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时代
合作
存在
问题
对策
研究
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彪
进入新时代,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對学生的培养,由孤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向家校合作教育转变。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给学校和家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家校沟通不畅
学校和家庭缺乏有效的沟通,是当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重要障碍性因素。由于学校与家庭二者所处的位置不同、立场不同,客观上导致了两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一方面,家长对学校教师理解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课业辅导上,一般教师都会要求家长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和催促,有时还会要求家长陪同学生一起完成学校作业。这就导致了家长的不理解。家长普遍认为,教师把辅导作业的责任“推〞给家长,是教师的不负责任。因此,在类似问题上,会出现消极懈怠、甚至不配合的现象,有时直接导致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家长也没有做到足够多的理解。有些学生家长出于关心学生成长的考虑,向学校和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或要求,而教师那么认为家长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必要对学校教育“指手画脚〞,因此不积极采纳家长建议,由此引发家长的强烈不满。
2.家校合作动力缺乏
当前,家校合作的运行机制中,家庭和学校的地位是对等的,是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推动者仍是学校。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包含两种。一种是微观下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的双方是教师和家长,二者之间围绕具体某个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一对一〞交流,沟通方式较为简单便捷;一种是宏观下的合作,合作的双方是学校和家庭,通过组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进行“多对多〞的沟通。无论是微观上的合作还是宏观上的合作,学校都占据主导地位,家长处于附属地位,这就容易导致家长不得不接受学校和教师的支配和安排,出现情绪上的抵触。
二、小学家校合作的路径探讨
1.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外在环境,需要紧密合作,为学生全方位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为此,家庭和学校决不能“各自为战〞,也不能“各管半边〞,而应当围绕学生成长和开展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互通有无。因此,要加大家校合作的宣传力度,切实打牢家庭和学校深化合作的思想根底。对学校来说,要主动向学生家长宣传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和家长各自承担的工作分工和职责,最大限度得到家长的认可、理解和支持。对教师来说,要主动加强对家校合作有关理论的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家长来说,要主动对照家校合作的有关要求,在自身素质提升上下功夫,提高参与学校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力争为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的成长开展提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2.建立协调沟通机制,保障家校合作健康有序
协调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关键环节。家校合作涉及学生教育成长的多维度、多方面,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密切配合,构建起多维度的沟通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家庭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召开联席会议,集中研究商讨事关学生教育和学生开展的重要问题。比方,暑假前夕,组织召开家庭联席会议,由学校集中开展针对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平安知识培训,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为学生的暑期平安提供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保障,有效防止因家庭监督保护不到位而出现的平安问题。还可建立教师-家长沟通和家访机制,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和学生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走访交流,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建立有效沟通,在有关问题上达成共识,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主持。建立意见收集和反响机制,学校和教室可以设立征求意见箱,通过投递信件、家长留言、发送邮件等形式,接收来自家长群体的意见建议。通过这种“阳光〞的处置方式,有效集中家长的智慧,共同效劳于学生成长和开展。在这个过程中,也增进了家长对学校的认同。
3.有效处理矛盾,增进家校合作的思想认同
教师要摆正角色自己的定位,要认清家长是学生成长和开展的参与者、引导者,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家长的地位无法替代。因此,当与家长发生矛盾时,要检讨自身存在的缺乏,比方,是否将问题解释清楚,是否站在家长的角度充分考虑。在充分反躬自省的根底上,向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争取理解。学校要在矛盾的处理中扮演好应有的角色,既充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也要尊重家长的内心感受,积极搭建调解和沟通的平台,帮助双方增进互信、改善关系,推动家校合作回归到良性开展轨道。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