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题目
组合
23
解析
增分题目组合练(二十三)
——集训超重点,提分无障碍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23年·成都七中高三热身考试)请仿照画横线句子,利用所给材料补写出空缺的语句。要求:与画线句子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材料: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赤壁赋》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________,________。我看杜甫登高望远,忧思家国;听李清照夜雨沉吟,感慨身世;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与白居易醉听琵琶 与辛弃疾拍遍栏杆 喜苏轼赤壁夜游 觅得真谛
解析 思考时要围绕要求,联系课本中的内容遣词造句,并注意前面句子的结构。
2.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概况。(40字以内)
材料一: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材料二: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
材料三: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材料四: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某市是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解析 从四个材料中,依次概括出某市具有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四个特点,然后再以“某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句子主干,把其他的特点作为定语添加进去,就组成一个完整的单句。
3.下面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内容,补充下面文段中两处空缺的内容。要求:语意完整,句式连贯,语言简洁。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不断发展的历程。先秦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期,神话、寓言等作品已具备小说的某些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志人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正式产生;__①__;话本、拟话本小说在宋元时期大量涌现,是中国古代小说继续发展的具体表现;__②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到了唐朝,传奇小说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古代小说已经发展成熟
②长篇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问世,这是中国古代小说进入繁盛期的生动证明
二、名篇名句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2)《锦瑟》一诗中,作者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析 注意“塞”“惘”“拂”字的书写。
三、古代诗歌鉴赏
(2023年·安徽江南十校3月综合素质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渔 家 傲
晁补之
渔家人言傲,城市未曾到。
生理自江湖,那知城市道。
晴日七八船,熙然在清川。
但见笑相属,不省歌何曲。
忽然四散归,远处沧洲微。
或云后车①载,藏去无复在。
至老不曲躬②,羊裘行泽中③。
【注】 ①《诗经·小雅·绵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后车即副车,跟在后面的从车。②《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曲躬即弯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③《后汉书·严光传》:“光武即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纟熏,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却终不为谏议大夫。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写渔人偏居江湖,未曾到过繁华都市,只能依靠江湖谋生的令人唏嘘的艰苦生活。
B.晴日泛舟,笑语相属,欢歌互答;日暮归散,烟波江上,绿洲微茫。诗情画意盎然,让人神往。
C.本诗“因事立题”写世事,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缘事而发”的写作手法基本相同。
D.本诗先写渔家孤傲性格,接着写渔人生活,最后用典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相关,脉络清晰。
答案 A
解析 “只能依靠江湖谋生的令人唏嘘的艰苦生活”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可知,应该是表现渔人生活的悠闲欢乐,以及对城市生活的不屑一顾。
6.本诗最后四句,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后车”的典故,表明诗人无意功名富贵,主动避世;②运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表明诗人不愿沉浮宦海、屈身事人;③运用严光“披羊裘钓泽中”的典故,表明诗人想要寄情山水、归隐湖泽的志向。
解析 本题要求非常明确,就是结合用典分析抒发的情感。具体看诗歌,“后车”是侍从所乘的车,后面又接了“藏去无复在”,表明作者无意于仕途纷争,主动避世退让;“曲躬”,结合注解说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表明作者不愿卑躬屈膝、委身下人、屈心抑志;“行泽”是借用东汉严光的事例,表明自己要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侄女谈诗吟词。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内心的创痛。“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如是说。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70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离开祖国大陆时不会想到,再次回归故土时,已是26年以后。1974年,叶嘉莹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写下一首2 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30多年来,叶嘉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0年,叶嘉莹领衔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从事“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2012年6月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致送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那一年,叶嘉莹88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叶嘉莹说。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5月12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中的“有心”一词含蕴深厚,包含了叶嘉莹先生在苦难人生中对诗词的坚守与热爱。
B.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在给叶嘉莹的信中不仅对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还对其开创一派词学有着深厚的期望。
C.从“独对寒灯哭母时”到“眼流涕泪心狂喜”,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叶嘉莹先生的坎坷人生和投身祖国怀抱时的欣喜之情。
D.70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他们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答案 D
解析 “70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错误,原文为“70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文中说的是“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不仅仅是她的学生。故选D项。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正好与文章结尾她那清荣、高雅的气质相呼应,塑造了叶嘉莹先生清俊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
B.因为挚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责任与坚守仍旧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C.回归故土的叶嘉莹先生,设立奖学金、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参与诗词文化的普及工作,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D.数十年的漂泊困苦和晚年设置奖学金奖掖后进,就是叶嘉莹先生“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的真实反映。
答案 B
解析 A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文中要体现的是“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的精神。C项,“积极参与诗词文化的普及工作”错误,文中说的是“从事‘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D项,“就是”错误,该说法过于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