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复活
朗读者
2023
朗读
主人公
人性
自我
觉醒
修改
复活与朗读者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
【】托尔斯泰晚年创作了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复活,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在作品中,托尔斯泰运用结构学对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将其内心的活动与身体的活动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这部作品单一而厚重的主线进行叙事。而朗读者是施林克的著名作品,这部作品充满了历史意识。施林克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本意是要逃脱历史的束缚,但是在创作中却不自觉地再次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作品中,历史与现实发生了巨大的碰撞,在历史面前,人物要在“逃脱〞和“承担〞中纠缠难决,作品还表达了现实对历史的承担、现实与历史的共处以及在历史的夹缝中,人应该怎样生存的观点。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复活;朗读者;觉醒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塑造了一个年轻的罪人形象,他将一个老年圣哲的灵魂放在了主人公涅赫留朵夫的身上。涅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恶棍,是一个典型的浪荡公子,但是后来却自我忏悔,改正自新,在这个痛苦的道德完善过程中完成了精神的“复活〞。同样朗读者中,主人公也是在面对历史的“逃脱〞和“承担〞中实现了人性的觉醒,实现了“复活〞。
一、 复活中,主人公的复活之路
曾有学者评价说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这种评论不无道理,因为聂赫留朵夫的形象代表了党是俄国社会的贵族,这是一群从小生活在上流社会,养尊处优的人。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展现了这样一个阶层的人们的成长经历和社会阅历。所以,主人公的忏悔以及人生的转变,也正是这个贵族阶层所经历的人生,所应有的社会经历。聂赫留朵夫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大学期间,他曾经是有着满腔热情和高尚思想的人,他认为这个社会中应该存在“正义〞,他甚至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以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年轻时期,这位主人公充满了进步的思想,带着一身的“正气〞,由此可见,他后来的罪恶并不是来源于他的本性,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年轻时期,聂赫留朵夫喜欢上了姑妈家的马斯洛娃,他也曾真诚地对待这份感情,那时候的他还没有那些贵族的习气,还没有那么多的恶习,而是充满爱心与真诚。但是几年的军旅生涯完全改变了他,在参军几年后他再次来到姑妈家时,他已经成了作品中那个贵族阶层的代表,内心充满了私欲和利己主义。就连几年前他真诚面对的爱情也变得面目全非,他甚至对曾经深爱的女孩实施诱奸,之后,他认为,只要用钱就可以补偿对女孩的伤害。同时,他与另外一个贵族的妻子有着暧昧关系,而且还与另外一个贵族小姐有了婚约。三年钱的聂赫留朵夫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堕落的贵族代表,是一个充满丑恶与罪行的年轻人。
聂赫留朵夫人生的转变发生在法庭之上,当他在法庭上见到马斯洛娃的时候,内心被深深的震撼了。这次邂逅再次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在诱奸马斯洛娃后的十年间,他的内心一直处于负罪与自责中,他依然过着荒淫无度的堕落生活,这十年来,这种生活好似已经成了他的常态。但是他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这种状态感到无比的厌恶,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可耻,认为自己是不可原谅的。在法庭的“邂逅〞之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突然觉醒了,他认为应该对自己与马斯洛娃的爱情承担责任。对于颓废不堪的马斯洛娃,他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有多么的深重,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这个悲剧。他要努力重新换回已经没有生命权利的马斯洛娃,他感到自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与良知,应该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彻底的救赎。在此之后,他又像当年一样开始关心劳苦人民。他目睹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生活的艰辛,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贵族生活是多么地罪恶,多么地令人厌恶,多么堕落和荒唐。他从这个阶层中走出来,开始回头去批判这样的生活,批判这个阶层。他为了重新唤回马斯洛娃而在各个机构间不断行走,在监狱里,他看到了社会最为恶劣和肮脏的一面,他认识到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法律是贵族的工具,是平民的地狱。在他不断关注和关心劳苦群众的时候,他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当他看到妇女儿童不堪忍受生活的重负而死去的时候,深深的愧疚感充满着他的内心。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终于在圣经中找到了出路。为了救赎,他千里跋涉来到了贫瘠而寒冷的西伯利亚。在这里他感受了社会最底层劳苦群众的艰辛生活,也接触到了有着先进思想的革命者,突然之间,他内心发现,原来自己的灵魂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被唤醒良知。在这里,聂赫留朵夫与曾经的“旧生活〞完全决裂。他彻底抛弃了原来的生活以及贵族阶层,开始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同寻常的人生路。他成为了劳苦人民的代表,而人民申诉,为社会沉思。他在上帝的面前忏悔自己的罪过,转而为别人的幸福不断努力,他消灭了堕落的思想,让自己的灵魂找到归宿,让自己的人性在这种磨练中真正“复活〞。
二、 朗读者中主人公的自我觉醒之路
1、 人性和灵魂在朗读中唤醒
朗读者中描述一段让当时的社会难以接受的不伦之爱,15岁的少年米夏爱上了36岁的电车售票员汉娜,她们这段欢愉而短暂的情感成了一个畸形恋爱故事的代表,成了一段让人难以启齿的伤痛。爱情是神圣的,但是这其中并不能排除性的成分。作品中甚至多出非常精致细腻的描写了一些涉及到性的场景,比方汉娜卷起袜子一直到大腿。15岁的米夏爱上了这个大他20多岁的女人,在米夏的心目中,这段属于自己的初恋是美好的。虽然当时他逃出了屋子,但是却陷入了一生都无法自拔的爱情囹圄。也许我们认为,这样的恋爱的荒唐的,更的是为了性欲和占有。例如作品中写道:我们做爱、朗读、洗浴,静静的躺在一起,所有能在男女之间所作的亲密的事情,我们都去做了。已然是人到中年的米夏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他急迫地盼望夜晚的到来,一到晚上,他与汉娜就开始了他们的生活,做爱、入睡,醒来后接着做爱,然后再入睡,就这样周而复始,没日没夜的进行着他们荒淫的生活。米夏的记忆中,汉娜有着一副健壮的身材,浑身散发着迷人的女人味。还有她永远让人感到安详而稳重的姿态和举止,在那时,她千娇百媚,鼠患流丽,风情万种,让米夏痴迷而不能自拔。沉醉于这种畸形恋情中米夏甚至模仿著名的诗人去写了一首诗来几年他们之间的恋爱和情感。在这首诗中,人们可以看到青涩的初恋,纯粹的爱情,款款依恋,炙热地发烫的内心,无法满足的欲望以及貌似美好的生活,同时还能看出他们之间的悲剧将不可防止。
在整部作品中,朗读始终是贯穿情节开展的主线,两个人一个是朗读者,一个是聆听者。在他们之间,由于朗读,不再感受到困惑,不在感觉到隔膜,朗读跨越了战争,跨越了现实、政治和年龄,朗读成为了米夏拯救汉娜的得力工具,也成了米夏多年后救赎自己的冷漠与敏感的唯一途径。从他们开始在一起倒后来的离开,他们互相伤害,互相背叛,尽管深爱着对方,却无法交融。两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分别扮演着朗读者,聆听者、负罪者、痴恋者和受害者等等的多种角色,这样的形象设计让人物更加饱满,也更具有忧伤感。最后,是朗读唤醒了两人的人性,唤醒了他们的灵魂,让他们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
2、 米夏灵魂的回归需要文明的指引
读者在度过朗读者以后都会记得,汉娜是一个文盲,她愚昧无知,常常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她甚至会对朗读的米夏说读书无用,认为读书是“白痴〞的行为,但是读者一样会记得汉娜静静地伫立在米夏父亲的书房中,面对着一排书架而凝视,在整部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书架、书房、书以及朗朗的读书声。这些都是文明的象征,是知识的化身,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汉娜所处的年代,没有教育,没有书,也就没有了知识和文明。为让不让别人看出自己是文盲,她甚至改换职业,也改变了她的一生。实际上,汉娜是渴望文明的,她无论是在做爱前,在监狱里,在集中营都无时无刻不渴望知识,没有知识的愚昧让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加承重的代价,最后在朗读中,在文明的指引下,汉娜学会独立反思,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路,她从知识中获得了尊严,却失去了面对未知世界活下去的勇气。朗读这条贯穿作品的主线,决定着主人公的一生。
细心的米夏时刻观察着这一切,作为大学生、法官的米夏,自然清楚汉娜的处境,也明白汉娜接受惩罚的根源,他明白,只有他才能拯救愚昧无知的汉娜。然而,出于现实的考虑,虽然他明知道他可以拯救汉娜,却老于世故地没有去做,尽管他已经准备要做,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做。这些导致了汉娜住进了修道院式的监狱,而米夏的人生也因此而改变。在汉娜入狱后的日子里,家庭和婚姻的压力,对汉娜的思念让他萎靡不振,事业也一落千丈。甚至有一段时间他好似都忘记了汉娜这个名字,而实际上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印刻在他的内心。一堵高高的墙将他们两个完全隔开,他们心灵的距离比世界上任何的距离都要遥远。他有开始朗读,并将其录音寄出。在高墙之内的汉娜时时刻刻盼望着米夏能给自己写信,但是米夏却没有这样做。他甚至都没有去监狱探望一下汉娜,他一直拖延着不去探监,也是在逃避过往的历史,他站在文明里看着无知的汉娜受尽折磨。在监狱中不断学习,不断获得文明的汉娜却不愿意再回到外面的世界里,他要在这里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和文明,远离尘嚣,远离世俗。最后在精神的救赎中汉娜选择了死亡,但这也许是一种灵魂的升华,自然也饱含着对现实的失望与绝望。
在污浊的世俗里,文明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改变社会的开展。在文明的指引下,汉娜的精神获得了永生,而肉体走向了灭亡。许多人为汉娜的死而心碎和悲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死亡并不代表着结束,就像秋天的枯草在大雪的掩盖下,重新孕育着新的生命,汉娜的死是一个思考的开始,是小说走向新高潮的序幕。米夏的文明的世界里隐晦着与汉娜的秘密,他始终没有放弃朗读,但是汉娜的死开始了他的忏悔之路。从小说两个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我们不难看出当时西方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境况,走出战争的人们开始了对人类命运的新的思考。
结论:
托尔斯泰用心灵辩证法在作品复活中揭示了一个年轻罪人的救赎之路,而施林克的朗读者中,那么是描述了主人公如何从无思走向救赎。通过将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探讨其中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和救赎,我们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文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