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建筑
大师
陈登鳌
建筑大师陈登鳌
廉正保
陈登鳌是我国著名建筑专家、设计大师,他在建筑界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把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存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建筑事业,他主持设计了1959年“国庆十大工程〞之一的北京火车站等大量国内外重大工程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海沪江大学高才生
陈登鳌1916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石塘湾镇,家境清贫。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大。大弟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二弟早年参加新四军,后被授予大校军衔。陈登鳌的父亲曾在上海一位美国建筑教授家当厨师。陈登鳌年少时常去美国建筑教授家,因天资聪明,为人厚道,对画图极有天赋,深受美国教授的喜爱。高中毕业后母亲告诫他,只能在医学和建筑两者中择一,受母亲和美国教授的影响,陈登鳌选择了学建筑,准备报考上海沪江大学。美国教授得知后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1937年陈登鳌从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毕业论文画作获全系第一。
陈登鳌从沪江大学毕业后被美国一家建筑公司聘用,公司本打算送他去美国深造,因上海沦陷,未能成行。当时,上海好几家建筑事务所都想聘请他,但上海已被日本人占领,他不愿为日本人工作,毅然携全家离开上海,辗转他乡。他先后在江苏、江西、河南等地的建筑事务所、建筑工程公司、银行、煤矿局、都市方案委员会等部门工作,任助理建筑师、建筑师、工程师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陈登鳌回到上海。1950年建设部把他从上海选调到北京。陈登鳌曾在华北建筑公司、中国建筑企业总公司工作;1953年起,在中央设计院、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历任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室主任等职;1971年后,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副总建筑师、参谋总建筑师等职。
设计“中轴双塔〞
陈登鳌到北京后,相继主持设计了北海东官房国防部大楼、军委北京三座门礼堂、军委北京西郊军训部大楼。1953年他又接受了设计北京地安门〔军委宿舍〕大楼的新任务。陈登鳌仔细勘探了现场。大楼所在地风景优美,西有北海公园,南有景山公园和故宫博物院,北是曾经的明清皇城北门地安门,都是金碧辉煌的古代建筑,且都在北京亮丽的中轴线上。如何能表达首都的建筑风貌,保持整体协调。陈登鳌经过缜密构思,大胆设想,吸取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同时又结合现代建筑风格,精心设计被称为“中轴双塔〞的两幢塔楼。
编剧吴雅山在他“中轴双塔〞——景山东西大楼一文中写道:“或许是弥补地安门被撤除的遗憾,1954年在地安门路口南,两座极具民族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地安门的新地标,它就是今日的地安门〔军委宿舍〕大楼。〞“如今,站在景山公园的万寿亭向北眺望,马路东西两边的地安门大楼格外耀眼,灰色的楼体,绿色的琉璃瓦屋顶,精致的门窗,令人过目不忘。〞
北京火车站正面透视图
然而,1954年建筑界掀起了针对“大屋顶〞的大批判,矛头指向梁思成。而地安门大楼,那么是典型的“大屋顶〞式建筑,自然为陈登鳌惹来不小的麻烦。迫于当时的形势,陈登鳌在1955年5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自我检查的文章,还因此受到了降级降薪的处分,但他没有被挫折压倒,始终相信和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
主持设计北京火车站
周恩来视察建设中的北京火车站,左为陈登鳌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设一批重大建筑工程,人称“国庆十大工程〞,北京火车站名列其中。领导决定,由陈登鳌负总责,主持设计北京火车站。
自从接受了这个任务,陈登鳌就将自己的行李搬到了施工现场,与参加施工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同吃同住,现场办公。北京火车站是我国第一座大规模、高技术、设施齐全的特大型铁路车站。由于当时北京火车站的建设工期短,工程量大,肩负着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重任,所以采取边设计、边施工、边改良的作业方式,这无疑给设计者增添了许多麻烦和困难。陈登鳌带着大家克服了许多困难,解决了一个个棘手的难题,使这项规模宏大的工程按照设计要求按时保质地胜利竣工。在设计中,陈登鳌等结合城市规划、流线组织和功能分区等要求,采用了以中央大厅为中心、左右分设两个内庭院的对称布局形式,并根据车站客流量大、人流频繁的特点,采取主体交叉的流线组织形式,使各方旅客不会出现互相干扰的情况。而将传统的琉璃瓦顶钟、塔楼、两边琉璃女儿墙、中间琉璃马头墙与中央大厅上35m×35m的预应力大扁壳相连接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处理,充分表达了民族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
北京火车站1958年11月开始设计,1959年1月20日开工兴建,9月10日竣工,9月15日开通运营,历时仅10个多月。其建筑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堪称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北京站落成的记者会上,苏联专家鲍尔特说:“和你们共事半年,我懂了,中华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认为办不到的事,你们办到了。〞
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和关心北京火车站工程建设。北京站即将竣工时,毛泽东来到现场,他将车站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主要局部仔细地看了一遍。在上下楼梯时,他谢绝了旁边要搀扶他的人,执意要自己走楼梯。在听取工程方案介绍时,他要陈登鳌坐到他的身边来,而此时陈登鳌冲动得不知该怎样和毛主席說话了,毛泽东微笑着对他说:别着急,慢慢来。陈登鳌向毛泽东汇报了北京站工程设计的主要情况和设想,之后又说道:这样大的工程,在我们国家还是第一次建设,我们没有经验,使用后不知会出现一些什么问题。毛泽东听后说道: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都是第一次,十月革命胜利是第一次,我国革命胜利也是第一次,在这以前只有一些小经验……你们设计这个车站以前也只有一些小经验吧!北京站建设得很好嘛……以后再做也就行了。
陈登鳌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平生中最为难忘的幸福时刻,也是鼓舞我们胜利前进的伟大动力。〞
周恩来曾经于1959年3月和9月先后两次来到北京火车站施工现场,听取陈登鳌等人的工作汇报,审查工程设计图纸,对工程建设给予指导。在审查设计方案时,他指出,不可搞得过大,要注意节约。在工地,他嘱咐在现场工作的设计及施工人员要细心,要搞好建筑质量,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原来的设计中,东西两侧的尽头没有塔楼,当了解到车站有200多米宽时,周恩来说,这样长的建筑,东西两侧似乎有两个高起来的塔楼好一些。建筑师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才使得如今的北京站大楼更为庄重、典雅、大方。
陈登鳌在日记中说:“在车站工程热火朝天的施工中,敬爱的周总理来到工地视察,详询了设计和施工中的情况,并作了重要指示。总理亲临现场,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克服了许多困难,胜利地完成了这一荣耀而艰巨的建设任务。〞他一直珍藏着周总理视察北京站工程建设情景的珍贵照片。
陈登鳌被建设部授予“设计大师〞称号
北京火車站的设计构思是探索新结构与传统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建站风格。整个建筑雄伟而舒展,显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首都“国门〞的气魄。在一段时间内,北京火车站成了北京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陈登鳌写过一篇文章首都的大门——北京站,曾被收编到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北京火车站工程获得原建筑工程部优秀工程设计奖。陈登鳌被安排到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大典。2023年10月16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北京火车站大楼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持设计援外工程
陈登鳌还主持设计了不少援外工程。1960年,陈登鳌赴越南民主共和国,为援建国会大厦工程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有关建筑资料。在越期间,陈登鳌荣幸地受到了胡志明主席两次接见,并同范文同总理以及越其他国家领导人详细和坦诚地探讨了大厦工程的设计问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工程最终未能实施。但越南政府十分赞赏陈登鳌的出色工作,1963年,越南政府通过中国政府给陈登鳌颁发了友谊奖和金质奖章。
陈登鳌还主持设计了西非几内亚共和国国家大会堂。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援建的大会堂。该工程于1966年1月开工至1967年9月建成交付使用。工程建成后,获得几方上下的一致好评,并被誉为“非洲的明珠〞。根据这次援建经验,他主编了几内亚设计资料汇编,为援外工程积累了大量的根底资料。
1979年6月,陈登鳌赴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参加研究也门共和国国家会议大厦方案设计,方案获得了也门政府内阁会议的一致通过,双方很快签订了设计合同。在也门期间,陈登鳌附带完成了也门电视播送总局办公楼的设计。也方对该办公楼十分重视,也门总理加尼参加了该工程奠基典礼。该办公楼第二年即建成,获得也方一致好评。
1971年,陈登鳌参与了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总体规划、设计。此外,他负责完成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新区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经北京市批准为实施方案。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的领导谈到,陈登鳌不仅是一位建筑专家,也是一位资深学者,他做了大量工业化住宅设计研究、工程规划,审查了大量工程设计,担任研究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因具有较高的建筑设计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和较高的声誉,1989年陈登鳌被授予“设计大师〞称号。
20世纪90年代,陈登鳌虽已退休,仍然以饱满的热情致力于建筑设计和研究,担任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任一、二、三分集编辑参谋,该书获得了中国国家图书奖。
陈登鳌工作突出,业务精湛,而且为人诚恳,胸怀坦荡,表达了一个专家学者的优秀品质,为广阔建筑设计工作者树立了光芒的典范!〔责任编辑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