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政治经济学革命时代到来.docx
下载文档

ID:1784850

大小:21.57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政治经济学 革命 时代 到来
政治经济学革命时代到来 【】在历时一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变革中,政治经济学这门外来的社会科学,得以传播、演进,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起到了启示和引导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开展,只有在认真研究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经验中,才能为政治经济学的变革提供中国人所应提供的新的科学因素,也只有变革了的政治经济学,才能进一步指导中国继续进行着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开展;危机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23)05-0273-02 每一名经济学学者自从接触经济学的那一天开始都清楚“经济是经世致用之学〞。经世致用,顾名思义也就是解决人类社会说遇到的各种经济矛盾。但在用之前必须弄清楚两点:第一,我们所掌握的理论是否正确,是否透过现象抓住了最本质的内容;第二,怎样才能深入系统的分析矛盾,从而从矛盾最根本的方面着手解决矛盾。 从最初接触刘永佶老师中国经济矛盾论这本书所产生的很多疑问甚至是带着一些抵触情绪的阅读到逐渐认同理解书中的观点再到完整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书中许多观点的赞扬和自觉的思考学习,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个过程中甚至有一段时间由于疑心和抵触情绪的存在使自己在阅读的时候感到很痛苦,在心里总是很难接受书中和我们以前说接触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不同甚至有些是截然相反的观点。现在回想,很明显的可以发现自己当初思想的不成熟,可以说还带着一些“教条主义〞。 在以前的政治经济学习中我们知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已经有过三次 。第一次 冲破了“个人崇拜〞。第二次 冲破了“方案经济崇拜〞。第三次 冲破了“所有制崇拜〞。对于是否存在第四次 ,理论界似乎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对第四次 将冲破什么还未形成定论。现在看来,中国的第四次 应该冲破“ 〞,改变之前对于马克思主义近乎教条化的理解方式,时代的开展要求政治经济学的变革。 在历时一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变革中,政治经济学这门外来的社会科学,得以传播、演进,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起到了启示和引导的作用。那么,中国的社会变革,又会对政治经济学的开展起什么作用只有在认真研究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经验中,才能为政治经济学的变革提供中国人所应提供的新的科学因素,也只有变革了的政治经济学,才能进一步指导中国继续进行着的社会变革。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已不适应中国改革和现代化的需要。中国人比拟系统地接受政治经济学,是从严复1902年翻译并出版斯密的原富开始的。可见,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起步是比拟早的,但是这个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照搬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是行不通的。从本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在方法论以及在对中国现实矛盾分析的过程中,从中国人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那么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其核心就是确立研究者的主体性,而主体性确实立需要研究者不断在认识自身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没有对历史与思维的把握无法确立主体性的,确立主体性也就成了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长时期以来,苏联的教条主义,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是否敢于疑心和敢于创新,决定了我们看问题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实事求是的对待问题,面对层层阻力敢于揭开真相的面纱,这也正是目前我国学者所缺少的品质。 目前我国经济学界的学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的认识良莠不齐,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也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然而对整个中国政治经济学做到深刻思考和剖析的又有几人问题不在于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如何描述,而在于在现在的中国学者常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常识神化,尤其表达在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的编写中。记得以前看到过一些学者对于中国西方经济学的评价:“中国大量存在的只是庸俗经济神学〞。我想这个观点用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上同样适用,这是受中国特有的官文化和小农意识存在的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学起源于国外,需要对外国的经济学说引进、分析和借鉴,但不是将外国政治经济学作为崇拜和神化的对象,必须做扎实而细致的研究,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矛盾论确实是一部独立思考深切分析的作品,相对于当前学界大量存在的各种所谓某某主编的书籍而言,这部书所闪烁的思想的光芒是无法掩盖的。一直很不认同经济学界的主流经济学派和非主流经济学派或者左派以及右派之分,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式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各种学术观点的存在都是正常的,只要是思想的结晶我们都必须对观点的持有者保持尊重的态度,但是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当前我国的国情,是否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主流和非主流以及左和右的划分就显得过于形式化。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有思想有才气的学术观点,主流学派也好,非主流学派也好,左也罢右也罢,我们都会持着赞赏的态度去接纳学习。 当我们要探讨中国政治经济学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不明确这一点,几乎不可能进行研究。这一点,也可以从已有的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几种设想方案中得到反证。外国的“大师们论述了一般性经济规律〞,中国人只要将之演绎于中国,就形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可是20世纪的中国人,往往直接把某外国经济学说看成一般性的、通行世界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视了其国度特殊性,也忘记了中国的国度特殊性,从而在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矛盾时出现诸多失误——这种失误的责任,并不在外国的经济学说,而在于我们未能从国度性角度,来认识中国经济矛盾的特殊性。 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扩展到了全球,已经从金融危机扩展为经济危机。很多人在运用马克思理论来解释今天这场大危机时解释不了,马克思认为需求缺乏是危机爆发的原因,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而我们今天那么是由于过度消费,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导火线是需求过度,今天花明天的钱,过度消费。要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解释今天的金融危机必须要搞清楚为什么会造成透支消费,它在今天的危机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一场虚拟经济的危机,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解释,必须明白为什么会产生透支消费,这个在经济危机中到底是怎样的作用。马克思认为生产过剩是就是经济危机的本质,按这个理论,吸纳过剩的生产能力扩大需求可以缓解经济危机。可是目前的过度消费不但没有缓解危机相反还加重了危机。这是因为供给和需求是当代市场经济的一对矛盾,在当前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是需求,投资需求在凯恩斯之后地位日渐提升。中国改革之后消费需求的比重在逐渐减少。根据经济学理论常识,需求要想增加,必须提高收入。美国想靠消费拉动来化解生产过剩,收入就必须增加,但是资料显示,新自由主义以后,美国的收入并没有增加,非标准化就业成了就业的主导模式,日本也是如此。另外,工作日加长,福利下降。工人的收入不但没有增加相反是下降了,收入没有增加,单靠消费拉动需求是不可能的。如何化解没有钱却要消费的难题是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关键。 资产阶级找到了很多化解的方法,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例如第一个阶段削减产量,把牛奶倒入大海,这样的话就可以扩大需求。用少量的供给对应少量的需求,这是一个比拟愚蠢的行为。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第二个阶段所采取的扩大殖民地,变殖民地为投资市场,利用军火把别人的殖民地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可是现在殖民地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个方法也行不通。所以开展到第三阶段资本主义采取增加公共投资需求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防止挤出效应,来增加需求。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就是为了解决当时这个问题,但是财政赤字最后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停滞,大量的失业产生。7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进入第四个时期,就产生了北欧的福利国家,通过再分配兼顾公平提上下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加消费水平,解决国内生产过剩的问题,此时盛行的是供给学派。但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只是治标不治本,方案经济在资本主义是行不通的,不可能对生产进行经营管理。以上都是采取的用空间上同时存在的一块需求来补充另一块需求。于是导致今天美国金融危机的透支消费应运而生,是从时间上用一块的需求来补充另一块需求,抵押贷款把未来纳入今天来支配。用未来的收入来解决今天的消费过剩。 从以上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在“经世致用〞的问题上都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在西方国家开展的过程中为了解决自身的矛盾,西方经济学家不断寻求着适合当时经济开展的理论和政策,于是出现了各种学派争鸣的局面。回过头来看我国的政治经济学,在当前世界经济纷繁错杂的局面下,进行改革已是不争的事实。时代要求政治经济学的变革,但是这个变革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开展。 这本书论证的虽然只是一个思路,一个纲要,但是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开展需要长期艰难的探索,并且要随着时代的开展进行变革。最后以本书的跋中的最后一段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本书论中国经济矛盾,意在探知其对立统一,以概念系统论说之。‘空空’‘有有’之繁琐,‘道道’‘名名’之艰难,随时遭遇。〞 参考文献: [1] 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尹栾玉.马克思竞争理论与新古典综合竞争理论比拟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3,(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