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计划
执行情况
总结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方案执行情况总结
202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开展遭受“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带着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开展总体战略,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全面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总体上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开展的态势,完成了市xx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2023年度方案。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增长12.1%,高于2023年度方案0.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12.9亿元,增长25.8 %,高于2023年度方案7.8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21.9亿元,增长19.5 %,高于2023年度方案6.5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增长62.0 %,高于2023年度方案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增长58.8%,高于2023年度方案40.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 22.5亿美元,增长97.3%,高于2023年度方案41个百分点。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 %,比2023年度方案多降0.15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4.6亿元,同口径增长19.1 %,高于2023年度方案3.1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长14.1%,高于2023年度方案6.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增长14.9%,高于2023年度方案5.9个百分点。
――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高于2023年度方案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2023年度方案0.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3,低于2023年度方案0.7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2.1‰,低于2023年度方案0.9个千分点。
全市经济社会开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23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市积极妥善应对,总体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开展。
经济增长呈现波动起伏的走势。一季度,全市经济延续XX年高增长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上半年,受地震灾情冲击,经济增速降至11.2%。三季度,由于我市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开展,及时部署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各项工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恢复生产的政策措施,经济增速有所上升,1-9月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到达12.2%。10月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外其它经济指标均有所回落,我市及时出台扩大内需12项具体举措,努力抓投资促消费,地区生产总值虽然增速较去年放缓,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为6.9:46.6:46.5。
三大需求保持增长。一是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面对严峻形势,我市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发挥试验区比拟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增长25.8%,仅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平稳增长。在受地震灾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有所下降的不利条件下,我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措施,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增幅达19.5%,比上年高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三是出口大幅增长。克服外需减弱的困难,出口增长52.5%,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增强。全年实施57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15亿元,超过2023年度方案43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0.3%,高于去年12.1个百分点。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启动了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市域“三轨九路〞、信息化骨干传输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底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适时启动了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昆铁路货车外绕线、成都东客站、成绵乐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发挥了重大项目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支撑作用。
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开展灾后重建招商及西博会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2.5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 929亿元,分别增长97.3%和47.7 %;新增bp、泰科电子、卡特彼勒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外贸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分别增长62.0%和58.8%。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4.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8%。
〔二〕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灾情给我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难4307人,失踪429人,受伤33506人,直接经济损失1247亿元。地震发生后,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全力抗震救灾。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坚持把抢险救人放在第一位,使5456名群众被救生还;解救转移了13余万受困群众和1.3万境内外游客,及时救治8.4万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周密支部灾区卫生防疫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全力安置受灾群众。紧急向灾区调运生活急需物资,设置临时救助点和集中安置点1844个,保证200多万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全力安置受灾群众,帮助94.7万受灾群众在全省率先实现过渡性安置,并采取措施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全力支部损毁根底设施的修复,很快恢复重灾区水、电、气供给,紧急排险震损水库67座,应急处置堰塞湖22处,排除地质
灾害112处,防止了次生灾害发生,千方百计保证并率先实现中小学全面复课,认真抓好受灾群众的困难救济、就业培训及就业援助和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安置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本恢复了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帮助34.8万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及时支部商场、超市及餐饮等效劳业恢复正常经营,全面支部农业抢种抢收,积极支部受灾企业恢复生产。
同时,及时支部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宣传活动,加强救灾资金物资监管,全力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
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确定了“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的任务和“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开展的样板〞的目标,及时启动和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及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以及灾后重建根本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及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在科学、客观评价地震对全市经济社会开展影响的根底上,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要求,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编制完成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36个专项实施规划,为灾后重建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规划依据。
灾后重建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实施损毁房屋、根底设施、公共设施、生产设施、城镇体系、生态环境等“六大工程〞,推进1808个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总投资为2973亿元,2023年开工建设358个项目,完成投资147.7亿元。其中,农村重建住房开工7.26万户,占重建的32.6%;维修加固开工15.2万户,占维修加固总数的98.3%。城镇住房重建完成3067.2万平方米,占重建方案的22.8%;维修加固完成49.5万平方米,占维修加固方案的95.2%。城乡41.3万名受灾群众实现了永久性安置。首批9个交通项目全部开工;做好受损学校医院维修加固工作,开工建设277所中小学重建学校、93个县乡医疗机构重建项目。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的产业互动和生产对接,达成247个项目援建协议,开工建设131个项目,完成投资23.4亿元。初步形成科学重建、科学开展的局面。
〔四〕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
立足推进城乡一体化,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以规划为先导,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提升“三个集中〞综合效益,推动统筹城乡开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规划的龙头根底作用不断增强。在灾后重建中提出和实施灾后住房重建“开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那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全域成都〞科学规划体系。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完成全市“xxx〞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区〔市〕县域总体规划、试点乡镇乡村规划,完成 “两轴四片〞、“四大新城〞等城市设计及各专项规划、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修编和“三轨九路〞控规编制。强化城乡规划监督,规划执行力明显增强。
“三个集中〞深入推进。一是工业集中集约开展不断深化。按照“一区一主业〞原那么,确定各集中开展区重点开展方向,编制完善集中开展区规划。加大集中开展区根底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推进青白江―新都区连片开展,筹划共建成都资阳、成都眉山、成都阿坝工业园。全市工业集中区内685户企业竣工投产,922户企业开工建设,全年全市工业集中区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32户,区内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度到达68.2%。二是土地规模经营扎实推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依托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农业重大项目,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9.3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达303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到达226.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7%。三是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向城镇居民转移的方法,转移农民3.9万人。标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管标准和程序,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开工新建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553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63.5%。
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确权颁证37.8万户,成立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和6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产权流转3.4万宗、金额15.3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权林地265.1万亩、确权到户53.1万户、核发林权证40.8万份。二是创新耕地保护方法。建立并落实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签订12.6万亩耕地保护合同,累计发放耕保基金4430万元。三是用统筹城乡的方法推进灾后重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引入社会资金参与联建,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筹措重建资金,通过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推进住房重建,集成推进灾区公共效劳和根底设施重建,同步开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制、村镇银行试点和农村产权担保融资试点等取得明显成效。五是标准化效劳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行政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一步削减,并联审批制度、大部门制加快推进。在市区两级政务中心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当场办结件占办结总数的80.7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纳入统计的23户市监管企业国有资产总额增长28.2%。
城乡开展进一步协调。一是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积极推进。四大
新城建设加快,南部新区累计投资114亿元,东部新区土地整理及根底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43亿元,北部新区完成北部商贸城片区总体规划、实施凤凰山片区改造,西部新城建设进展顺利。旧城改造取得成效,“两轴四片〞已开工项目45个,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搬迁改造惠民工程推进顺利,“城中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各类建筑拆迁309万平方米。二是新型城乡形态建设步伐加快。以县城和优先开展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69.2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站〕16个。建设小城市、新市镇对外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