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市长在市委党校培训会讲话范文.doc
下载文档

ID:1848384

大小:42.50KB

页数:30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市长 市委党校 培训 讲话 范文
市长在市委党校培训会讲话 各位学员、同志们: 今天就统筹城乡开展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统筹城乡开展的根本内涵 统筹城乡开展理论最初源于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他在该书中明确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讲过"未来的社会是城乡一体化"。在近代,英国的霍华德、美国的刘易斯等一大批城市学家进一步开展了这个理论,竭力主张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使全部居民都享受城市生活的益处。这些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乡融合、城乡平衡、城乡一体的社会开展方向,指导了美、英、法、日、韩等兴旺国家和地区的城乡建设,加速了兴旺国家的经济社会开展。 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城市开展远远超过了乡村,但从社会平衡的角度,城市和乡村开展要到达根本一致。我国自建国以来,大局部时间内,根本上采取的是城乡分治政策,实行工业优先开展战略,制定政策往往是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在制度设计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国家长期靠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来支持工业开展,形成了城乡较大差异。改革开放30年来,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无法相比,农村与城市面貌变化也无法相比。有人说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2023年底,我国已经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但是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开展也是不平衡的。从我市来看,可以说一些农民是"丰年是小康、灾年变温饱、家中有病人就返贫"。党中央、国务院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开展"的思想,而且还将统筹城乡开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到达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开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根底地位,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开展一体化新格局";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开展,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缩小。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开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统筹城乡开展的实质是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开展的格局。西方民权主义者讲"人人生而平等"。统筹城乡开展不仅要让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开展上融为一体,还要让乡下人和城里人在政治地位、待遇水平、社会保障方面保持平等。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开展中国家经济开展的本质就是二元经济消失并融为一元经济的过程。这是城市和农村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城乡开展必须统筹推进的现代化规律"。 统筹城乡开展,既是世界经济社会开展的规律,更是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的国情,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一场意义深远的伟大变革,是实践科学开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统筹城乡开展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由于长期受二元结构的禁锢,我国城镇化进程非常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城镇化率是10。6%,1978年到达17。9%,近30年的时间只增长了7。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镇化近程明显加块,202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到达47。5%,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这是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城镇化率与世界兴旺国家相比,依然严重滞后。从我市来看,我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建市2023以来,"三农"工作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农业是弱质农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开展严重滞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乡开展差距逐步拉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取得了辉煌成绩,粮食产量连续7年实现增产,今年有望到达97亿斤。但是,目前农村的整体面貌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仍不尽如人意,与城市的差距较大,反差较大。我市人均GDP和农民收入远低于全国和全省,2023年,我市人均GDP10327元,低于全省9441元,低于全国194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89元,低于全省59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3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呈扩大趋势。从国家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1986年是1。86:1,到2023年扩大到3。23:1;从我们市来看,以谯城区为例,建区初期的2023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8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两者的差距为2643元,之比为2。22:1;而到2023年两者的差距为9704元,之比为3。24:1,比差提高1。02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之间相比、农民之间相比,内部收入差距也很明显,2023年,谯城区城镇居民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692元,比2023年净增12485元,平均增长11。8%;而低收入户增长较慢,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从2023年的4777元,扩大到2023年的1202368元。再如城乡社会保障方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才逐步试点,救助救济标准比拟低,且地区差异较大。2023年以来,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23。4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2。4亿元;而农村低保实施较晚,保障对象仅为21。2万人,低保标准刚由683元提高到1000元,年人均补差由380元提高到600元。社会上为什么产生一种不健康的情绪和怨气呢?说到底还是"不平衡"引起的。然而"不平衡是永远存在的,绝对的平均是不存在的",但是要把不平衡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把握好二次分配问题,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一次分配的时候要解决效率问题,二次分配的时候要兼顾公平。并在此根底上营造最好的社会机制--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快皖北地区开展,就是解决区域开展不平衡问题。 二是农村根底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长期以来,大量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投向城市,而农村根底设施主要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由农民自筹解决。由于国家投入较少,农民又无力投入,农村根底设施水平较差。2023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43。6亿元。分产业看,投向第一产业的仅为14。36亿元,第二产业为117亿元,第三产业为212。3亿元;分城乡看,投向城镇的为255。4亿元,投向农村的仅为88。2亿元。现在,国家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今年中央要求要把土地出让金收益的10%,或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2%投入到水利、教育等事业中去。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涉农贷款32。18亿元,虽然占贷款总额的39%,但绝对数额比拟低,同时,金融机构向农户的贷款少、手续复杂、贷款期限短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从现阶段的情况看,社会资金等生产要素还是加速向城市和二、三产集中,进一步加深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十一五"结束后,我市以城市为主的公共根底设施已得到初步完善,如:市区自来水用户普及率55%、燃气普及率87%、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到达9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到达80%以上。从投资潜力看,下一步根底设施建设的重点无疑要转向广阔农村。 三是农业大而不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从开展的角度看,农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人口众多。目前,全市有户籍人口610万人,仅农业人口就有533。93万人,占总人口的87。5%;比全国高20。5个点〔全国人口是13。39亿,农业人口占67%〕,比全省高9。5个点〔全省总人口是6862万,农业人口占78%〕;大大高于全国、全省水平。二是第一产业占比高。2023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是26。8:37。3:35。9,虽然改变了一产比重大于二产比重的状况,但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7个点〔全国为10。1:46。8:43。1〕,比全省高12。7个点〔省为14。1:52。1:33。8〕。三是农村区域广。2023年,我市城镇化水平只有35%,低于全国12。5个点〔全国为47。5%〕,低于全省8。7个点〔省为43。7%〕。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全市耕种收综合农机化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农产品加工多是初级加工,产业链短、利润低,正如有人调侃的那样,"小麦磨成面、药材切成片、树木锯成段"。 以上说明,的"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经济强市转变,任务还非常艰巨,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开展的要求,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才能确保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健康有序开展。 三、全国各地对统筹城乡开展的积极探索 如何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开展?这是摆在我们国家面前的重大问题。目前,一些省市已开展了先行试点,大胆突破和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城乡统筹开展之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今天,我向大家介绍成都、苏州、重庆和嘉兴"四个统筹城乡开展模式"。 〔一〕成都模式。四川省成都市已经持续了近8年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践,整个改革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023-2023年,成都市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启动了全面深入的统筹城乡"自费改革",被认为是一场"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试验;2023-2023年底,国家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构建一整套全面、深入、系统、配套的体制机制体系;2023年底以来,成都市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将农田保护、生态环保、现代高端产业、城市先进功能有机融合,走出一条科学建设世界级特大城市的新路子。综合来说,成都市统筹城乡开展的核心可以简短地概括为:"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四大根底工程"。"三个集中"就是工业向集中开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就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开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根底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效劳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四大根底工程"就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效劳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曾说"统筹城乡开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和桥''''问题已在成都市得到了解决";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担任负责人的课题组也发布了有关"成都城市化模式案例"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成都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引擎城市"、"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以及"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 〔二〕苏州模式。苏州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始于2023年9月,是江苏省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根底设施、公共效劳、劳动就业等一体化方面取得了突破,为江苏省统筹城乡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苏州市统筹城乡开展的核心可以简短地概括为:"一张图"、"三集中"、"三置换"、"四对接"。"一张图",就是科学制定规划,在24个先导区按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开展了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将有关城乡一体化开展的主要规划相互衔接,有机叠合在一张图上,确保城乡空间布局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开展。"三集中",是指工业向规划区集中,做到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农民向社区集中,做到与就业、富民同步实施;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做到与现代农业开展同步推进。这和刚刚讲的成都市"三个集中"异曲同工。"三置换",就是以承包土地置换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宅基地置换商品房、集体资产置换股份,打破原有土地管理制度对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