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上市
企业
对外
担保
行为
风险
研究
我国上市企业对外担保行为风险研究
对外担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它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为克服信息不对称所采用的一种必要的经济与法律手段。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哪些问题、可能导致哪些风险、怎样防范和降低对外担保所引起的风险、化解企业的经营危机,都是监管层有待解决的热点。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作为一种正常的经济行为,一般指具有良好资产状况的上市公司以自身资产为其他经济主体的融资提供担保,其标准程度往往影响着上市公司的未来经营状况,对于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或跨国集团,其担保行为甚至可能会引发对宏观经济的重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开展,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日渐增多,其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频频出现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被控股股东恶意利用而增加了上市公司自身财务和经营风险,引发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甚至退市等问题。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也已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受到证券监管部门、债权人、广阔投资者的关注。考虑到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大量存在,担保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影响证券市场的整体风险,为我国金融稳定带来威胁。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在对外担保数量及金额比例越来越大,因而担保风险也越来越大,这种风险在金融危机还未过去的今天,将会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首先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中西方理论进行详细综述,其次结合我国当前上市企业对外担保的监管体制和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实际数据,总结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开展历程、特点现状以及存在的风险。然后,针对面临的风险,进行重点分析和总结上市企业对外担保风险存在的诱因,并结合有关实际来探寻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风险对上市公司潜在本钱的影响。最后,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风险标准的相应政策和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防范机制有所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 对外担保 风险 诱因
第一章.导论
及意义
当前市场经济日益快速开展的情况下,担保在融资借贷活动中一种很正常的、被广泛应用的经营行为,尤其是由独立第三方提供高效率的信用保证,与一般保证人提供的担保相比,由于上市公司往往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开展前景和稳定的盈利特征等优点,因此由其提供担保更加较容易为银行等贷款人所接受。
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开展,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实践中,各种担保问题层出不穷。目前,就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现状而言,涉及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数量是非常巨大的,担保的金额也是十分庞大。就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形式而言,各种形式更是不断“推陈出新〞,比方变相担保、互保或关联担保等现象已十分普遍,而且许多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其母子公司之间以及其关联企业之间形成一个纵横复杂的“担保链〞或“担保圈〞。再者,违规担保的现象使得担保诉讼官司案例不断增多。更有甚者,不少净资产为负的上市公司仍然冒着自顾不暇的风险对外提供大量的担保。因此,从目前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实际现状来看,频频出现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被控股股东恶意利用而增加了上市公司自身财务和经营风险,引发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甚至退市破产倒闭的境地等问题。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的问题愈来愈烈,巨额的对外担保除给上市公司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外,不标准的担保行为不仅将使得引火烧身的上市公司面临被担保引起的讼案烧得焦头烂额的窘境,日益侵吞着上市公司的利润,而且还损害着广阔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不仅使得不少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也无法很好的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更加大了整个证券市场的风险。
尤其是受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放缓、出口环境恶化等经济低迷周期的特征。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业绩差的上市公司在对外担保中开始占据越来越大的百分比,因而担保风险也越来越大,这种风险在金融危机还未过去的今天,将会尤为引人关注。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恶劣的市场环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更加应该尽快建立风险预警和应对体系,探索多模式的风险担保措施,提高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经济行为,一般指具有良好资产状况的上市公司以自身资产为其他经济主体的融资提供担保,其标准程度往往影响者上市公司的未来经营状况,对于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或跨国集团,其担保行为甚至可能会引发对宏观经济的重大影响。考虑到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大量存在,担保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影响证券市场的整体风险,为我国金融稳定带来威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的分析,进行总结上市企业对外担保存在的风险,并重点探寻和分析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的风险诱因有哪些,最后给出作者的对策和建议,来完善上市企业对外担保风险防范机制。
1.2研究内容
全文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文献回忆。本文将对上市企业对外担保的风险管理的相关国内外理论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国外局部主要是对西方融资担保理论及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对本文可参考之处。国内那么主要是对现有本领域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忆,并进行相应的评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忆,对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研究思路进行宏观把握。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现状、特点及潜在风险趋势分析。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本文将通过数据的搜集、大量阅读文献,对我国当前上市企业对外担保行为的现状、特点、风险进行比照总结,来了解世界金融形势恶劣的今天我国上市企业对外担保行为的风险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诱因的分析。本文通过近年来上市企业中具有担保数额的企业的担保行为特点根底上,重点从内外部因素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的诱因进行分析概括,并探讨其潜在的本钱对上市公司影响。
第五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针对上述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及诱因等分析,本文对上市企业对外担保行为应该怎样躲避风险给出作者的对策和建议。
1.3 研究创新及重点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以金融危机前后为比照,来分析我国上市企业对外担保行为的变化,以及这些行为的变化所有可能带来的风险。
本文的重点有三个,一是对金融危机前后,我国上市企业对外担保行为的变化情况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增大或减小问题进行研究,得出我国上市企业对外担保行为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二是对上市企业担保行为引发的风险诱因进行较为系统地概括分析;三是对上市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情况下防范对外担保引发的风险提供建议。
第二章 文献回忆
由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在西方建立已有很长的历史,理论界对于金融信贷及投资担保业相配套的信用制度和投资参谋制度也十分完善。尤其是随着1970-1980年西方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相继完成,剧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担保等非利率因素日益被重视并广泛使用,从而为担保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现实背景。而这一时期,随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开展,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涌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基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融资担保理论体系。现如今,在国外当代学界对信贷担保融资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比方现有的交易本钱担保理论、逆向选择理论和道德风险理论、代理本钱担保理论、契约担保理论等系列相关的信贷担保理论。
担保理论
Barro〔1976〕是最早提出交易本钱担保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在执行贷款合约过程中利率与担保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借款人违约时,作为弥补贷款人损失的工具——担保资产,就要执行变卖,但是这个过程无疑会涉及到产权转移和担保诉讼等,由于相关执行本钱的增加反而使得贷款人的价值将远远的低于借款人。考虑到交易本钱的存在,贷款人必然会提高期望贷款的利率。
与Barro的假定不同,Chan & Kanatas〔1985〕认为担保的交易本钱应由借款人承当。交易本钱的增加将迫使借款人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用以保证拥有优质资产的借款人获得更多的担保。
另外一方面,Katz〔1999〕从不同参与主体的视角来研究交易本钱对信贷担保合约的影响。他认为,尽管贷款人在取得资金渠道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直接放贷,那么不可防止地贷款人要进行信息收集,以确保债务人资金流动性、资产质量状况等的核查,同时还要监督债务人违约风险等;然而担保人在对借款人相关情况更加具有优势。因此,如果这两种优势互补将会降低了各自的交易本钱,从而使得有担保的交易总本钱小于直接贷款的交易本钱。
代理本钱担保理论
Black〔1976〕指出,借款人在现有收益和市场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发行与现有债权具有同等以上优先权的债务,将使现有债权的价值被稀释,导致债权人的财富将向股东发生转移。
与此不同,Leeth&Scott〔1989〕认为,担保条款存在使贷款人在借款人违约时有权处理其抵押担保资产,这反而限制了局部债权价值被稀释。作为一种或有负债,担保增大了企业的潜在财务风险,限制其举借新债从而也有利于限制现有债权的稀释。
Benjiamin〔1978〕认为,在借贷中,担保可以起到缓解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的作用,减弱由于股东选择高风险工程而向债权人转移风险。Smith&Warner〔1979〕研究也说明,担保能够减弱股东选择使公司价值减损的高风险工程的倾向。因而,担保就可以降低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冲突引起的代理本钱的作用。
Siebrasse〔1997〕研究说明,担保可以被认为是由债务融资所带来的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反响机制,而上述几类代理冲突是可以减弱的。
Stiglitz &Weiss〔1981〕首先提出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存在是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尤其是风险厌恶的借款者会使用担保将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从而缓解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Wette〔1983〕那么更进一步证明,即使借款者是风险中性的,也会产生同样的效应。Triantis〔1992〕认为,在信贷市场中存在两种类型的非对称结构信息:一是在贷款人事前确定借款人的资产状况、用贷风险程度、是否会如期归还借款等引发不对称事前信息的逆向选择问题;二是发放贷款后,由于贷款人无法完全拥有借款人的用贷和还贷等具体行为情况,也将使其面临着借款人违约的道德风险问题。 以上两种非对称结构信息先后分别导致了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
2.1.4契约担保理论
信贷契约是由担保与贷款的利率、规模、期限等的组合形成的。银行在对借款人进行筛选时,担保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与其它利率要素相互制约和影响。
Barro在1976年其模型中从担保中利率和贷款规模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一方面他认为,随着担保均值〔以贷款额/担保额表示〕的增加,在贷款人的期望收益不变情况下,名义利率、借款人期望利率都会同步增加。另一方面,贷款规模区间与担保的均值呈正比,与担保交易本钱及贷款利率呈反比。
Chan&Kanatas〔1985〕指出担保和利率之间存在交换关系,利率将随着借款人提供担保水平的提高而降低。Besanko&Thakor〔1987〕和Boot、Thakor&Udell〔1991〕研究也得出担保和利率之间具有相反关系。
Jackson&Kronman〔1979〕也对担保与贷款规模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贷款规模与单位贷款的监督和管理费用成相反关系。此外,贷款规模的增加会使得借款人的负债水平加大。因此,贷款规模越大将会要求借款人使用担保。然而,Boot、Thakor&Udel〔l1991〕根据美国大银行十一年的经验证据说明,在契约中考虑借款人道德风险和努力程度的影响,担保与贷款规模呈负相关关系。他们认为,在其他情况不变条件下,在贷款规模较大时,借款人努力的边际收益会更高,由此引起其道德风险降低,那么贷款人对担保的要求就会降低。
贷款期限对担保选择的影响,是由Jackson&Kronman〔1979〕、Schwartz〔1981〕提出的。他们认为贷款期限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