,给静秋留下了一辈子的回忆。在她日后想起他时,永远是他潇洒帅气的样子。死虽拆散了这对鸳鸯,但生的结局就一定是好的吗。爱情与婚姻不同,没有永恒的爱情,即便是最炽热的爱也会因婚后浸泡于日常琐事而渐渐变得乏味,到头来,相爱的人只会成为生活的伴侣。就像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一样,两个接受了先进思想离家追求纯粹爱情的恋人,他们的爱情最后还不是抵不过生活琐事的打磨,导致两人相看却生厌。一段感情在最纯粹的时候选择结束,就像蝴蝶在最美的时候死去一样,留下的永远是最美的样子。如此想来,也就不再为他们选择殉情而感到可惜,反而觉得这或许是最具智慧的选择。苟且偷生,长相厮守,那是俗物才会做的事,他们的爱虽源于动物的根性,但追求已超过根本欲望的满足。能真正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思想所到达的层次定非普通人所能及。一个人的修为到达一定层次之后,便真的不会再有悲喜,任何事在你眼中都会是完美的,哪怕是死亡。
追求个性解放是值得提倡的,但任何事物存在必有其合理性,社会伦理道德存在了这么多年,我相信利是大于弊的。最起码,对于我自身来说,它能助我进行自我改造。我们大局部人都是平凡人,可能没有那么多勇气与执着去追求那些纯粹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去做那些小众,在大环境下规矩地生活也能获得不一样的幸福。我们生是为幸福而来,不同的人追求不同,但一定会有一种幸福属于我们。放浪不羁、追求本性的人与被社会制度道德改造后的人,我觉得无法去评判优劣,他们的处事方式都是可以理解的。并不能因为本书反映了被社会伦理束缚的人的反压迫,就全面否认社会伦理道德的正面作用。两个人要追求的这种纯粹的幸福,光双方愿意放弃一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其他人的成全,他们二人也是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在一起的。片中久木妻子大度地牺牲自己,成全他们二人,提出离婚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被社会制度改造后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去包容那些追求本性的人的行为,社会可能也无法安定。不管从久木与凛子的殉情,还是从久木妻子的牺牲上,我都看到了不同追求下人性善良的一面,我想只要我们都向善而生,那么追求不同又有何关系,世界正是因为大家各自的不同才如此充满生机,生活正是因为这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