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国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统一考试.doc
下载文档

ID:1776092

大小:24.50KB

页数:12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国开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期末 统一 考试
国开2023最新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期末统一考试 试卷代号:1395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试题〔开卷〕论述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 工人一天的工资。在这貌似公平的背后,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 剥削,请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 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100分〕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根本的方法有两种,即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 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剰余价值率越高。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 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増加剰余价值。提髙劳动强度,是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 内消耗車多的体力和脑力,这与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区别.在资本主义开展初期, 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根底,资本主义増加生产主要靠増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 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根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 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 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 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 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逬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过程的客观后果那么是整 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 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 值。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工人阶级对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虽的増 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 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百钱,是这个生 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剰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 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在这七产问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 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 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追求剩余价值是资 本主义生产开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开展状况是受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答的。剩余 价值规律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经 济专运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切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运动,决 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开展过程,最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开展及其灭亡的必然趋势。 总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经济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属度的 本质及其表现岀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实质。 附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局部、理论来源、理论品质及世界观方法论。 组成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 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哲学的根本问题及内容。 根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答复,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答复,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 4.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根本属性:运动。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意识的本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本质: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条件:第一,从实践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联系的根本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开展的内在动力。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8.矛盾的根本属性。 对立属性〔斗争性〕和统一属性〔同一性〕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开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0.实践的根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根底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根底上不断深化的开展过程,即表现为实践根底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开展的总过程。 13.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主要表现为在实践根底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1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特点是直接性。 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推断、推理。特点是抽象性和间接性。 1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观客观统一确实定性和开展的无限性。 一方面成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一方面成认了世界的可知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开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度。 16.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17.社会存在及其根本要素。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8.社会意识及其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开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开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1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20.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根底的内涵,其一社会的一定开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其二,经济根底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根底状况的规律,首先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具有反作用,在此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最后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根底状况的规律。 2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开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开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根底上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2.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开展的根底,在此根底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开展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动力。 2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开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势,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4.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一因素。 2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答复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那么答复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2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根本规律,这一根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根底,按照等价交换的原那么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7.以私有制为根底的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开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开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