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名不虚传.doc
下载文档

ID:1859649

大小:11KB

页数:2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上下 千年 中华文明 名不虚传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名不虚传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名不虚传 “上下五千年”,短短五个字,却浓缩浸润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于古老中华文明厚重而丰富的情感:热爱、敬畏、自信、自豪那么,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究竟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是不是确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五千年绝非虚言 2002 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一项承载着“中国考古学百年梦”的工程。随着探源工程的不断深入,浙江余杭良渚、陕西神木石峁一项项重要考古发现让我们日益清晰地看到史前文化中透露出的文明曙光,也越来越真切地触摸到早期中华文明脉动的韵律。2006 年 6 月,长期负责良渚项目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发现一条良渚时期的南北河沟,他敏锐地预判这里可能是围绕莫角山遗址的古城墙。历经一年多的调查钻探,一座尘封地下 5000 多年、面积 300 多万平方米的古城重见天日。城外还有长达 35000 米的大型水利工程,兼具防洪排灌功能。刘斌表示:“良渚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及强大的动员能力,说明距今 5200 年到 4500 年期间,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初期的国家,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神木县,探源工程专家在这里发现了目前中国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超过 400 万平方米的三重石构城址(分内城、外城、宫城)、形态接近“金字塔”式的大型人工建筑、贵族墓地等。据孙周勇介绍,石峁遗址发现了数量巨大、品类丰富的遗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这表明距今约 4100 年陕北地区也已进入文明社会,丰富了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细节。此外,安徽含山凌家滩、江苏张家港东山村等遗址也获得重要发现。这些都表明距今 5300 年左右开始,长江、黄河及西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在距今 5300 至 4300 年期间,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依照历史记忆,可称之为古国时代,尽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从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一时期已经步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中华文明五千年绝非虚言。”探源工程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非常坚定地说。揭开中华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 据悉,全国已有近百项考古发掘被纳入探源工程,研究区域也从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逐渐扩展至整个黄河、长江流域以及西辽河流域。一张关于“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的年表逐渐浮出水面,中华文明初期的气象逐渐清晰:距今 6000 至5000 年之间,是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起源进程开始时期,呈现“满天星斗”的态势。到距今 5000 至 4000 年之间,逐步进入古国文明时代,生产和经济技术进一步发展,区域文化整合明显,出现了都邑性聚落或都城。到距今 4000 年之后的夏商周时期,进入早期王朝文明时代。不同于其他人文社科项目,探源工程由科技部立项,除了考古、历史、人类学之外,还整合了物理、化学、地质学、计算机、动植物学、医学、天文学、遥感技术等广泛的科学门类。年代测定给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坐标,新方法的加入,也使寻找过去几乎无法回答的答案成为可能。比如,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分析,可以大致确定其种属、死亡年龄和特征,进而推断出当时的饲养状况。通过对人和动物牙齿中锶同位素的研究,甚至可以判断出他们的诞生地和有没有经历过长途迁徙。正是通过锶同位素研究,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燕青发现二里头遗址外来人口高达 38%,甚至高于今天很多城市的外来人口比例。从文明初期开始,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和深入,彼此吸收各自的长处,这也是各地区文明化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同时,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开放性地吸收了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因素,取长补短,与时俱进。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研究員李延祥的研究证明,我们的青铜冶铸技术源自中亚地区,但迅速完成本土化,形成了自身的技术传统并长期传承。探索符合中华文明特质的文明标准 长期以来,有关文明或国家的定义主要由西方学术界制定,中国学者少有发言权。国外考古学界普遍采用的文明衡量标准是冶金术、文字和城市。“随着探源工程的持续进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说,这也是探源工程的重要贡献之一。“文明形成的标志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当一个社会具有以上现象的大部分时,就可以判断其进入了文明社会。”探源工程负责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文明之一,搞清它的起源与进程、性质与特点对于完善世界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探源工程针对中国古代资料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文明或国家标准,这是对世界文明史多样性研究的重大贡献。可喜的是,这些标准也正在逐步为国际同行所关注和认可。2009 年,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主动为探源工程做了系列成果推介,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2013 年,在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经过 40 余位各国考古学家匿名投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被评为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工程子课题良渚遗址和石峁遗址的发掘双双入选“世界十项重大考古发现”。(光明日报2018.5.28 户华为/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