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农业与工业化
2023
农业
工业化
读后感
农业与工业化读后感
农业与工业化读后感
yinger
第一次接触张先生的作品,大概是在2023年。当时考研的学校指定的一门考试教材是开展经济学,为了应付考试,书上的知识背的滚瓜烂熟,然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是有些欠缺。2023年来到华科,获张培刚开展基金会赠书两本:中文版农业与工业化以及英文版。初次看到中文版的封面时颇有感触,镰刀与麦穗,非常贴切而又富有深意的设计。怀着一份敬意,现在开始我们的阅读旅程。
回忆张老的一生,几多繁华、几度风雨、几经坎坷。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使得张先生对于农业问题有着切身体会。大学时期在武汉大学求学的经历,为以后积累了坚实的经济根底。1934年大学毕业后,张先生进入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并从事了六年之久的农业经济的调查研究工作。工作期间,先生屡次参与到地方的乡镇调研,并写成了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粮食问题等著作,同时还在多刊物上发表了论文。这一系列的成长工作经历为后来先生到哈佛留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对后来论文的选题颇有影响。1941年先生进入康桥哈佛大学开始了留学生涯,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得先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极大的升华和提高。1945年张先生完成农业与工业化的英文初稿,后该文获得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正确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这对于当时的华人来说绝对是极大的荣耀。七十几年过去了,张先生的农业与工业化中的一些理论在当下仍然适用,如重视农业的开展、改革土地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等等。然后造化弄人,张先生归国后搞了近10年的总务行政工作,后又教了逾十年的政治课,紧接着是10年的“文化大革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完全无暇自己擅长的经济学术研究。学术生涯停滞了几十年,人生最黄金的时光竟就这样蹉跎。董辅礽教授曾感慨说:“张培刚老师的学术思想,像一颗流星,在20世纪中叶的天空划过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后,便旋即泯灭了……〞才华不得施展,人才埋没多年,这无疑不是一个时代莫大的悲哀。
20世纪八十年代,张先生拟将农业与工业化内容在原有根底上扩大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即原博士论文的中译本,分标题为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中卷分标题为大战后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下卷分标题为社会主义中国农业与工业化问题研究。在对三卷书进行详细阅读后,我对张先生的敬仰之情不禁又增添了几分。书中严谨细致的文笔、标准的引用及在当时具有引领性的思想都令我印象深刻。本文的主要着重点是对上卷内容的把握,并辅以中下卷中对相关问题再论述的见解。
上卷开篇总论局部主要是对一些根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的评述,主要涉及工业与农业的根本概念及全篇所用之局部均衡、区位分析等方法。关于农业与工业的根本概念,张先生听从库兹涅茨教授的建议放到了附录局部。对于这一点的做法,我赞同杨联陛先生的看法,这两个根本概念的注解非常重要,放到附录局部容易被忽略。张先生在本书中所用的一般是狭义工业,狭义的工业只包括制造业及机械生产。一种工业可以定义为生产一群同类商品的一群生产单位,此种商品的相同性为最大或者相异性为最小。而“农业〞一次将用以包括一切形态的农场经营,即包括大规模的现代化农场,也包括小规模的家庭农场。
在论证分析方法局部,张先生主要运用三种方法,分别为一般均衡方法、局部均衡方法和区位理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方法可以进行总体均衡分析,但由于其前提假定为“完全竞争〞、完全“静态〞,这不太适用于全文分析的农业与工业问题。故张先生进一步结合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来同时应用动态分析及演进性分析。由于传统的局局部析方法与本文不尽完全匹配,张先生对其进行了相关修补。修补工作主要集中在四点:一是不止着眼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对其他经济活动也应进行关注;二是以不完全竞争假设替代原有的完全竞争假设,并将厂商理论引入“小组〞理论;三是适当应用总体分析方法;四是引入区位理论,尤其是现代的动态区位理论。在中下卷中,张先生对相关分析方法概念进行了相应调整。“总体分析〞和“个体分析〞及介乎其间的“中观分析〞,分别对应着现下流行的概念:“宏观分析〞、“微观分析〞及“中观分析〞,其中上卷中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区位理论分析方法是与“中观〞分析的内容联系紧密。另外是重申数量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在上卷书中张先生对一些弹性概念的分析附属于数量分析方法。张先生认为数量分析方法之于经济学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不太赞成一些极端行为。现下数量分析方法遍地开花,期刊论文恨不得每篇都要搞一大堆计量模型,甚至有些生搬硬套,这种情形也未必见得是一件好事。我始终认为,计量只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经济问题研究的核心仍然是思想最为重要。假设是只一味地去追求方法的巧妙性,丢掉了经济学分析最原始最核心的东西,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上卷第二章张先生主要是对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论述。在任何经济社会中,农业和工业之间总是保持着一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个国家无论工业化发到达何种程度,都不应无视农业的开展,只有农业与工业之间维持一种平衡,经济才是健康有序的开展。今天很多兴旺国家就是很好的例子,如美国、英国、法国等。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先生就论述了农业对于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奉献集中在食粮、原料、劳动力、市场以及资金等五个方面。农业最重要的功能是为整个人类经济社会供应粮食,同时也为其他产业提供原材料,输送剩余劳动力。广阔农村地区也是巨大的市场,同时农业的开展也为工业等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金。库兹涅茨教授在1961年将农业部门对经济开展的奉献概括为产品奉献、市场奉献、要素奉献以及国内农业通过出口农产品而获取收入的奉献。后来的一些学者将库氏的观点认为是“经典分析〞,殊不知这些理论与张先生的博士论文内容大致相似,而库兹涅茨当年还详细看过张先生的英文底稿。后来,库兹涅茨教授凭着一系列奉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张先生却因种种因素被埋没,这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上卷第三章是有关工业化理论的论述。张先生将“工业化〞定义为是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可能最先发生于某一生产单位的生产函数,然后再以一种支配的形态形成一种社会的生产函数而普及于整个社会。而这种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变化,最好是用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诸部门来说明。假设从资本角度出发,那么是资本的“扩大利用〞和“加深利用〞的过程。在中下卷中,张先生为了通俗易懂起见,将“工业化〞重新表述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区别在于用“生产函数组合方式〞替代了“生产函数〞一词,更暗含着组合与其产出之间的依存关系。同时为了指出工业化的变化方向和突出特点,又进一步将“工业化〞定义增改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这种对工业化的定义更为广泛,国民经济的进步与开展既包含工业的进步与开展也包含农业的进步与开展。这种定义极大地有别于一些传统的将工业与农业对立起来,或只取其一的做法。按照广义的工业化定义,信息化那么是传统意义上“工业化〞的深化和拓展。而现在提倡的“现代化〞含义及内容那么比工业化更为广泛,简言之,“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个特定的开展阶段,而“现代化〞那么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开展的历史长河。
同时,张先生对工业化中的根本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工业化中主要有五种根本要素:人口、资源或物力、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及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其中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及生产技术是发动因素,资源及人口是限制因素,而社会制度那么既是发动因素又是限制因素。这种对影响因素的划分,时至今日,仍有其合理之处。可持续性开展观正是在资源等的限制背景下所提倡的,这与张先生在四十年代的有关于人口及资源的限制作用论述不谋而合。对于人口方面的限制,张先生认为中国的方案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具有其合理性。由于刚刚读过森的以自有看待开展一书,在此稍作一点点比照。森对中国的方案生育政策那么是批评略多于褒奖,认为年轻妇女获得自由权才是解决人口的有效合理的途径。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方案生育政策确实起到了抑制人口增长的目的,但是在方案生育政策实施中所带来的“女性的消失〞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地方。无论两者之间观点有何不同,但都一致认为人口问题确实是广阔开展中国家需要重视和解决的一大问题。
上卷第四章张先生主要探讨的是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谈及积极的一面,工业开展有利于农业技术进步,能够促进农业的改良。张先生认为工业开展是农业机械化和大规模组织经营的必要条件,农业的改革必须以工业有相当程度的开展为前提条件。
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本化的〞过程,是资本“宽化〞和“深化〞的过程。这种说法如果应用到农业,那么表现在农场操作的机械化和化肥肥料的利用上。现代农业继续运行,归根到底依赖于工业的各个部门提供机器、肥料、动力、储藏设备及运输工具。而当工业化进入到一定成熟的阶段,人们的收入得到提高,这又会诱发人们对更好食物的需要。同时随着工业的开展,一些工业原料的需求方面也会发生变化。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因素,农业势必应进行相应的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工业化对农业开展的消极影响那么表现在,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优越地位将逐渐让位于制造业、运输业和商业等。同时,同业的工作人口和国民收入所表示的相对重要性也日渐下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坏事,只要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维持着某种程度上的均衡,那么经济仍可以维持健康开展。
第五章张先生从工业化对农场劳动的影响角度进行论述,讨论工业化对于农场劳动有利还是有害的问题。这里的农场劳动包括直接参加农场工作的劳动者,即所谓狭义的农场劳动,和间接帮助农场业务的劳动者,例如家庭农场中的“外界决定的劳动〞。在上一章中,我们谈及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劳动力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或者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学术界关于工业化对劳动力的影响的看法并不统一,有人属于乐观派,而有的人那么属于悲观派。那么机器等的使用,是否会对就业者产生冲击,是否会带来一定的失业。机器的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害,首先要看社会制度以及引用机器的目的性。张先生认为,机器的大量使用在短期内,会引起劳动力的结构调整,甚至会引起临时的失业。但是从长期看,改良的机器以及较高效率的管理并不一定会产生永久性失业,也不一定会产生永久性“技术失业〞。
那么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在农业收入中的相对份额是否增加了。劳动的相对份额的继续下降,是工业化过程中各种根本特征之一。一般认为工业化也是用资本(机器)替代劳动的过程,这种替代作用的发生是通过各种节省劳动的创造所实现的。虽然从生产的观点来看,劳动的份额必定下降。但这并不表示农业劳动者不能从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中得到益处,从长远来看,仍是利大于弊。
上卷第六章张先生着重谈论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也是本书尤为重要的一局部内容。在前面章节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基要部门的生产函数的变化。这些基要部门包括交通运输、工具母机、钢铁及其他基要工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农业国家的工业化,就一定要是制造工业变得独占优势。一个国家,即使它的农业生产仍居优势或与制造工业并驾齐驱,只要它的运输业和动力业已经现代化,农业已经根据科学路线“企业化〞了,我们仍可认为它是工业化了的国家。这一段话无疑是本书内容的重中之重,也是张先生思想的一个精髓。农业国搞工业化,不能只一味地重视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不能无视和放弃农业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在工业化启动初期并未坚持这种观点,大力开展重工业,以工业为主。农业和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由于这种巨大的牺牲,使我国农业在改革初期变得异常脆弱和滞后。广阔农民收入低下,购置力低下,这一系列问题最终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张先生论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