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突发
公共卫生
事件
后期
大学生心理
防护
对策
研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期大学生心理防护及对策研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期,高校大学生受到了哪些影响、呈现出哪些心理特点,通过哪些对策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防护,是本文论述之重点。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心理防护对策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期的特点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它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所以,疫情的突然来袭,让全国人民的生活失去了平衡。这场疫情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目前,我们已进入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后期,即“后疫情时代〞。所谓后疫情时代,表示疫情并未完全消失,一切还不能常态化,疫情存在时起时伏、小规模爆发等特点,境外输入、无病症感染以及季节性发作时有发生,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后疫情时代的特点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疫常态化,人类与疫情长期共存
有研究说明,新冠病毒不受气候的影响,它寄生于人身上,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与人类同在。所以,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断与疫情抗争,并与其长期共存,经济、生活、教育,民生等各方各面都将因疫情受到不同的影响和转变。
(二)地缘限制被打破,网络连结增强
在后疫情时代,传统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多元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将成为更普遍的沟通方式,打破了传统中凡事面对面交流的习惯,互联网的连结方式和频率都将增多增强。交叉式、网络式的,一对多、多对多的跨地域交流将打破传统的地缘限制。
(三)生活方式发生变化,防控意识增强
洗手,消毒,戴口罩。有调研结果显示,后疫情时代,人们愿保持的前三种卫生习惯为洗手、消毒与口罩。哪怕是减少室内人群聚集、定期检查、减少出门这三种要求更高的行为,也有半数以上的人愿意继续保持。
(四)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发生改变
高校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等都会因此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因此而发生改变,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行为,都会因此做出改变。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给大学生带的不仅仅是对身体健康的恐慌,对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焦虑、抑郁,恐慌,失眠等心理问题。一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调查发现,在3000余名的大学生中,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疫情期间的发生率。在经历了最长寒假、线上课程及返校后的特殊生活和学习后,正处在后疫情时代下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认识角度
研究数据显示,总体上来说大学生能够科学理性地看待本次疫情,大多数学生对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期的处理、预防措施有着科学理性的认知。但局部大学生存在过度轻视,警觉意识下降的情况。有些大学生认为后疫情时代病毒已经消失,不会再来,从而放松了警惕,可能出现隐瞒信息、不戴口罩、不洗手、不注重个人卫生、对后期防控措施及要求不以为然等情况。
(二)情绪角度
學生返校后,将经历从自由自在的居家生活到校园宿舍集体生活、从疫情高发阶段到后疫情时代,从严格防控疫情到根本恢复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等方面的转变阶段,需要从心理上度过“重新适应一改变调整一逐渐恢复〞的时期。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情绪在疫情期间更加消极,经常出现的情绪有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担忧和恐惧和对社会事件的悲伤和愤怒。而在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的后期,教育教学逐步恢复到正常秩序,大学生此时的情绪从原来对身体病症的恐慌和担忧中过渡到重回校园后对学业、人际关系及课外活动等的兴奋期待或无助焦虑中。
(三)行为角度
疫情期间大学生延迟开学,长期隔离在家,局部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断充实自己。也有局部学生的生活内容过于单调,产生了过度依赖网络的行为一追剧、打游戏、刷微博、短视频、朋友圈占据了学生居家期间的大局部时间,与人的沟通和交流减少了,人际之间的互动和支持也减少了,缺乏和现实世界的沟通交流,导致学生的生活作息紊乱,精神萎靡。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期大学生的心理防护及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建立特殊时期学生动态心理档案。学生返校后,立即开展大学生心理建档工作,通过建档,能够了解学生返校后的心理状态,又能及时排查可能出现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与院系联动,与辅导员密切沟通,动态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已排查出的学生和心理异常的学生及早进行约谈和干预,以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学生的根本信息、心理测评信息及评价等构成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2.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教育咨询活动。学生返校后,可以开展线上心理知识讲座,防止了学生大范围聚集可能带来的危险性。通过线上讲座,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增强他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心理应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开展线下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通过线下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为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增加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重点关注因临时发烧接受隔离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客观面对隔离,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及时反响检测信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3.形成四级防控机制,构建心防平安网。学校要建立起四级心理防护平安网。发挥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作用,加强建设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系员队伍建设,搭建全方位、无死角的信息传递网络,扩大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同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家校合作,共同努力,为大学的心理健康筑牢平安墙。
4.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处理机制。学校需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善后处理机制,形成长效预防模式。第一,学校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变化,捕捉学生不良心理,通过心理干预方式帮助学生摆脱理困境,使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第二,心理危机干预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在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也要持续,密切观察学生动向,防微杜渐,以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再发生。第三,传播准确信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校方要向大学生传播准确、客观的相关信息,科普相关知识,宣传有效的防护方法,发挥自媒体的功能,净化网络环境,警惕疫情信息的误导和泛滥,传播正能量,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疫情防控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
(二)学生层面
1.调整自我认知
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初期,一般都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失眠等现象。首先,大学生要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出现非常正常,不仅自己会出现这些状况,别人也同样会出现,去个人化的认识会让大学生置身于集体之中,减少不必的恐慌。其次,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即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认知模式决定我们的情绪状态,通过对内改变认知,改变不合的观念使情绪发生变化。在调整自己内部认知的同时,借助家人、朋友、专家等外部社会资源,获得支持与帮助。
2.调节自我情绪
当出现负面情绪时,能够及时认识并接纳它,是调节情绪的根底。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负面情绪时,会选择逃避或对抗,如借酒浇愁、封闭自我甚至自我伤害,这样的方法只会让大学生深陷情绪泥潭而无法自拔。因此,成认自己的情绪并接纳它,感受它,通过转移注意力和积极的自我暗示做出更理性、更完整、更现实的判断。
3.调控自我行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根本的作息规律会受到影响。大学生要通过自我行为的调控,保持根本的生活规律,合理饮食,按时睡觉,多与同学、朋友、师长联络,加强与外部连续、互动,改善情绪,合理规划并利用时间,保持身心愉悦。更重要的是,加强身体运动。有研究发现,人在进行有氧运动时,大脑会释放“快乐因子〞,有效排除负面情绪。大学生要積极参加阳光体育活动,通过练习瑜珈、跳绳、健美操等进行自我调控。以上行为都无法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可及时向心理老师、心理热线等寻求专业帮助,从而度过心理难关。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专家观察,2022(04).
[2]昌敬惠,袁愈新,王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2,40(02):171-176.
[3]孙楚航,西南大学新学工创新中心课题组,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年大学生影响研究——基于全国45高校19850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22(04):43-48+12.
[4]赵波,蔡特金,张志华,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呈现与调适一基于自我关心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22(04):49-54.
[5]薛笑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对策探讨一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大学生心理干预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22(10).
作者简介
于俊红(1982-),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