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中国教育梦的全民期待.docx
下载文档

ID:1865370

大小:21.21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国教 全民 期待
中国教育梦的全民期待 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进军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梦是惠民之梦、强国之梦,也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3月7日,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回应政协委员“中国的教育梦是什么〞提问时,用四个词说明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他解释说:“有教无类—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终身学习—所有的人都需要一辈子学习,哪怕你是博士毕业,哪怕你已经是教授。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当今的教育就是着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中央提出的‘学有所教’的目标任务。人人成才—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一认识,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对教育事业的厚望,也充分表达了全体国民的学习心愿和实际关切。 一、有教无类的根本政策导向 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有教无类〞是孔子毕生倡导的理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八成的人口不识字,有教无类成为呼吁“教育救国〞的仁人志士的未竟理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今天的中国人享有前所未有的更多学习时机,每年接受学历教育的超过2亿人,从业人员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也接近1亿人次。全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到达9.5年和12.4年,在开展中国家中居较高水平,提前全面实现了联合国千年目标关于“到2023年前确保各地儿童完成全部初等教育课程的目标〞,全民教育开展指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监测的近130个国家当中排到前三分之一。实践说明,我国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开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当前,有教无类的根本政策导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根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促进教育时机公平方面,着力均衡开展义务教育和扶持困难群体,支持特殊教育,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在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方面,继续向农村及遥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在促进教育制度规那么公平上,积极调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的良好气氛。 二、因材施教的核心理念应当 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 “因材施教〞是孔子身体力行的重要教育观。对于21世纪的中国教育来说,因材施教理念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因材施教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紧密联系,扩展到教育各个阶段。以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开展健康成长,在各地都取得新的进展;以效劳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增强了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开展需求的能力;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重点,高等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升。 但是,我国局部地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内容方法比拟陈旧,教育信息化水平较低,中小学超大班额比例偏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脱离实际,育人理念与实践不能很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开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为此,因材施教在国家政策层面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正在融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开展的全过程。今后的重点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在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的同时,改良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三、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是 促进人的全面开展 “终身学习〞似乎中国古代即有此思想萌芽,比方荀子说过:“学不可以已。〞但从国际现代教育理念看,与中国古代先贤独善其身的个体价值追求相比,现代社会中的终身学习,更多关注的是建立相关制度体系。因为在工业化社会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学校习得的知识技能几乎可受用终生,而进入工业化社会中后期,90%左右知识技能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掌握。终身学习理念及时回应了新的时代要求,成为20世纪教育思想史最重要的创新之一。 综观世界各国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理解,最宽的是指“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培训,最窄的是指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取得最后一次正规教育学历文凭之后的后续教育培训。发轫于西方国家的终身学习理念,最先在兴旺国家形成了法规政策体系及相关制度,近十多年经济合作与开展组织的年度报告均在评介成员国的终身学习政策进展状况,这在全球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升的形势下,反映了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顺应了社会公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要,对我国教育重大决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从教育根本法角度确认了终身教育制度,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先后对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出明确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也围绕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提出了总体要求。终身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屡次选择时机,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开展需要,从而将“人人成才〞转化为实际的惠民政策行动。 四、人人成才的制度创新是 亿万学子的现实需求 “人人成才〞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明确提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部署来看,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教育、尊重个人选择和鼓励个性开展的教育,应该是有利于公民根本生存和可持续开展的教育。 促进人人成才,就要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模式,改良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支持学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和保护每个学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积极倡导“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鼓励学校、教师和家长积极合作,不仅教育而且帮助学生,在他们“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促进他们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如果说,在促进人的全面开展、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有教无类〞主要答复人们能否公平接受教育的问题,“因材施教〞更多关注的是所受教育的质量与方式,“终身学习〞那么解决的是人们错过学习时机后是否还有补充接续学习的可能、需要更新知识技能时能否获得学习资源的问题。无论是兴旺国家还是我国,终身学习的最大动力首先必然是公民个人的谋生开展,其次才是闲暇爱好需要。今后的重点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推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开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完善有利于人人成才的阶梯通道和制度保障。 当人人成才的现实需求,与终身学习的政策理念越来越不可分、与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化逐步递进的时候,中国教育梦的崇高目标,便清晰地展现在亿万学子及其家庭面前。衷心希望教育系统和全社会戮力同心,为实现中国教育梦乃至中国梦作出更大的奉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