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从《伤逝》看鲁迅悖论式思想的体现.docx
下载文档

ID:1861140

大小:17.17KB

页数: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伤逝 2023 鲁迅 悖论 思想 体现
天道酬勤 从伤逝看鲁迅悖论式思想的表达 摘   要:伤逝①透过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对五四时期具有新思想、新追求的新青年的思想现状和生活进行了解读。小说以前后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夹杂着希望与绝望的复杂情绪,肯定与否认的双重态度,展现出鲁迅一贯的思考问题的复杂性和悖论式思想。 关键词:伤逝;希望;绝望;悖论思想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3〕20-0010-01 汪晖先生在他的对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中说:“鲁迅是一个悖论式的人物,也具有悖论式的思想〞②,他总是用最复杂的眼光审视这个复杂的世界,在肯定某些东西的同时又毫不留情的指出其中的诟病,或者又总是用合情合理的推论来否认自己先前的肯定,在他的眼中,没有连贯式的赞扬或批判,就像他所处的时代一样,既有希望的因子存在,又有无数黑暗的现实摆在人们的面前。小说以忏悔录的方式,以涓生的口吻来追忆那段美好的爱恋和痛苦的现实。 子君和涓生,两个个性解放的年轻人,在追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潮流的带动下冲破封建制度的藩篱,勇敢自由地结合在一起,他们谈家长制,谈打破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作为在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对封建伦理中压抑人性的现实已经充满憎恶,所以在五四新潮流的带动下,他们遵从内心的渴望,迅速参加到这股时代潮流中来,子君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预我的权利〞的呼声。鲁迅用高亢激愤的情感基调记述了两人的大胆恋爱经历,这既符合涓生作为恋爱的主人公在回忆这段美好爱情时的个人心理,也表现出鲁迅对这对年轻人勇敢追求行径的肯定。 “鲁迅小说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个性解放或家庭婚姻或革命斗争,而是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最紧要、最迫切的人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前景等重大问题〞③,美好的爱情是短暂的,小说后半段回忆了子君和涓生同居后的生活,“沉默〞成为他们相处的主要形式,“空虚〞成为他们生活得主要基调。许多评论家在讨论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时,与鲁迅常谈的“吃饭〞问题联系起来,认为现实的吃饭问题打败了美好的爱情,毕竟子君感慨:“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也有人从女性批评的角度解读子君婚后的变化,认为这是涓生抚慰自己的推托之词。然而从鲁迅的用意看,显然,生活得艰辛和爱人的变化只是这段爱情悲剧的次要方面,其悲剧主要还在于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和无处可寻的出路问题。 子君和涓生婚后的空虚和无奈与婚前的激昂亢奋形成鲜明的比照,这也是存在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普遍现象。他们被长期压抑在封建主义的牢笼中,新的思想潮流像一根火柴点燃了他们渴望自由的心,所以纷纷参加到这股解放潮流中来。但是短暂的激情过后,他们面对的是艰苦的环境,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就像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像无头的苍蝇一样,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还有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精神的折磨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子君和涓生的悲剧不仅仅只是爱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激情过后未来该归往何处,是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鲁迅的深刻正在于此:他代表了所处时代的理想,却又表达了这种理想的困惑,换言之,他没有试图用简单化的方式解决他所面临的而一切问题,相反,面对复杂的世界,他努力使自己变得“复杂〞起来;即从世界,也从中国,即从民族,也从个人,即从理论,也从经验,即从历史,也从未来……把握这广阔深邃的世界。〞④所以伤逝不仅仅只是一曲爱情的挽歌,也是展现时代困惑的一曲问歌。 之所以说伤逝中充满鲁迅悖论式的思想,是因为鲁迅在小说中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肯定与否认共生,他既肯定了子君的出走,但又用子君的死让她的出走成为悲剧,让人们不禁想象,如果子君没有觉醒,她或许能像传统的封建妇女一样,过着单调压抑但是安稳的生活。涓生响应自由解放的召唤,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却在繁琐的生活中消磨了对爱情的坚持,违背了自己的承诺,留下的只是忏悔。这里子君的死不同于为革命现身的革命者,也不同于被封建制度扼杀的牺牲者,她的死是觉醒后困惑,激情后的无望的思想悲剧。所以在鲁迅的思想中他展现了希望,但又否认了希望,“我还期待新的东西到来,无名的,意外的。但一天一天,无非是死的寂静〞,有绝望的空虚,但又否认了绝望,“死的寂静有时也自己战栗,自己退藏,于是在这绝续之交,便闪出无名的,意外的,新的期待〞。 鲁迅先生总是在盲目的潮流中保持冷静,抓住问题的本质,并毫不留情的揭露现实。当然,“鲁迅对自身的矛盾存在着深刻的自省和自知,但却不得不同时信奉这些相互矛盾的思想,从而长久地处于精神的矛盾和紧张状态〞⑤这样的矛盾和紧张自然地流露到他的作品中,所以伤逝中的希望和绝望、肯定与否认这些悖论性的因素正是鲁迅思想深刻性的表达。 注释: ①鲁迅.鲁迅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 ②④⑤汪晖.对抗绝望一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③李平,李林群.20世纪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