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术
介入
生活
以学术介入生活
梁振华
我与乐译认识已近二十载,虽然不时看到他发表的时事、文化评论,他的每本学术著作出版后都会寄来,但我迄今尚未较为系统地阅读过包括小说、游记、散文、访谈等在内的他的其他文体的写作,直到这一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沉甸甸的随笔小说集拒绝在沉默中遗忘摆在书桌面前。欧阳修所言“遇人浑浑,不见圭角〞,用在生活中的乐译身上大概极为贴切;
但在这部随笔小说集中,我看见了另外一位积极介入现实、冷眼审视时代、深刻洞察人性的乐译。
拒绝在沉默中遗忘共收有九辑文章,在我的印象中,作者一直关注着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与社会角色问题,他极为推崇张载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历史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既是政治秩序与文化教化的践行者,又是政治、社会与文化的批评者。虽然现实中的政治力量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力,但在千百年的中国文化史上,知识分子的道统反而要比一朝一代的政统更有道德、文化、情感上的感召力、向心力,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底。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凭借着对于道统的执着,才敢于坚决地为精神信仰而前赴后继地挺身而出,对于政统形成一种制约性的批评力量。萨义德认为知识分子的本质特点在于对权势说真话,永远保持着对正义、真理的追求。随着中国走向现代社会,传统知识分子赖以安身立命的体制、社会、文化根底已不复存在,在这种背景下,拒绝在沉默中遗忘通过时评、随笔、小说、访谈等文体对知识分子精神进行辨析、对价值失衡状态的反思以及对知识分子精神延续的表扬,就有了特殊的价值。
这部著作中有不少文章探讨的都是现实、文化生活中有较大影响的现象、事件,显示出作者以学者身份、学术积累积极介入当代生活的追求。久在象牙塔工作、生活的学者,常常因为过于注重理论学习而忽略了正在发生的现实问题,在长期的纸上操练中逐渐丧失介入现实的热情。作者一方面对于学术工作有着狂热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可贵的现实情怀,努力凭借专业与学识上的积累,试图从芜杂繁乱的社会现象中发现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在李文娟:大写的知识分子中,作者竭力表扬李文娟式的知识分子立足岗位、保卫人民利益的精神:
真正的知识分子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抗拒与独立的品质,正是这种不依附不苟且的本质,使得他们能够听从自己的内心诉求而采取行动,哪怕头顶晃动着随时可能落下的巨斧利剑。
在知识付费背后的营销焦虑中,作者注意到了“知识付费〞现象背后的各种利益诉求,以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进行了揭露:
在新媒体蓬勃开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在范进精神:科举招魂与时代症候为抄袭者讳?山寨版创意园缺的是文化自信历史转型期高校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知识分子的历史宿命与精神挣扎等系列文章中,作者立足于学者的冷峻观察与专业素养,对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诸多乱象进行了深刻分析,将知识分子介入现实、激浊扬清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应该看到,作者以知识分子的价值理念观察社会现象,并非只有对于社会失范现象的批判,他在不少文章中也同时在表扬知识分子精神、建构公民意识、弘扬岗位意识,如以“知识网红〞崛起为契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用优秀作品答复时代课题拒绝在沉默中遗忘书评编辑的岗位意识等。
如果说文学评论与历史、思想著作随笔所表现的是一位学者的专业素质、知识积累与审美判断的话,那么随笔文字所展现的那么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腻观察与敏锐感悟。这类随笔看似较为随性,实那么需要苦心经营,才能在平易的表达中发现时常为人们所忽略的历史细节、文化常态及隐秘心理。普陀山随想是作者前往海上佛教圣地普陀山后的文化散文,他在行云流水地描述游历过程的同时,极为敏锐地从普陀山的漫长历史中择取了一些文化碎片,再以知识分子的视角进行深入剖析,为我们理解历史与人物提供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启示。作者在勾勒了普陀山历代所遭遇的海禁严厉、僧侣遣散、战火侵袭、寺庙焚毁等苦难以及后来不断重建、發展的历史,从中发现了中国文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原因:
中国的历史就是在这种弯曲的踽踽之途中周折,面对祖先们的遗产在自己的手中被无端地掠夺、焚毁,人们的眼泪已经哭干,步履已经蹒跚。然而,就是这样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们,咬紧牙关,勒紧裤带,用瘦骨嶙峋的双臂搬起巨石,重新踏出坚决的一步。这里的名胜很多,遗迹重叠,意义非凡,都有着自己的灿烂与辉煌,这些于后代而言更像是一个蹒跚踉跄的稚儿,背负着太多文化的重压,而他们的肩膀还很柔嫩,承受不了这样的悲壮。炎黄子孙却以自己的坚韧和智慧反复修葺着昔日的繁华,将大唐的风骨、宋元的意境和明清的情调熔铸其中。
流血的幸福那么为我们讲述了一件少年时代的往事:“我〞在乡镇中学读书时,鼻子血流不止,只得从学校跑回家。外婆在家中见到“我〞一闪而过的身影,以为外孙与同学打架,于是拄着拐杖,用颤巍巍的小脚一步一步地挪到家里、卫生院、镇医院,在外头转悠了个把小时。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作者充满了对于亲情可贵的喟叹:
等到在外求学多年,经历了冷暖自知的种种后,才慨然领悟到亲情的可贵。长辈、师长的关切之情都在春风微雨的滋润中倾注,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没有一件轰轰烈烈,却是生活中最本质、最朴素的所在。仿佛隔着一层幕布,身处其中的时候总看不清楚。直到自己明白过来,想要珍惜的时候,往往空余朦胧的泪光。
书城内外这一辑为作者系列著作后记的聚集,生动地再现了作者为了追求学术理想从湘中南下广州、澳门,旋即访学上海、波士顿的历程及学术、生活感悟,为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留下了一份生动的文学档案。
盛夏已经来临,不由得让人想起18年前的那个夏天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那时的作者,善良淳朴,敢于表达,充满着对于未来的憧憬;
现在的他,尽管还是保持着善良淳朴的本色,对于学术与创作更加刻苦努力,但是岁月的沉淀使他面对社会时多了一份沉重与沧桑。记得苏芮在一首歌里唱道:“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有时忍不住想问问作者,明天的我们是否依然可以与理想和希望一齐跃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