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企业
深度
参与
人才培养
模式
改革
创新
探究
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究
: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问题,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构建了三级递接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架构,依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程,探索校企双方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进企业深度参与的“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并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王涛(1966-),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熊建斌(1979-),男,湖南邵阳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自动化系,讲师。(广东 茂名 525000)
基金工程: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22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类立项建设工程“校企互通,工学结合〞的卓越电气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22)03-0024-0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综合改革的主战场,主要担负教育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研究与实践。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有利于人才工程素质培养,是“卓越方案〞积极提倡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工业与技术迅猛开展、国家经济建设开展规划产业升级转型的新形势下,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尤其对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传统的以课堂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现今社会经济开展和企业需求不相适应,难以满足社会开展需要,企业普遍反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弱,工程素质不高。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试点专业,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并申报立项了省教育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程,探索了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思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卓越电气工程师后备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改革明确了以“厚根底,宽专业,重素质,强能力〞为核心,即:要求培养根底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思路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应用型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内涵特征,以工程意识教育为先导,塑造具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崇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本文化精神特质的专业人才。
二是以工程素质教育为核心,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三是以教学方式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的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改革和专业综合能力的“职业化〞训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四是以实验平台、实训中心、创新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建设为保障,强化工程实践训练。
五是以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等为依托,打通校企合作共赢通道。
二、对电气工程专业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理论认识
1.认识的依据
1994年由乔尔·莫西斯提出的大工程观理论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防止工程本身科学化、学术化而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建立在学科根底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本身,重视工程实际及工程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000年开始的由CDIO国际合作组织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主张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2003年人事部、建设部印发了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方法,并于2022年首次进行了注册电气工程师认证考试;2022年教育部委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标准,以指导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向着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开展。
2022年6月23日由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企业将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
2.对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认识
围绕大工程观、CDIO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等关于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理论指导,依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制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标准指导性意见,笔者认为本领域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属于强弱电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点,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根底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局部。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程性很强的专业,用大工程观来教育学生,就是树立工程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方式与观念。对于专业而言,整体性和系统性就反映在对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电气系统和电气自动化生产过程三个层面的整体与系统的把握。
(3)高等工程教育表达在电气工程专业的知识构成方面,应加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学习,在知识结构上表达宽与专的统一。在工程能力方面,不仅要强调对技术开发与设计、系统调试与维护、系统运行与管理等工程单元的单一实践能力训练,更要强调在系统从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中,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
(4)由“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指导意见提出专业要求。专业应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提出明确的学校标准,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根底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其中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组织能力、技术领导能力、创新与攻关能力。
三、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架构设计
依据对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认识和定位,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学校培养标准,建立“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的三级进阶模块化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是通识及专业根底教育阶段:学习根底知识,培养根本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层次,并开展根底性的工程意识培养。
第二阶段是个性化专业教育阶段:按个性分方向学习,分层教学,在校内进行根本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是企业学习与实践阶段:深入企业,开设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工程实训工程、顶岗实习、职业培训等实践环节。[4]
四、实验区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培养方案的设计力求表达工程教育的系统性,即应包含工程意识与思维、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全方位培养。
1.推进以工程驱动的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推广工程引导式教学方法改革,课堂设立分组讨论、讲演、总结等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课外进行实践验证,通过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案,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2]
为推动主动式、实践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教学管理上采取“以点带面〞,在试点课程的根底上,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课程的数量,每个专业每学期至少推出1门课程,使专业参与教学改革的课程能够逐年增加。
2.推进“工程化〞实践教学改革
以团队合作的工程为引导,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现已建立的训练工程根底上,两年之内将继续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深度、广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加大开发与工程实践接触紧密的训练工程的力度,重点加强工程的类型、层次、专业的布局与内涵建设,以满足学生工程化训练的要求,提升工程化训练实效。
开展“课内小工程引导,课外创新工程立项〞的工程化教学改革,尝试“团队合作,集中管理,分工协作,定期检查〞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表达与辩析能力及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4]
3.推进“开放式〞课外创新实践
开放校内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基金工程立项,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科研工程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教师带着学生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工程,激发学生自主实验、科技创新、毕业设计以及各种学科(专业)竞赛的积极性,以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管理上,进一步完善网络化实验室管理平台,采用预约式开放机制,解决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与实验资源有效利用间的关系。[4]
4.推进工程教育企业化
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本身。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整合工程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与工程素质教育有关的实践教学环节搬到企业中进行,把与工程实际关系紧密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给企业专家,聘请热爱教育事业、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参与教学,聘请企业技术能手参与辅导工程实践教学环节。[1]
5.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打通校企共赢合作通道
通过签订协议、企业挂牌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见习与就业基地。完善实习带队管理制度、指导与培训制度,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方案、培训制度等,并严格监督执行。总结和改革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分阶段、交替式学习模式,完善企业实习实训方案。
按照互惠互利原那么,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和利益,采用接受企业设备赠与、设备推介、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和新技术发布场地等形式,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生产设备、产品、资金、生产线用于实训和生产,将学校实训中心建成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学校的教学工厂,提升实训中心的科技水平,营造企业气氛和工程背景;推进开展生产型实训,兼顾设备的实训、生产、对外培训的作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升经济效益。[3]
积极鼓励把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工作作为产学研结合工作和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培养和引进科研骨干力量,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技术攻关;同时,广泛开展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平台的研发制作工作,促进科研向教学转化;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研发,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促进成果在生产效劳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利用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教师资源等优势,在学校或企业建立研发基地,通过企校合作,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
五、结束语
校企互通、协同共赢的合作模式,可以使学校在已有实践教学与工程教育平台的根底上,进一步挖掘企业创新与创业培训基地的功能效应,不仅为学校工程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支持,同时还可以吸纳众多企业行家参与工程教育,这样必将为专业工程教育提供更厚实的师资根底、更广泛的经费支持和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基于主动式、合作性、实践性学习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有效地实现在知识教育和工程素能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具有可操作性和良好的开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东升,李文军,毛成.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3):88-92.
[2]潘再平,黄进.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2):20-23.
[3]左晓明,许兆美,郑晓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22,(7):76-78.
[4]王涛,刘美,张翼成.“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下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2,(4):19-20.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