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高
教工
党支部
建设
困境
对策
探究
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存在假设干抑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因素,使城乡对高校毕业生巨大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提高城乡就业水平是破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2023-7685(202223)12-0039-04
截至202223年6月底,我国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40%,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认为,就业率在90%以上表示毕业生供不应求;70%~90%之间表示供求根本平衡;50%~7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压力;30%~5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困难;30%以下表示可能产生就业危机。按此标准说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确实出现一定困难。这是否说明,经过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连续数年出现就业难,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已供过于求。对此,学界普遍持否认观点。郑功成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兴旺国家61.1%的水平。以大学毕业生仅占我国劳动力5%的比例和经济社会快速开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看,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并不存在过剩问题。王德文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仅相当于新增就业人数的1/4到1/8,与新增就业人群的总体相比,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又具有择业竞争优势,从总量上判断,大学毕业生就业应该不成问题。既然大学毕业生并不存在总量过剩而是仍处于“求大于供〞阶段,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却表现为供过于求。对于这个问题,现有文献的解释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只存在于城市、兴旺地区等主要劳动力市场,而农村、欠兴旺地区等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数量绝对缺乏。那么,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即使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无业可就〞也不愿意到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对此,学界有着不同解释。赖德胜把过高的工作转换本钱、解聘本钱和户口本钱,看作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相对过剩而在广阔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绝对缺乏并存的主要因素。曾湘泉认为,这种性质的就业难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调节、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根本素质密切相关。郑功成认为,城乡之间的鸿沟使大学毕业生只能考虑城市,地区之间的巨大开展差距又促使大学毕业生只能更多地挤向兴旺地区。如果对不平衡的开展格局视而不见而简单地责备大学毕业生缺乏到艰苦地区就业的社会责任,显然不符合每个人在择业时都不可防止地存在自利性的法那么。针对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多重分割的局面,本文从城乡劳动力市场视角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表现
(一)高校毕业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城市劳动力市场能提供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企业管理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和技术辅助工作岗位,准入的学历“门槛〞高。该市场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平安性好、开展前景好。然而,现在的局部高校毕业生难以存城市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时机。在城市劳动力市场,我国高校毕业生之所以供过于求,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供给增长异常迅猛。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从2022年的12023万人陡然升至202223年的611万人,净增504万人,扩大了5.7倍。如果加上以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已超过700万人。其中,打算到城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直占较大比重。二是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需求少。以温州大学为例,从2023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只有1.4%、2.4%、1.0%的毕业生如愿到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就业。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严重失衡,高校毕业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岗位更加剧烈。
另外,我国一局部城市劳动力市场除存在工资福利水平低、就业不稳定等问题外,还缺乏社会保障,劳动权益也得不到保护。对2022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雇主类型调查说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民营企业及个体企业〞雇佣了34%的“211〞院校毕业生、44%的非“211〞院校毕业生、60%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是所有类型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然而,高校毕业生在这种类型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似乎也越来越呈“供大于求〞这种态势,那些进入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越来越剧烈。202223年,国际金融危机已使我国7万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幸存下来的中小企业大多在艰难挣扎,这使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二)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劳动力市场很难找到适宜岗位
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由于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相差甚远,而且提供的工作缺乏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与开展时机,因而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选择到县以下乡镇和农村就业的比例一直极低,2022年为6.2%,2023年为7.4%,202223年为5.8%。即使他们愿意到农村就业,也很难找到适宜的工作岗位。据报道,在全国率先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2023年的201名农村定向培养毕业生,真正回到农村的缺乏2023%,原因在于回到农村后,即面临“做农业人多地少,干副业无从下手,想创业又受到种种限制〞的困境。这说明目前农村对高校毕业生的潜在需求还没有转化为现实需求。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形成的根本原因
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呈现“供大于求〞态势,是因为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存在抑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因素。
(一)产业结构扭曲与三次产业水平低制约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
产业结构扭曲能通过两种机制抑制劳动力需求增长。其一,产业结构的扭曲削弱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作用。其二,产业结构的扭曲还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不协调,从而削弱经济开展创造就业时机的能力。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劳动力投入比重非但没有降低,其绝对量反而不断增长;第二产业增长最快,但尚难以吸纳众多的毕业生;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增长却比较缓慢。产业结构扭曲特别是非农产业结构的扭曲,必将削弱经济开展特别是非农产业创造城镇就业需求的能力。以上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弱化,就业弹性系数不断降低。从“九五〞时期到“十五〞时期,我国平均就业弹性系数由0.13下降到0.11,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量从94万人减少到80万人。
另外,三次产业水平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缺乏和就业弹性系数不断降低的根本原因。我国第一产业总体上属于传统农业,对人力资本要求很低,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吸纳众多高校毕业生。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工作岗位一般劳动力就能胜任,没有为高校毕业生创造相应的就业需求。第三产业中传统效劳业比重过大,现代第三产业开展严重滞后,严重制约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二)农村根底设施条件落后及待遇低对高校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近年来,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存在巨大差距,首先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20222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高达3.31:1,绝对额相差1202320元。而由于农村比城市的消费品价格上涨更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与经济开展差距相比,城乡社会开展方面的差距也较大。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存在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社会保障缺失、医疗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缺乏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根本设施和条件。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农村对高校毕业生潜在的巨大就业需求难以通过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信号发送出去。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差距,也倒逼高校毕业生挤进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意愿格外强烈。
(三)高校毕业生热衷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特别是高收益行业就业
由于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而是被户籍制度、人事编制及其他相关政策所分割。以上海为例,大专以上学历的本地劳动力与外地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大。199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本地劳动力与外地劳动力的工资差是1.7倍,1997年扩大到2.3倍,2022年进一步扩大到6.4倍。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收入的行业差异也非常大。高收益行业从业者的平均工资比低收益行业高49%以上。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差异还表达在录用与解雇、劳动条件、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正是这种巨大落差导致高校毕业生更热衷于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高收益行业就业。另外,近年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趋于萎缩,供求严重失衡必然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竞争异常剧烈。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提高非农产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能力
就业的产业分布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变动是现代生产方式变革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规律性现象。只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相互协调,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城乡就业总量扩大进而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否那么,只会抑制经济增长与城乡就业总量扩大,进而弱化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的引擎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非农产业结构偏离度止降转升,产业结构扭曲程度再度恶化。这是我国一般劳动力就业弹性系数和高等教育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城乡就业总量增长缓慢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缺乏的根本原因。因此,破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首要任务,是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规模投资方案与调整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现代第三产业,努力提高非农产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能力。
(二)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
首先,必须彻底摈弃没有城镇化的工业化开展模式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从产业分工与协作的需要出发,科学规划和促进多层次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并在城市群与产业梯度联系中积极促进小城镇开展,推开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城市就业时机。其次,必须在政策理念与设计上从城市偏向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深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和公共效劳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去除两种户口、两种身份、城乡分割、公民权利不平等的制度根源,保障公民自由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构建城乡劳动力的平等就业机制,消除高校毕业生城乡工作转换本钱。
(三)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就业水平
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最终来自三次产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我国高校毕业生之所以形成就业需求缺乏的市场态势,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各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不高,以吸收一般劳动力为主,没有为高校毕业生创造相应的就业需求。因此,必须提高各个产业特别是第
一、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奠定坚实的产业根底。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具有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关系依法管理、失业时紧时缓和劳动力频繁流动等特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还缺乏高标准的劳动力市场设施和统一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问题仍较明显,还没有真正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还没有覆盖全社会;劳动关系法制化建设任重道远。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劳动力流动极为困难是高校毕业生不愿到这些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时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需着力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水平,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