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深圳
并非
一夜城
深圳并非“一夜城〞
图/由深圳市博物馆提供
30年间,深圳乘着改革的春风,从南海边的一座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了高楼矗立的现代化城市。有人说,这是个没有内涵的城市,缺少历史积淀的底蕴和厚重感。实际上,深圳绝非只有30年历史的所谓“一夜城〞,它在历史上也并非“蛮荒之地〞。那么,深圳的文明起源于哪里,深圳的“根〞又在何处呢
通过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深圳,我们发现,早在7000年前的大鹏半岛上,先民们就已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定居。如果没有“咸头岭〞遗址的考古发现,恐怕很难有人相信,深圳所在的这块土地,已有了近7000年的历史。
深圳发现震惊考古界
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一向被认为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人类文明。然而,2004年9月在深圳大鹏半岛上的一次考古发现,却足以改变历史。大量自成头岭遗址科考开掘出的器物及重要物质元素说明,这些器物是60000年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岭南人的杰作。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珠江文明的产生时间及历程一点也不比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晚。而在此之前,考古学家们推测,珠三角的文化历史不会超过6000年。这一考古发现无疑在当时的考古界引发了一场地震。
1981年,广东省博物馆的考古队到咸头岭村进行考古普查时,村子打谷场里一些“瓦片〞引起了考古专家们的注意,他们发现,这些“瓦片〞很有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但由于当时深圳还不具备考古能力,一直到1985年才开始第一次挖掘。
20多年间,咸头岭遗址共经过了五次挖掘,分别为1985年、1989年、1997年、2004年、2022年。五次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员共挖掘出了大批距今6000年到7000年的文物,包括房子、土坑及大量的红烧土、太量的陶质生活用具,锛、斧、凿、铲、刀等磨制石器74件以及16件打制石器和98件天然工具。前几次开掘,专家们虽然从中发现了近百件代表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但却一直缺乏能够测定历史时间的关键元素。直至2004年,考古队在一个墓坑中发现了“碳14〞元素,检测时间为6940年。这一发现将珠三角的文明史足足向前推进了近1000年。
咸头岭新石器遗址入选了“202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2022年又获得了“田野考古奖〞,为深圳的文明史增添了辉煌的一笔。
古人为何选择大鹏湾
大梅沙古遗址、成头岭遗址都位于大鹏半岛的海湾沿侧,为何先民们都选择定居在大鹏湾呢深圳市文物局专家赖德劭说,这跟当地的地形关系很大。
几千年前的人类,抵御自然的能力很弱,所以就会选择更适合居住的地形所在地。东西两面的大鹏半岛和九龙半岛构成了大鹏湾天然的屏障。于是,我们的先民们就选择在大鹏湾内的小海湾畔居住下来,这里不仅风平浪静,而且海岸坡度平缓,这就为先民们下海获取食物提供了天然的条件。通过咸头岭遗址可以初步判断,先民们的主要生存方式是渔猎,而不是农耕。
有专家认为,“咸头岭文化〞是这个区域史前文化的一杆标尺。前后5次挖掘,成头岭出土了大批陶器和石器。在专家看来,这些陶器和石器的工艺制作水平和审美水平都已经相当高了。这说明当时在成头岭居住的人口已经不少,众多的人口聚集说明当时人们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渔猎生产是主导的生存方式,农业成为了辅助方式。
遗址保护迫在眉睫
由于一直没有确定为文物保护区,因此咸头岭遗址被破坏的比较严重,考古人员每一次前往开掘都会发现遗址由于未受到保护而模样大变。一些当地农民私自挖掘地面的砂土,卖作建筑用材,遗址的土层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连遗址的所在地也被某基建公司征用。后来经过媒体和考古专家的大声疾呼,咸头岭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才迅速开展起来。
2022年4月,深圳市文化(文物)局作出决定:抽调专人进驻遗址,对整个遗址进行保护;制定成头岭遗址保护方法(暂行),由区政府公布施行;市文管办组织申报,将咸头岭遗址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会同市规划部门,划定咸头岭遗址的紫线保护范围;落实遗址保护的经费;由区文物管理部门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成头岭遗址保护专项规划,同时启动了“咸头岭遗址博物馆〞论证与筹建工作。
深圳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们带来文化的融会交流,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同化与缺失。挖掘历史的过程就是引起深圳人对外乡文化的再认识。走近咸头岭文化遗址,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深圳文明跳动的脉搏。
本文局部文字摘自晶报