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儒法道墨
教育
思想
异同
浅谈儒法道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儒、墨、道、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适应当时社会的思想,分别由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创立并得到开展。一定的社会孕育一定的思想,且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必然的不同点。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法,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作用来阐述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儒、法、墨、道的教育思想;比较异同
一、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乱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
(二)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
(三)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一)关于教育目的:
1、儒家。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主张培养“君子〞“圣人〞“贤人〞或“君子儒〞“大丈夫〞“大儒〞等,着力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主,能为实现德治、仁政、礼治的理想而奋斗的人才。
2、墨家。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兼士〞“义侠〞等,认为要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培养能“以兼易别〞的“兼士〞,才能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公平合理〞社会。
3、道家。主张培养“上士〞“隐君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即回到自然中去,过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能体悟自然之道。
4、法家。主张培养“耕战之士〞或“智世能法之士〞,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墨家的“兼爱〞等说教,也反对道家的“恍惚之言、恬淡之谈〞。要求教育也“服之以法〞,以培养“法术之士〞为教育目的。
(二)关于教育内容
1、孔子重视道德教育,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六经〞为主要教材。墨子与孔子一样重视“德行〞,也讲诗书但全盘否认了礼乐的价值。墨子十分重视武艺、科技的教育。还注重辩论学、逻辑学。这说明墨家的教育内容大大突破了儒家的“六经〞的范畴。
2、墨家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局部。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二是实用知识和技术。其教育内容为我国科技开展史和科学开展史写下了极为难得的光辉篇章,他们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不仅在中国每就在当时的世界科技开展史上也居于领先和突出地位。
3、法家的教育内容突出了“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重视“耕战〞和军事教育,以提高人民的实际作战能了为主。
4、道家的教育内容不同于儒、墨、法家。道家没有书本教材,主张回到古朴的原始自然状态,因此道家主张以“天道〞为其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听凭自然、顺应自然。
(三)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
1、儒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所提倡的社会标准思想是“礼〞,其核心是“仁〞;孟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实保卫者,他提出了“性善论〞,包括“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而荀子那么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使之归于善;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人性论的开展。
2、墨家认为人的本性是“素丝〞。“染于苍那么苍,染于黄那么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认为人没有先天的思想意识,只有一种可塑的素质,一切知识和道德观念都是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造成的。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即墨子的社会整合方案是“兼爱〞,社会控制方案分别为“天志〞、“明鬼〞、“尚同〞,社会平等的思想是“尚贤〞。
3、道家的人性论是一种自然的人性论。人是“无知无欲〞“无识无情〞的,一切听凭自然的安排,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错误的,包括教育。一切智慧和道德只有害处,没有好处,教育的作用只能加速对人性的背叛,加重社会的纷争。教育是多余的。
4、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商鞅认为凡人都是贪怕死、好逸恶劳的。只有严刑峻法,才能使恶人就范。教育作用的发挥应建立在“因人情〞的根底上,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具矣〞。
我们国家现在充分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也是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继承与开展。
参考文献:
【1】
胡金平主编.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2】
周龙.儒法道三家法律思想之比较[j].青海社会科学,1996,03:20234-12023.【3】
喻中.儒法道三家思想之“要旨〞[j].人民检察,2023,19:49-50.
第二篇。儒释道三者的异同点3.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相互渗透。从认识论讲,都注重整体的领悟和类比联想。儒释道三家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通的是在世理方面,劝善止恶,社会教化是比较接近的,不同的地方是出世方面。
儒家思想。儒家的核心是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宗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进世,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组成,积极进世型。
道家思想。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宗旨是自然,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觉得“道〞,是宇宙的根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准那么。
佛家思想。佛家遵循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佛家,唯心主义,夸张自己修养,讲的是超世,释教是教育,是教人要坚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飘逸循环,度己度人,成绩佛果。
比照。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槃〞,脱离生死轮回。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道教信奉通过修炼到达不死,长生不老。佛教和道教他们的目标一个是成佛,一个是成仙都是打算脱离尘世,不再管人世中的事,儒家那么不同,儒家那么是以治世为主,所谓修身,治国,齐天下,被作为治世工具,这是主要功能,对于出世的功能几乎没有。
总结: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不过,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第三篇: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以及纵横家等流派的思想,这些思想自成体系,其中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各家思想中人才管理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先秦思想;人才;选拔;管理;
在人类开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流传的传统的人才思想都是人类历史的文化瑰宝,经过时代与岁月的积淀,对现代社会的人才开展观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在人才观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在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中均有涉及人才观的方面。儒家的唯才是举,道家的自我开展,墨家的任人唯贤、以德为先,法家的用其所长,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现代人才管理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各家的人才思想
1.儒家的人才思想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他们每个人在哲学思维和社会思想方面均略微不同,但是儒家思想该学派共同的宗旨是一致的。
儒家关于培养人才首要标准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道德完善的人,是儒家教育人的终极目的。而其有道德的内涵又极为丰富,首先就是忠与孝,仁与义。对社会、集体、家庭忠诚,对父母亲人孝顺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仁义二字是分别取自:“仁以待人〞、“礼义廉耻〞。其次就是中庸之德。儒家儒家培养讲究中庸之人。所谓中庸,即不偏激不极端,凡事讲究不过、不及,即不走极端化。遇到任何事情,不偏执地处理问题,利用温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行动,偏执、傲慢、愤怒等都是中庸所不能容忍的处理方式。
在有道德的根底上儒家思想对于人才还有以下标准。首先就是要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要成为一个有气节的人。其次还要具有“博学于文〞的知识素养,成为全面开展的人才,在学习中要有着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兴趣以及独到的见解。最后还要具有“躬行君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温故而知新〞的创新能力。
关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的具体措施,儒家也有其一定的方法。(1)举荐人才,主张打破人才选拔中的门第、年龄、辈分的限制来选拔人才,对年轻有才华的人可以破格录用。(2)选拔过程中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个人的言谈和行动是否一致来考察人才是否合格。(3)检验人才需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从人的行为结果、行为过程、香味的动机乃至个人的醒悟、爱好等全方位考察人才。(4)评价人才的过程中重视舆论的作用,人的品行、才能往往通过舆论有所表达,需要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5)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举直错诸往〞,把优秀的人才放在适合他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人才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整套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主张还未能完全跳出宗法制下是世卿世禄用人制度的框架,但他提出的一系列的唯才是举、观言察行、知人善用、量才而用和反对求全责备等等的思想主张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道家的人才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老子、庄子,道家的思想以“道〞来诠释宇窗物,主张道法自然,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道家老子的人才观是将人才分为理想人和现实人两类,提出了理想人——圣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受外物诱惑保持自身精神气节自主人。而对现实的人才,老子认为贤才是上善、上士、善人,提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明确有道即贤的标准,并以此标准将君主分为五等,以“太上〞为最高,其他根据民众对君主的态度来区分,依次为“亲之〞、“誉之〞、“畏之〞、“侮之〞。而士列三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假设存假设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缺乏以为道〞所以老子的人才皆是按“道〞行事,以“道〞划分。庄子也提出了自己理想人才,称为“真人〞,或为“至人〞、“神人〞。“真人〞类似于老子的“圣人〞,也是不受外界异化而保持真我本性的理想人,但庄子进一步论述真人的本质特征,主要从三个要素入手,一为忘物,脱于万事世俗;二为齐生死,坦然面对生死;三为忘已,无关牵挂欲求,追求天人合一。
道家人才思想对于各类人的定义明确,内涵丰富,不仅分层次,还细分等次。道家对于人才要求不追求名利,脱于世外,要善于知足,勤于实践,把这些作为人才所应具有的高贵品质,但尊崇无为处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却有十分消极的遏制人才开展和发挥重要作用的弊端。道家的人才思想是建立在其“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政治理想之上的,政治理想的虚无飘渺,必然使建立在其上的人才思想虚幻空洞,不符合社会开展要求,从而为现实所摈弃。
2.法家的人才思想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是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学派。
法家思想在人才的选拔上,提出首先是任人唯才、非贤,在推举人才上,讲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不任人唯亲,唯才是取,不以出身。重视人的才能。在人才的选用上,法家人物普遍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