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悲剧
体验
诗人
品格
小说
悲剧体验、诗人品格与萧红小说的诗化
摘 要:萧红小说突出的诗化特质早已成为读者的阅读共识,其因此而为中国小说提供了有别于古典小说的现代品格也早已受到学界的关注。然而,萧红小说的诗化却更多不是出于对现代品格的自觉追求,甚至也不是出于从小说学意义上对古典小说结构模式的刻意颠覆。倘能重返并深味萧红独特的生命际遇和小说文本,就会深切感到促成萧红小说创作个性的关键性因素在于: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及其强烈的生命情感诉求赋予了她的小说以浓郁的抒情性品格;女性的灵敏善感和较早显露且纵贯一生的诗人品格又赋予了她的小说以突出的诗化特质。如果说抒情化与诗意化是其小说诗化最为突出的艺术承载,那么悲剧体验和诗人品格那么是她的小说诗化最为重要的生命底蕴。
关键词:萧红小说;诗化;悲剧体验;诗人品格
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在31年短暂的生命里,她用文字传递对爱的呼唤、人性的关心,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诗性光辉。其小说散文化结构、诗化的风格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文体格局,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别具诗心〞的小说风格
萧红小说诗化表现在情节淡化、环境意境化、诗意抒情等方面。一般小说是按时间线索、心理线索展开的,萧红的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处理方式,以跳跃性的生活片断和生活场景为主,淡化故事情节,是同一平面的生命展现。一个一个人物、场面的并置,多维度表达,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加以牵连,使人在同一空间里面有一种时间的感受。然而,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是自然环境的渲染替代了情节的曲折,衬托出人物的生命历程和命运变迁,连贯着小说的脉络。如在小城三月尾声里,“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地和土黏成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坟头的青草是翠姨生命死亡的见证,同时象征着翠姨即使生命短暂也像青草一样春风吹又生充满生机。在后花园里磨倌冯二成子“孤独——幸福——孤独〞的不幸遭遇与后花园几度繁华几度凋零相照应,颇有命运的不可抗拒宿命轮回的意味。在叙事过程中,萧红对意境的营构也别具匠心。呼兰河传第三章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诗情画意的抒情笔调将诗的情愫萦绕在自然环境里。
萧红的小说还表现出强烈的诗意抒情,在萧红的多数小说里,往往没有典型的中心人物,但是抒情主体还是存在的,大局部的小说都是由“我〞这个第一人称自传式表达的,儿童般的天真表达充满对人事的不解是对于回忆性场景的温情表述,复原了生活本态。在呼兰河传第一章和第二章,萧红以成年人的眼光俯视呼兰河这座小城,从第三章开始就以童年的“我〞的眼光讲述关于后花园与祖父玩耍和有关漏粉人家、赶车人家、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的故事,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双重叙事视角使小说表现出复调意味,在温情下流露出悲凉的感伤情绪,整个故事跟着生命的旋律在走。一唱三叹、盘旋往复的情感逐渐渗入,扩充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纵深感,并且诗意化的节奏、韵律、结构流溢于小说创作中,使语言、风格、意象都具有诗性魅力,如呼兰河传里“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这类似语句的重复充满感伤的情调,回环复沓的抒情形式具有诗化美感。呼兰河传第二章第一节描绘到“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这里连续使用“ang〞韵脚,极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诗意盎然,与此同时感伤的情绪也通过语言结构得到了充分的渲染。
萧红小说突出的诗化特质早已成为的读者阅读共识,其因此而为中国小说提供了有别于古典小说的现代品格也早已受到学界的关注。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萧红是“诗之小说〞作家,“才胜于学〞。萧红也曾谈过:“我是像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在梦里写诗一样,也是在梦中写文章来的。〞确实,“艺术是一种天赋的动力,它抓住一个人,使他成为工具。艺术家不是拥有自由意志、寻找实现某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通过他实现艺术目的的人。〞[1]从某种意义上讲,萧红小说的诗化风格更多不是出于对现代品格的自觉追求,甚至也不是出于从小说学意义上对古典小说结构模式的刻意颠覆,而是由其生命气质所决定的。然而,“对艺术形式的把握是一种理解,是一种渗透着情感、意志在内的高级心理活动。〞[2]作为艺术家,萧红是更高意义上的人即“集体个人〞,是一个负荷并造就人类无意识生活的人,是把人类的无意识心理生活外化成艺术品的人。因此萧红小说具有浓郁的诗化风格,就其根源而言,是由她的生命资源所决定的。
二、萧红独特的悲剧体验和诗人品格对其文体选择的影响
萧红的艺术直感与她的悲剧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及其强烈的生命情感诉求赋予了她的小说以浓郁的抒情性品格;女性的灵敏善感和较早显露且纵贯一生的诗人品格又赋予了她的小说以突出的诗化特质。如果说抒情化与诗意化是其小说诗化最为突出的艺术承载,那么悲剧体验和诗人品格那么是她的小说诗化最为重要的生命底蕴。
文学是生命的集中表现,最不可少的要素,即是个性和内心。所以创作即是集中生命力的成功。从童年时期起的把萧红塑造成如今的她的东西,记载着隐秘的历史。这具有创伤性质的核,既令人无法面对,又充满着她的灵魂,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其周边能力所及范围内的碎片,它让没有表情的影子做出各种怪相,也让那无法被人看到且难以描述的存在发出阵阵回声,这就是萧红无意识的欲望。在乡土性社会成长起来的萧红,心底的乡土情结自然难以割舍。雄浑广阔的黑土地塑造了她率真自然、不拘一格的个人性格,为她后来打破小说与诗之间的壁垒提供了勇气。萧红的天赋里有一种感伤的情绪,父母的疏远憎恶,祖父的温暖关爱,爱情的霎时炽热和转瞬疏离所带来的冲击,形成了她敏感坚韧的性格,辗转动乱的经历激发出萧红生命原始的血气。这些生命体验造就了她在个人书写时不自觉的流露出独特的感知和表现世界的方式。就像萧红呼兰河传尾声里谈到:“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乌纳穆诺在生命的悲剧意识说:“苦痛使得意识回到它本身……惟有痛苦,唯有渴望不死的激情的渴望,才是人类的精神成为他自己的主宰。〞[3]萧红记忆里的个人和民族的创伤性场景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感受所涌起的心灵深处的激浪和漩涡诉诸于情感体验式表达是她小说诗化的根底。松散的串联式情节结构是回忆里拾取的标本自由组合进而被心灵诗化建构起的独特的艺术世界。
创作始终伴随着集体无意识,人的生活被潜意识所控制和影响,意识的“自我〞被秘密的潜流冲走。长时间以来,萨满教精神潜移默化的延续和泛化到人民的民间生活中,萧红精神体验受到萨满教文化外倾与癫狂的精神的熏染,这无疑是萧红创造的一种活生生的推动力,一种生命之流,使萧红在语言表达上趋向心灵化、主观化,情节结构有如藤蔓自由舒展运动。生死场里月英惨死、妇女孕育的刑罚、王婆服毒、小金枝被摔死、传染病肆虐、日本人侵略、村民抗日救国等片段式的情节场景都很具代表性、跳跃性,充满血气地强有力地快节奏叙事是潜藏在萧红心灵深处的创伤性的生活经历的在萨满教文化影响下曲折地反映。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过:“文者,气也。气之清浊有体。〞作为天才型的作家,萧红与生俱来的一种诗人气质在一定程度上笼罩着她的小说创作。与郁达夫病态的忧郁感伤,孙犁的清新自然不同,萧红的诗人品格更多的是纯洁和苦涩。萧红的诗写得很好,她自身的诗人身份通过诗人眼光、诗人的心灵、诗人般细腻的体验和感悟影响着她的小说创作。实际上,萧红的诗人品格一直纵贯她的一生,写小说是“诗人品格〞的另一种形式,写小说也是在做诗。这些诗性表达决定她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写意性,影响她行文以情为主,淡化情节和矛盾冲突,营造了美的气氛。诗性本质上反响了生命的内在深度。萧红以诗人的心灵去寻访,从而获得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关于人类生存和人性关心的主题意蕴具有深广的诗性内涵。如在生死场里金枝的母亲很保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母亲便去保护菜了,菜超过人的价值;王婆送马到屠宰场,好似自己踏上刑场一样,又像是送葬一样。呼兰河传里老胡家的儿子踏死了一只小鸡仔,他妈妈打了他三天三夜。这些都是贫苦农民处于生存困境中对于自然万物集体无意识的珍爱。在萧红诗人眼光中,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本质上是平等的,呈现出对于生命的诗意悲悯。此外,萧红小说生与死的呈现具有生命哲学的意味。萧红在一些小说中刻画出的背景都是生活缓慢单调地被自然推动着走,村庄永无变化地生死轮回着。生老病死已然成为一种自然过程,村民无法主观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只是生的本能驱使他们生活。萧红内心希望生命寻求超越,希望通过死亡唤醒人民对于生命意义的关注。另一方面,她又通过生生不息的万物在死亡和命运面前呈现出顽强和勃发表现出生命的韧性和永恒,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其中所蕴含的思考彰显着“趋向死亡,超越死亡〞的“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新的文学观,乃至新的小说观念促成了现代文学文类融合现象。历史的因缘际会和萧红独特的生命体验相融合,诞生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独具魅力的诗化小说杰作。她用力透纸背的笔法直面惨淡的人生思考残酷的现实,反过来生活的本原激发她内在情绪的波动外化为她诗化的审美意识,从而呈现出超越因果关系和繁复情节的美学思考。萧红小说不是格式化的书写,是用生命、心灵去抒写。生命是和世界相联系的,萧红通过世界来进行自己的选择和确认,外在环境对于萧红的生命体验的转化,使萧红自身主体精神介入小说实现了文化的反思。在深层意义上讲,小说诗化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延伸,古代诗歌是“将山水风貌引到事物的光辉里来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品格〞,萧红的诗化小说也异曲同工地“将审美情感由对事物的表层感知导向无限延伸的社会历史深层之中〞[4]。其小说具有的文化意义是现实的拓展和历史的延伸。
萧红是不幸的,一生命途多舛境遇坎坷,在临终时仍感慨“半生尽遭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同时也是幸运的,作为鲁迅眼中最具才情的女作家、与张爱玲并称的民国奇女子,她勇于打破小说与散文、诗之间的界限,创造出介于小说、散文、诗之间的富于特色的小说样式。相信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留给世人的精品经过时间的淘洗依旧“与碧水蓝天永处〞。
注释:
[1]〔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译林出版社,2023.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西〕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段继承译,花城出版社,2022.
[4]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殷红〔1992–〕,女,汉族,四川广汉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