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学科德育是什么 谈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问题2.docx
下载文档

ID:1854577

大小:22.36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年学科德育是什么 谈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问题2 2023 学科 德育 是什么 中小学 教学 中的 问题
学科德育是什么 谈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谈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问题,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须。中共中央2022年8号文件再一次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又一次推动了对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的研究与实施。“八五〞期间,北京市曾进行了名为中小学各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并获得了国家“八五〞教育科研规划成果等级奖和北京市首届根底教育教学成果等级奖。为了有助于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的深入研究与实践,特就此问题提出以下认识,供大家参考,并谓之“再谈〞。 一、关于“德育〞 查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德育(moraleducation)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见,谈到德育,强调的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那么和道德标准,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强调的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 这些表述清楚地界定了德育的性质和意义,对于进行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的广阔教师和研究人员应当予以准确把握和遵循,才不会偏离德育的根本方向。尤其要注意的是,德育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性,其目的就是要把外部社会的思想道德和法制化的东西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因此,德育势必具有必然性,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进行; 具有全员性,即不是仅针对某些人而是针对所有的受教育者; 具有确定的内容,即不是任何形态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作为德育内容,而必须以社会开展现阶段和国家认同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作为德育内容;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即不是完全随受教育者个人所好,完全凭学生的自主自为,而必须按照一定的目的、方案和运用一定的组织方式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观点和标准其行为。 过分强调受教育者、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个性开展,甚至个性张扬,并不利于德育的实施。因为与成年人不同,中小学生对于所处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那么和道德标准并不完全了解、理解和认同。只有对其施加系统的影响才可能奏效。这与当前许多学者所指出的教育的主要功能应是满足社会现阶段与本国对人才的需求,应是传承文化特别是传承本国本民族文化是一致的。我们不能把满足学生的个性开展作为教育,包括德育的根本目的。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些人不恰当地强调学生的个性开展,以至认为教育教学活动只要能使学生快乐、能使课堂活泼就好,而不谈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案,恰恰违背了教育的本意。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中,更要警惕和抵抗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做法。 需要再次强调的还有,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不能把德育称为“德育教育〞。这种流行的说法,既不符合语法,更不符合概念的本意。尤其对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更不要屡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贻笑大方。 二、关于学科教学中的德育 中小学各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课题总报告对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首次作了如下表述: 教师依据中小学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及各科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在各科教学中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结合知识讲授、智能培养,有目的、有方案、分学科、分阶段地,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能力培养五个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心理、能力诸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的活动。 这里所说的能力指的是思想品德方面的能力,如对社会公德的认同、辨识和行为选择。这段话除了教学大纲亦可称为课程标准外,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同时我们强调了学科德育是以学科教学为渠道的、以知识内容为载体的,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 德育是一个大概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大教育领域都包含着德育。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校教育是受教育的主要渠道。故学校德育相对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对于中小学生起主导作用。 学校德育有多种途径和方式,包括各学科和各门课程教学、各种实践活动、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学生会活动、课外活动等等,但各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根本途径和最经常方式。这是因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在校的大局部时间是用于参加教学活动,课外还要完成个学科的作业。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思想观点、政治准那么和道德标准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无论从学生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还是从德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都应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并非德育的全部,也有其侧重点。由于德育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人的个体适应于社会,接受和选择社会价值,并且将得到公认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内化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内化就是指人的个体不仅遵守社会规定的行为准那么,而且愿意将这些准那么作为自我价值的过程。明确了德育的这一特点,就会了解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必然要通过一定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的综合作用,大体按照“获得概念---产生情感---解决内心矛盾---形成支配行为的意识和动机---外在行为表现〞的过程进行的。 在学科教学中,德、智、体、美各育的目标和过程是相互结合、密切联系的,也是因学科特点而各有侧重、相对区分的。但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能与不能的矛盾,而德育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是与非、善与恶、利与害、信与不信、愿与不愿、行与不行等矛盾。学科教学与德育联系最紧密的心理要素是认知和情感。利用学科教学过程,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可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激发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可以增强对家乡、祖国、社会、环境的热爱,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方法和作风。但是学科教学有时间和地点的局限,课堂与现实社会也有一定隔离,所以学科教学对于道德意志的坚决和道德行为的稳固只能起一定的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应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培养为重点。不能把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无限扩大。 三、关于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的根本特点和根本原那么 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具有以下特点; 整体性特点,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所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德育能力培养五方面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单独承当这五方面的全部任务。某一学科、某一学段的德育都是学科德育的一局部。每个学科的德育都必须根据整体的德育目标、德育观点、德育内容和德育层次分解确定本学科的德育重点,化整为零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自然地进行德育,使学生易于接受。将德育的目的与任务分解到各学科之中,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又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整体性特点的表达。 层次性特点,即德育内容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各学科的根底知识内容也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因此,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学科德育必然具有层次性特点。许多德育内容是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并在各学段反复出现的。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逐层次深化的。如爱国主义教育,幼儿园应重在爱国情感教育,小学应重在祖国光芒历史教育,初中生应重在民族自尊和国耻危机教育,高中应重在对国情的辩证认识和责任感教育。这就是层次性特点的表达。 制约性特点,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学科教学内容的制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式受学科教学过程的制约。学科德育的内容必须从学科教学内容中挖掘,从而防止随意性。把握这一特点,就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和树立好的意识、观念、情感和意志,就应当把握学习知识和进行德育的最正确结合点,使学科德育生动活泼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这就是制约性特点的表达。 渗透性特点,即学科教学中德育在方式方法上要以渗透为主,包括思想道德认知能力、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意志和思想道德行为标准等方面的渗透。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以根底知识为载体,灵活生动地进行德育,使之可信可亲,在“授业〞的同时到达“传道〞的目的。这就是渗透性特点的表达。 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应遵循以下原那么: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那么,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开展观,结合学科特点和科学的文化知识进行,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固有思想性,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目标性与方向性统一的原那么,即学科教学中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学科课程目标和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来进行。 主动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原那么,即在学科教学中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保持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同时教师要抓住德育的有利契机,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情感熏陶、情境感染、正面灌输、潜移默化等各种方式方法,取得最正确效果。 示范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那么,即教师要以自身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时时、处处起到思想道德的示范作用。同时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努力实践,在生活和社会实际中有意识地将思想观点、政治标准和道德准那么转化并表达在自己的行为之中。 四、关于学科德育课程目标 “十年动乱〞以后,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中都将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学科教学总目标之一。课程改革之前,大家都认同以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政治思想教育或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各学科三个教学总目标。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总目标作了改变,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三个课程总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与原来的认知能力及实践能力的目标还比拟接近,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虽然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视为与原来的政治思想教育或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相当。其关键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心理方面的概念,而德育虽然也是心理变化的过程,但其内涵远比心理活动宽泛。或者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涉及德育的一局部,而不是全部。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许多欧美国家没有中小学德育的概念,主要依靠宗教的力量和法制的力量来标准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德育是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必须突出德育。而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轻易地将德育目标改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看上去似乎与西方兴旺国家的课程目标相同,其实恰恰削弱了我们教育中德育,许多马列主义的根本观点从中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消失了,许多教师也不敢提对学生进行灌输和约束了。对这个问题应该进行认真地反思和纠正。即使从课程目标必须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阶段结束以后立即可以评价与检测的角度审视,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养成结果需要在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才可看出,也不应当将此目标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另一方面,有些同志还在主张在三方面课程目标中,要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主,以此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方面内容的配置。这更是对中小学学科教学的严重削弱,对学科德育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共识的扭曲。如果仅限于思想品德学科,还可以考虑。如果所有的学科都这样变革,结果必然是在“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口号下,使我国中小学教育以学生的根底知识扎实见长的优势逐步丧失。对此更要加以警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