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派文学的继承与创新—金宇澄小说《繁花》的独特构建文学专业.doc
下载文档

ID:1873660

大小:73.50KB

页数:16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繁花 海派文学的继承与创新金宇澄小说繁花的独特构建 文学专业 海派 文学 继承 创新 金宇澄 小说 独特 构建 专业
目 录 引言 2 一、 语言的魅力 3 (一) “改良派”的沪语写作 3 (二) 口语与“文体白话” 4 (三)“……不响” 5 二、 独特的叙事特征 5 (一) 叙事者角度 5 (二) 叙事时间的转换 6 (三) 叙事情节的安排 7 三、 深刻的思想内容 7 (一)上海市井文化的变迁 8 (二)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海派文学的继承与创新—金宇澄小说《繁花》的独特构建 摘要:金宇澄先生是一位小说界的“潜伏者”,他在著作《风中鸟》发表之后,沉寂了近20年之久。直到2012年,他以满纸沪语写下了小说《繁花》,引起了巨大反响,这部小说是以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繁密的故事情节为主的长篇小说,他用两条故事线索同时推进,他以几个上海男人贯穿始终,形形色色的上海女人们前后登场,描述了上海底层人民活色生香的市民生活。以闲聊的方式剖开了上海,在语言、叙事结构、思想内容这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和深入之见,在海派文学中独树一格,也为海派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典范和启示。 关键词:《繁花》 语言 叙事特征 思想内容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Shanghai literature -- The unique construction of Jin Yucheng's novel "flowers". Abstract: Mr. Jin Yucheng is a "potential" in the Novel circles. He was silent for nearly 20 years after he published the book "bird in the wind". In 2012, He wrote the novel “flowers” in shanghai language, which causing great repercussions. This novel is an oriented novel, and it is based on a lot of dialogues of character and dense plot. He pushed forward the novel with two story-lines. Several Shanghai men run throughout the story. All kinds of Shanghai women come on stage before and after. He describes the lively and colourful life of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hanghai. Mr. Jin Yucheng cuts open shanghai according to chatting, has the unique and in-depth view in three aspects: language, narrative structure, ideological content. This kind of writing is special in the literature of Shanghai style. It also provides a model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Shanghai Literature Key words: “ flowers” Language Narrative features Ideological content 15 引言 2012年,《繁花》这本著作横空出世,一时之间竟获得多项奖项,而学术界对于这部书的评价却褒贬不一,颇有两极分化的趋势。称赞者将它奉为经典,诋毁者则评论其为一盘散沙,不知所云。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和当代文坛京、海派文化之间的对立有极大关系。自古文人相轻,特别地域文化差异相对较重的京派与海派之间更是如此。虽然两种文化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海派文学更多的吸收了外来文化及吴越文化的内涵,因此具有都市文学奢靡的特点。而京派文化却更多的倾向于北京的地域文化及历史,因此多数刻画了小人物中的人性之美。两派文人在主旨内容上的冲突,造成了这种纷争不断的局面。 尽管历来研究海派文学的学者不少,但是对于这样一部较为“破格”的作品,尤其是这部作品还是在网络文学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争议总是伴随着的,这是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也是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相互冲击造成的。这部小说采用了话本式的叙事结构,开创了海派文学的新形式。文章构成大多采用了人物之间的对话,虽然粗粗的一掠,感觉内容形式上显得分散,但这也是这部小数的魅力所在。作者以一个说书人的身份,用闲聊、对话的方式凸显上海生活,展现了上海生活的一个横切面,就像是博物馆似的,使读者得以窥得一影。满篇的沪语写作,使读者感受到吴方言的魅力,更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上海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日常风俗。这部小说采用了话本式的叙事结构,开创了海派文学的新形式。文章构成大多采用了人物之间的对话,虽然粗粗的一掠,感觉内容形式上显得分散,但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 金宇澄先生在小说中采取了独特的构建方式,即以两条线索在奇偶章节中交叉进行,贯穿了文章:一条线从1960年至“文革”尾声,另一条线则自1980年到新世纪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条线最终合拢到了“海上”。小说以沪生、阿宝、小毛这三位人物贯穿首尾,其中七十几位女子形象的穿插描写,为我们揭示了《繁花》这小说标题所包含的意义,即繁华中所包含的糜烂。就如同张爱玲所说的那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1】 一、 尽显语言的鲜活魅力 (一)改良了的沪语写作 在《繁花》中,沪语写作是被讨论的最多的部分,它给初读之人一种惊艳之感。实际上,自从普通话大面积推行以来,大部分海派作家虽然还说着上海话,但创作方式上都不自觉地采用了普通话的思维和结构,沪语只在对话中部分使用,这就使得海派作家在描述沪上生活时隔着方言的帷幔,“言文分离”的现象尤为突出。在此金宇澄先生则反其道而行,大胆地采用了沪语进行写作,但是这种写作手法又与民国时期纯沪语写作的《海上花列传》不同,金宇澄先生通过了多次的修订,让非吴方言地区的读者也能读懂意会这部小说,但是还能保留吴方言的风格和韵味,使小说读起来极具上海风情。  首先,金宇澄先生保留了“典型”的沪语词汇,但是他保留更多的是具有沪语腔调、方式、意趣的词。代替使用“侬”、“伊”“阿拉”这种以往在沪语写作中常用的人称代词,他更多使用了“阿妹”、“滑头”、“小开”、“白相人”、“吊膀子”、“瘪三”等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是以,纵然读者不了解它们的确切发音,从普通话的思维去读也是可以猜测出他们的意思的。另外,还有一些带有特定时期特点的词汇,如“叉赖三”、“摸壳子”、“暗条”等,虽然在日常对话中不再使用,却在《繁花》中得以保留,这对于上海话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独特的作用。 其次,金宇澄先生的措辞能力相当高明,除了保留具有代表意义的沪语词汇之外,更在对话语言之中,保留了上海人说话的腔调,他对沪语的改良是一种音意兼备的改良,例如,“全部是年夜饭小菜,两盆冷,四热炒,一砂锅,一点心,赞”[2]123这里的“赞”,如果单纯地选用一个语气词来替换,显然上海话中也有很多贴切,但是“赞”不论是从语气上还是形式上更加贴切,当然这也与《繁花》这本小说植根于网络文学脱不了干系。 当然,《繁花》这部著作也并非上海话一统天下,除了沪语,还有阿婆的绍兴话、理发师傅的苏北话、北方人的北方普通话……将人物特色回归到特殊的地方去,由这形形色色的方言构成了上海兼容并包的上海生活。 此外,《繁花》中还引入了相当多其他格式的语言,如本滩、弹词、流行歌曲、现代诗等, 极大地拓展了这部小说的语言表现能力。这也是金宇澄先生有意吸收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语言表达特色,而创造出来的成果。他希望延续传统语言中精华的部分,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虽然有些段落文绉绉的,但是也正因为这样,读者在阅读《繁花》时,就像聆听一位长者的话语,句子里有民国的味道。 (二)口语与“文体白话” 《繁花》中陆续登场的人物很多,作者以人物的对话来构成文本。首次阅读这部小说,有些读者也许不能适应金宇澄先生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他有许多的内容都是以“A说,……B说,……”的方式写就,例如,小说的引子部分:“沪生说,陶陶卖大闸蟹了。陶陶说,长远不见,进来吃杯茶。沪生说,我有事体。陶陶说,进来嘛,进来看风景。”[2]1类似这样琐屑而蕴含生意的对话体短句的大量运用,是除了沪语写作之外,这部小说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 金宇澄先生在最初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就有目的地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借鉴了传统话本的格式,不会使用那么多样的标点符号,基本只保留了逗号和句号,直观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这样的写作方式,使得小说《繁花》在展开内容的画面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正是通过小说人物这样琐碎的对话,金宇澄先生将上海生活分裂到日常生活中,将上海几十年的历史娓娓道来,就像一个老人,在絮絮叨叨地讲述着自己的生平。实际上是金宇澄先生通过了小说中的这些人物回顾、反思自己的生活。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是将这些零碎的部分拼凑起来,获得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观感。 除了口语的对话体之外,金宇澄先生在小说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文体白话”。“文体白话”即在白话文中添加了文言词汇的语言,这些语言不论写人还是描景都被运用的极为频繁。在《繁花》中,作者用词古典,不仅给人一种清新淡雅之感,而且透出了上海的文化格调。例如“斜对面有一个女子,低眉而来,三十多岁,施施然,轻摇莲步。”[2]8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从水墨画中走出来的古典美人。又比如“这一日江南晓寒,迷蒙细雨,湿云四集……黄中见青,稻田生青……春带愁来,春归何处……”[5]24四字词语的联用,给人一种“烟雨江南”细致之美。 小说中的这种对话体口语和“文体白话”形式的语言的交织,亦俗亦雅,却丝毫不让人觉得冲突,反而会给读者一种新的体验,正所谓一部《繁花》,看尽上海的市民生活和人生百态。  (三)“……不响” 《繁花》虽不是一部传统的小说,但是它也把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融入到了语言表达之中,最为标志性的心理描写语句就是“……不响”。就如同小说的题记“上帝不响,一切全由我定……”一样,其中蕴藏着的相似句式多达一千多句,“不响”的意思就是沉默,不想说话,没有回应,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也无须明白。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那么如此多“不响”背后当然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它们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心情神态,甚至想象出人物的动作。可能是装糊涂,可能是尴尬,可能是不悦,也可能是忍耐。这种标志性的句式使得小说《繁花》的构成更具个性。 二、独特的叙事特征 (一)叙述者角度 首先从叙述者角度来看,《繁花》作为典型的叙事文本,由于第三人称的使用,使得其不仅包含了人物的主观感受,还有叙述者的编排,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不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意识形态,而且也能感受到小说中隐约地有一个叙述者的形象,并且从观察角度讲述故事。他与故事共生,看似冷眼旁观的叙述,实际上暗含着批评指向,他以一个说书人的形象面对着读者,对于“旧式上海”和“现在上海”的不同叙述中,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位“说书人”情感在发生着转变。在对“旧式上海”进行叙述时,除开故事主体,还向读者详细地介绍了“旧上海”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如老式香烟中的广告花牌、发廊里使用的术语、都市男女对于电影的热情以及当时兴起的一股的集邮热潮……叙述者不安于待在故事的背后,而是从中挣脱出来,为读者介绍那时的情况,他不但唤醒了共同经历过这一时代的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